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纳木错

时间:2022-10-09 04:59:02

凹陷而成的纳木错

从卫星图上看,纳木错紧依念青唐古拉山脉,由东向西,湖面逐渐开阔,有如一只等待开屏的孔雀剪影,西边宽阔的湖面是其修长的屏尾,扎西多半岛是其高耸的腰身。大多数的游客,只能来到位于东部的扎西多半岛,远眺北岸的山脉,再回头仰望念青唐古拉延绵的雪山,遥想神湖的彼端。

关于纳木错的成因,21世纪初,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对纳木错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展开了全面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大约6500万年至260万年,也就是地质年代所说的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的外力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缓慢隆起;在这一外力下,形成了一系列山脉的皱褶式隆起和凹陷,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凹陷,形成了纳木错断陷构造湖。

至今,我们仍可以在纳木错湖北岸清晰的看见这一剧烈的地质运动所带来的大地印记。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湖泊专家王君波曾经驾船考察过纳木错北岸一带,从他提供的资料照片,湖岸北东向断裂构造悬崖仍清晰可见,这正是断陷构造的证据。但由于湖面过于宽广,一般的游客从扎西半岛上无法看到北岸的这些景观的。马丽华在《风化成典-文史故事十五讲》开篇“自新大陆”描述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地质运动,青藏高原地区在告别海洋的四千万年间,历经三次隆起、两次夷平:约在三千万年前,新高地已距海平面两千米,停歇了,并缓慢剥蚀降低;第二次隆升约从两千万年前开始,持续约五百万年,此次运动造就了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再经历了一个下降过程。直到三百六十万年前,青藏地区在一个高不过千米的巨大平原上,重新开始了持续至今的整体的、快速的抬升。

纳木错的年轮

沧海桑田,岁月留痕,神女纳木错也不例外。据说,曾经的纳木错并不是今天的样子,至今约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存在一个古纳木错,她的面积很大。后来,因气候变化,湖泊不断退缩,至今湖周围仍留下数道明显的湖岸退缩线。

从地图上看,纳木错周围还有数目众多的湖泊,其中最邻近的大湖,就是色林错。这些湖泊像洒落在高原上断了线的珍珠,彼此间似乎有什么联系。而科学家证明了这些联系,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朱大岗等著的《纳木错湖相沉积与藏北高原古大湖》,高原上的这些散落的湖泊,曾经连为一体,形成是一个超级大湖,被称为“古羌塘湖”。

如今在纳木错的北西角,也就是保吉乡方向,连接纳木错与其西的仁错-久如错的雄曲-那曲谷地分水岭地段,可以看见大片明显的湖相沉积与湖岸阶地。所谓湖岸阶地,是因为湖岸地带湖水作用形成的一级又一级的阶梯状地形,有如湖泊在消长过程中在大地上刻下的年轮,沿着湖心由外向内,由高至低形成同心圆,默默讲述湖泊的演变历史。

通过对纳木错湖成阶地的研究,科研工作者推测在距今年代大约40-25千年以前,证实纳木错与其西的仁错-久如错,在纳木错的3级与2级湖岸阶地形成时期,确实是互相连通的大湖。科研人员甚至推论,在纳木错的3级阶地与2级阶地形成时期,纳木错是与色林错连通的大湖,而不是通过河流相连接两个湖。

在这两个时期以及纳木错4级阶地与更高的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是藏北高原南部古大湖发育的几个高湖面阶段。其中最高的湖面阶段,纳木错与申错及藏北高原东南部的大多数古湖,如古色林错、古格仁错、古吴如错、古昂孜错等,都是相连通的,可称为“古羌塘东湖”。而藏北高原西南部的古当惹错、古扎日南木错、古塔若错、古扎布耶、古洞错等也是相互连通的,可称为“古羌塘西湖”。甚至在某个时段,“古羌塘东湖”与“古羌塘西湖”也是一度相通,成为真正的“古羌塘湖”。

但中科院湖泊专家王君波认为相比当惹雍错,纳木错的古湖岸,并不典型。目前,在纳木错沿岸可以清晰地划分出4~6级湖岸阶地,最高湖相沉积高出现代湖面150米,沿岸堤可多达50条。雄曲-那曲谷地是连接纳木错盆地与其以西的仁错-久如错盆地的分水谷地,也是构成纳木错2级湖岸阶地顶部的第四纪湖相沉积,构成宽阔的谷地。

除由湖相沉积所构成的完整阶地面与阶地斜坡的4个级别的阶地外,在纳木错沿岸的若干基岩山丘的丘顶与坡麓都可以发现高出湖面60-150米的5-6级湖相阶地沉积分布,如夺玛、尼普、玛尔迥、塔吉古日西坡、昂崩与昂千及干玛弄等基岩小山丘。

