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美感运用

时间:2022-10-09 05:21:50

纪录片真实不虚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观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如今的荧屏各类节目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娱乐、竞技、电视剧等等节目把各个时间段撑得是针插不下,但《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的出现再创收视纪录高峰,美轮美奂的画面令人垂涎,画面上的食材比实际生活中的更诱人,每道食品犹如艺术品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美也成为了《舌尖》的主流,始终贯穿于整部片子当中。可见导演和拍摄者们是煞费苦心,纪录片的美感运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发现美才能拍得更美

《营口故事》是一档以纪录片的形式定位,致力于发掘、发现营口本地历史、文化和营口人精神风貌原创的独立存在的一个自办栏目,开播以来拍摄了好多部以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电视的真实纪录让人们对他们有了更深度的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有滋有味地显现出来,纪录片的魅力得到充分体现,其实纪录片的魅力就是――真实。

越是真实的东西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们没有刻意雕琢,没有导演痕迹的自然美,这也是美的自然规律所在。美不分大小,核舟记(核雕)是精巧致微的外在美,山无言则大美,纪录片的美是如何体现的呢?

《营口故事》之“记录者”一片是这样表现的。主人公是一位老者,他是精密仪器制造的高级工程师,摄影不是他的专业,但他的作品被好多人关注,老建筑老物件是纪录片的首选题材,从他的心血里我们见到了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其中,辽河西大街等一批老建筑我们现在只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

我们没有《舌尖》的大资金、大团队、大场面、大制作,但我们从细处入手,在挖掘即将逝去的民建民俗过程中找亮点。在大辽河的北岸有一个小渔村,这里的芦苇茂密广远,如何能将苇海拍得更美,我们研究了几套方案,色彩在画面中很关键,所以,我们选择了清晨,被雨刷过的芦苇翠绿挺拔,潮汐退却的支叉沟旁的几组芦苇形成了一道风景,诸多的竖线与沟边的一个一个小圆洞构成了一组画面,看上去犹如一张琴谱,水随风动苇海合声美在不言中。

进入渔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家家户户仍然延续着烧柴、捕鱼、住土坯房的习惯,土坯房冬暖夏凉,维修起来更是方便就地取材,小渔村里随处可见挂在杖子上的旧网具,用芦苇支的豆角架、瓜架,老式的鱼鳔,用来加工压苇子的老碾子等等老物件,处处体现了渔村风情,这样的场景将来恐怕不多见了,因为,已经开始动迁了……

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之一,渔民们的愿望自然体现在船上,在河边停靠着很多渔船,每家的船头前都贴着一张红红大大的烫金福字,潮起潮落福字褪色了,但这种民俗风情却更浓了,透过镜头看上去很美,这些民俗给渔民们的日子增添了色彩,给生活增加了味道。

选择好拍摄时间是体现这组画面美的关键,夕阳的余晖铺满整个河面时我顶光按下了摄像机的按钮,随着机器转动镜头慢慢地拉开,老摄影人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穿梭于渔船之间,贪婪地捕捉着美妙的瞬间,远远望去犹如一位舞者……

小渔村仍残留着几处断壁,被雨水冲刷得凸凹不平,厚厚的泥土堆积着年轮,泥土里夹杂着一些小贝壳、苇根、蒲棒草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和建筑结构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现在看来恰恰是这些东西给建筑镶嵌上了沧桑感,晚霞里这几道断壁残垣如镀金一般,亦真亦幻,这组镜头要是放在白天拍摄恐怕是拍不出理想的效果,平行拍摄就成了新闻镜头,采用45度仰拍角度最佳,再使用一些电影中的方法用水将残壁浇湿,使画面色彩对比更强烈,艺术张力更丰富,完美地表达了这段“岁月美”。

二、美在不经意间

《石心石意的骆达》是一部文化类纪录片,讲述了一位酷爱篆刻艺术的古稀老人骆达,他不图名利,苦耕不辍,为艺术所痴迷,他话语不多但不乏肢体动作,青田石在砂纸上成8字回旋,磨下来的细渣碎末在灯光下飘舞着、升腾着,挂在了刻者的眼眉和胡须上,不经意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长镜头拍摄充分表达出他的内心世界。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拳头大小的青田石上篆刻《千字文》、《滕王阁序》、《兰亭序》等等,而且用的是朱文刻制,灯光下印面精美绝伦,但我感觉更多的是他那伤痕累累的手更“美“,多年的篆刻右手用力过多早已变形,每次冲刀一起一伏好似田间耕地的犁杖,痛苦努力向前行进着……突然间他将手里刚刚刻好的印面边栏用刀柄轻轻地敲击起来,刀与石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原来这也是篆刻艺术的一部分,是在刻意制造久远和古意,这就是印人们常用的特殊技法之一 ――“残缺美”。这组俯拍镜头为整个片子出了不少彩儿。

三、美要表达得恰到好处

如何将纪录片拍得有高度、广度、深度,需要从业者无论是人生阅历、工作经验等都应该丰富,尤其是从事纪录片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年龄大的相对占优势,观察事物视角独特。

《草根作家》记录了一位民间三轮车夫酷爱小品剧本写作的艰辛历程,上春晚找冯小刚,去铁岭找赵本山自荐,结果就是因为他是草根编剧,到现在还没有一部作品问世,但他还是执着地坚持着,大有几分阿Q精神。他的三轮车与众不同扎眼得很,车篷周围写满了挑战书,而且是定期更换不同的内容,他要用这种方式挑战冯小刚、赵本山。

晨曦里歪歪扭扭的身影同三轮车一起前行,画面深处的他好像皮影在动,他车里常备一个工具箱,但几乎找不到修车的工具,都是一些本子铅笔头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蹬车的时候就划拉一阵。正机位借车筐做前景拍摄他写作的场面,一个被磨到亚光程度的大号塑料可乐瓶斜躺在车筐里,看着有些脏,但画面很有视觉效果,他从不舍得给自己买一瓶矿泉水,哪怕是再热的天,挣点钱都用在他自己所谓的事业上了。从开始到现在写了多少剧本就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了,有人说他的作品不入流,可他就是不服。看他写东西很有意思,一边写嘴里还一边嘟嘟囔囔,脑袋还很有规律地晃动,他没有也不会使用电脑,全凭“爬格子”,30多平方米的家里到处都是纸片铅笔头,就连卫生间的水箱上都有,好多灵感就是在这里一个个冒出的。旧台灯、铅笔头、老花镜,一侧的镜腿还是用一段绳头代替,时不时还得用手向上推几下镜架,这就是他每天的造像,从后面稍远的位置拍摄,头刚刚露出一点,凸起的双肩是那么的厚实,通过镜头反映出来实在是很美很美……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新闻摄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专题片的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