重视语文教学中文化语境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10-09 06:39:05

重视语文教学中文化语境的促进作用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文化语境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文章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介绍,要综合考虑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语境,客观分析读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和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差距。这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准备过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教师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和把握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文化语境促进作用

一、课文描述的文化语境与学生现实感的差距

文化语境即为说话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中用言语表述的文化背景与当代社会现实的距离是阻碍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比较隐蔽,因而它与上下文语境等不完全相同,它是内隐性的。读者理解作品要受到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这一影响是作者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它对读者的影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即便读者与作者同处于相同的文化语境的背景之下,也会受到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这就源于读者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如果读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与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相互接近,理解作品就容易,当读者所时代的文化语境与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大相径庭时,读者在理解上就可能产生障碍。即使是同一篇文章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的情况。读者所持的文化语境与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存在差异,这主要是二者所处在不同时代。一方面,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必然具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生活环境、接受的信息、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该时代的文化思想、都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作品可以超越时代,留传后世。所以在内隐性语境中,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对理解作品中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两种文化语境不能有效的找到切合点,那只能是言语际失败。所以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了解相关的文化时代背景,才能让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理解作品中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作品中蕴藏的情感来自意识深层,读者通过语言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必然要和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的主观感情的相结合,同时需要读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字面的理解,而必须要联系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检索出自身相应的生活知识,加以类比、推想,才能真正领会。再如现今已是网络时代,网络用语、网络文化充斥到社会、校园和学生身上。读者绝不能只是依据网络用语去理解意思,而不去结合作品中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那样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文化语境的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品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对理解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清代社会的建筑就鲜明的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儒学一整套宗法礼制观念;欧洲中世纪哥特教堂则体现了神权在生活中的绝对地位,瘦骨嶙峋的尖塔高耸入天,显示了宗教的狂热,但它也体现了热烈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如理解时只把它作为介绍建筑的文章那就只能理解其表面含义而忽视了作品所描写时代的文化语境。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实体却蕴涵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读者深入理解文章时需与作品中体现的文化语境结合。我国的很多古典文学著作中对房屋的朝向、大门的位置,角门的设置、屋内的陈设、人物的对话、行礼、坐的姿势等都有明显的礼教和级观念。如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对此极尽渲染封建大家族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些客观时代的文化语境与我们理解一篇文章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理解一部作品,或是赏析一篇文章必然要去结合作品所描写的时代的文化语境。

三、客观理解文化背景对作品思想价值的影响

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对作品所描写的文化语境和对读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往往要融入他的那个时代,其文化语境也要彰显那个时代的文化语境,其作品也要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化语境。如著名的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他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诗新运动已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同时由于豪强的兼并,边界防务的松弛,官僚机构的庞大却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作为苏轼,他对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深感不安,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被贬官于黄州。政治上的失败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同时又不愿安于现状,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人物的激发之下,才有了他著名的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一首词中作者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在词中流露出沉重、苦闷的“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却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作者在这个时代的经历与感受,才形成了作者的文化语境,如读者不去了解这一人物的经历和感受将很难理解该词的内涵。再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材在《背影》一文中只是强调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却忽视了作者所处时代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作者与他的父亲朱鸿钧关系一直不融洽,但在那个时代的要求是“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传统文化的重压之下反叛父权,反抗亲情却难以成功,只能用《背影》一文来安慰父亲,同时也是给自己减轻父子反目的痛苦和焦虑。这篇文章作者要反映的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顺从长辈与张扬个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课文中描述的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受到两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内心的苦闷和痛苦,也是那个时代 很多知识分子内心的写照。

结束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时代背景,以及读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各有不同,在理解语境过程中的活动形态也不是很明显,容易造成理解的障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文化语境的特殊教学效果,客观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文化语境,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丰富学生体验,激活作文课堂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