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9 05:20: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0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35例使用西药水杨酸柳氮磺嘧啶(SASP)治疗组35例在口服西药SASP的基础上,中药内服及保留灌肠。结果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6%和90.91%(P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110-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反复腹痛、腹泻,解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免疫性结肠病变。我院自2006年3月―2008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确诊病例70例,均为周边社区病人,门诊治疗30例,住院病人4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在25―66岁,平均年龄45.3岁;病程为5个月―12年,平均病程5.0年。主要症状:下腹部隐痛,腹泻,腹账,肠鸣,大便以黏液样稀便为主,或解脓血、鲜血便,下腹部或右腹部有压痛,舌质淡红,苔薄腻或黄厚腻,脉弦沉。所有患者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分组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水杨酸柳氮磺嘧啶(SASP)4―6g/d,分4次口服,根据病情逐渐调量为2g/d,3次/d,连续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口服汤剂与灌肠治疗。

1.2.2 中药口服方,黄芪20g,茯苓20g,炒白术15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木香10g,地榆20g,仙鹤草20g,焦荆芥15g,防风15g,黄柏15g,干姜15g,。水煎服,日一剂,分3―4次服,15日一疗程,病情缓解后巩固治疗4―6周,巩固期每两日一剂,随证加减。湿热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舌质红、舌苔腻者,去干姜,白术,加苦参15g,秦皮10g;伴有黏液,胶冻样大便者加羌活20g,威灵仙15g,生薏苡仁30g;伴心脾两虚,心悸失眠者,加阿胶20g,人参10g;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10g,补骨脂15g。

1.2.3 灌肠方 青黛20g,煅龙牡30g,冰片10g,血竭10g,三七10g,白及30g,枯矾10g,五倍子20g,以上为细末,过100目筛,密封保存,每次取10ml,加温水800ml保留灌肠,每日两次。

1.3 疗效标准 按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①显效(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正常,观察6个月无复发;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肉形成;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病理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2 结果

对照组35例能够归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3%;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感染性、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其病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可暴发起病。西医目前多认为由于肠黏膜正常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使一般不易通过正常黏膜及对人体无害的肠道共生菌群、食物等抗原进入肠黏膜,激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泄泻、痢疾、肠癖”等范畴,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肝司疏泄,脾司运化,肝气郁或横逆则伤脾,脾失健运,肠失固涩则痛泻由生。湿热内蕴壅滞肠道则腹痛肠鸣。里急后重,解脓血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SAS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停药减量容易出现反跳现象。应用口服方和灌肠方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在改善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在口服方中,黄芪补气扶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蒲公英、败酱草、黄柏清热解毒,祛肠中湿热;木香行气;地榆、焦荆芥善治下焦肠风出血;仙鹤草能涩能补;干姜助运脾阳,祛湿而不入血;防风有升阳止泻之功,诸药配合共

奏补脾益气,升发阳气,解毒清热祛湿,缓急止痛的功效。灌肠方能起到活血化瘀,祛腐生新,收敛止血的功效,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使药力直达病处,能改善局部水肿,促进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反应修复。内服与灌肠并用,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可以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有利于激素的撤减。治疗期间的饮食调护:比如暴饮暴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食物,是不利于治疗的,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劳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敏章.中华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19.

[2]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S].中华消化杂志,2004.23(6):354.

[3] 黄正昌,王冠民,郝现军,等.慢性结肠炎证治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5):4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普米克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合理利用人血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