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长 渗透无痕

时间:2022-10-09 06:33:05

关注成长 渗透无痕

一、教学活动的收获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从选题到设计、从试验到比赛,从准备到反思,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学到了对于一节课的理解和建议,更多影响我的是他们对数学教育的观点和认识,对课堂设计意图的理解,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实践经验,这是最大的收获和财富。

真正的一堂好课需要老师用情去浇灌文本,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也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改动

1.开头的引入

本来是准备用动画片从牛角、羊角等引入,再切换到数学中的角。在得到同仁的指点后,得知不能用这种方法引入,参考教参后也发现,教参明确提出“尽量不提及牛角、羊角等生活中的角,尽量不出现容易让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的情境”,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前研读教参、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2.例题的选择

本来想用几种学过的图形去找出角,试验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决定还是尊重教材,用小剪刀、红领巾、小闹钟等常见的实物,只是把教材中的三角形改成红领巾。通过让学生指角,老师画角,找相同点,取名,定名几个程序完成对话探究的过程。依靠获得的第一次形象感知,以及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角的特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寻找角的热情。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属于初步逻辑思维,再设计一个“找相同”的环节,依赖学生对感性材料的概括,抽象出共同特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自主建构,力争体现“自然天成”。

3.角的大小内容呈现

开始就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不敢对教材中的钟面作处理,试上之后发现引入角的大小比较生硬,让这部分内容显得空洞和苍白。之后经过建议,对试一试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规划。正如老子所说:“凡事要遵循客观规律,涵化天下,自然天成,无为而治,无痕而治。”在一次试上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创造出了不同大小的角,然后我就大胆地通过用学生创作角的圆形纸片,制造生成比较大小的情境,引出角有大有小,力求体现“无痕”。通过一系列比较大小的活动,渗透角大小的比较方法,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三、教学顿悟

1.涵化教育告诉我们应关注孩子成长

在课堂上还有不少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痕迹,学生的自主性被抹杀。小剪刀、红领巾、小闹钟呈现后,找角的过程处理的不太好,其实每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出其中的角,但是一味地让学生遵循课件上出现的顺序来找,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而是追求与教者思想统一、课件出示统一的顺畅,没有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所以导致了多次不敢面对学生指的剪刀头还是角的情况。

2.涵化教育要求我们的润物无声

数学课堂上的渗透要追求如春风涵煦般无痕,在多个角的图形中找出相同点后,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特征。原来这里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也没有想到其他更深处的东西。后经过思考发现,这是一种猜想,一定要在学生猜想过后留下一个问题:所有的角都是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吗?看似只是一句话的问题,实际上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渗透一种思想,那就是“这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武器,大量的命题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法猜想,再经过验证其成立的”。如在课的开头让学生摸角,顶点有那样尖尖的感觉,边有直直的感觉,让学生容易想到摸所有的角都是这样的感觉,殊不知用绒线做的角就不疼,画在纸上的角根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这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好。

能有这样一次蜕变的经历是幸福的,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课堂语言的严谨、教师站立的地点、教学流程的过渡、学生表现的评价、学生观点的提炼、突发事件的处理、生成资源的制造、教具学具的制作等。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艺海无涯。

作者简介:李玉成,男,1982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上一篇:从“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到导课艺术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段加强词句训练提高说话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