停车远眺纳木错湖岸,会发现湖岸边布有白色的盐渍,像是给纳木错献上白色的哈达,这些白色的盐壳,是碳酸盐风化壳。由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巨大地形的影响,纳木错南、北两岸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南岸较湿润,土壤属毡状草甸土;北岸相对干旱,属干旱草原土,该类土壤在藏北高原其他地区也广泛存在,因此纳木错湖北岸的土壤可以作为藏北高原土壤的典型代表。

曾经是高原第一大湖泊的纳木错,也被地理位置偏北的色林错夺取了面积第一的位置,原因就是从2004年以来色林错水位迅速上涨,湖泊面积超越了纳木错。湖泊水位上涨的不仅是色林错,纳木错也在涨。据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站长康世昌表述:“研究人员从1970年开始对纳木错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发现从1970年至2012年,纳木错的海拔高度从原来的4718米上升到现在的4725米,湖面整整上升了7米。”对纳木错的“长大”,康世昌继续分析:“纳木错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在扩张,这和纳木错流域的冰川消融水量和降水量增加,以及湖泊的蒸发水量有关系,补给增多,蒸发减少,湖泊自然就长大了。”

上升的湖面,淹没了部分湖岸,甚至将纳木错西部的两个半岛——梯让木波多岛和根达多岛,变成了岛屿。纳木错流域湖面本身和陆面区域的内降水增长,气温显著上升以及其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是造成湖泊扩张的重要原因。根据纳木错站对纳木错流域内湖泊、冰川动态变化监测检测分析表明,冰川加速退缩带来的融水增加是湖面扩张的原因之一。冰川的加速退缩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在气象要素中,气温和降水与冰川进退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支配冰川进退变化的气象要素关键是气温。从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看,整个青藏高原在20世纪60-80年代为冷期,而80年代以来进入一个气温持续偏高的时期。康世昌认为,根据对纳木错流域典型冰川监测表明,近期的冰川退缩加剧就是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发生的。

冰川王国

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南部,处于南亚季风暖湿气流进入高原的通道上。念峰上发育着众多形成于260万年之后的冰川,即现代冰川,有“冰川王国”之称。但是这些现代冰川普遍短小,山脉西段现代冰川规模较小,而东南段规模较大,区域差异明显。其中三条比较大的冰川,位于南坡的爬努冰川、西布冰川,以及位于北坡的拉弄冰川,皆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冰川的最佳观景台设在宁中乡,从观景台可以看见念青唐古拉山的四个高耸的主峰,以及挂在主峰上南坡上的爬努和西布冰川。

在念峰的北坡,由东向西经过的第一条冰川是扎当冰川,但是由于距离较远和地势高,无法在湖岸观赏。扎当冰川呈现扇型,形状规则,所以科考队员可以直接在冰川上作业,从2005年来,列为长期观察的冰川。而其他的冰川属于悬冰川,挂在陡峭的山崖上,难以进行冰面科考。北坡的冰川融水流经短距离的山前地带呈辫梳状直接注入湖泊,是纳木错主要的水源补充。因此在5-6月进入纳木错的南岸,可以看见无数条大小不同的溪流冲刷出来的浅滩,目光逆溪流而上,可以看见覆盖在念峰上尚未融化冰川和积雪,从溪水流量可以大致判断源头冰川的规模。

由于念峰主山脊线整体呈北东东走向,念青唐古拉山脉成为自东南方向而来的暖湿气流进入藏北高原的一道屏障,山脉两侧气温和降水差别较大,成为唐古拉山脉大陆性冰川区与藏东南岗日嘎布海洋性冰川区之间的一个过渡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西部80%以上的冰川处于退缩的状态。念青唐古拉峰地区在更新世(260万年)曾广泛地受到冰川的作用,当前仍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中心之一,现代雪线在海拔5100-5700米,由东向西逐渐升高,主峰地区现代雪线高达5717米。自1970年-2000年期间,由于北川融水,纳木错湖面面积从1941.64平方公里增加到1979.79平方公里,但流域内冰川的面积从167.62平方公里减少到141.88平方公里。2007年念峰地区冰川总面积为571.82平方公里,总条数为724条。冰川大小范围分布在0.01-14.24平方公里,平均总面积为0.79平方公里 。

女神的辫子——纳木错的河流

在念青唐古拉的北侧,纳木错的南岸,流淌着无数细小的河流和溪流,被称为“辫梳状河流”,而在纳木错的西部,分布着沼泽和较大的河流,是良好的牧场。沼泽上的河流,则被科考队员形象地称为“牦牛尿河”。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湖泊组在沿湖的22条河流设置了取样点,不定期的环湖采集22条河流的水样进行数据分析。为了和纳木错来个360度的全方位接触,我们跟随湖泊组进行了环湖考察,时间是在6月,雨季尚未来临。

我们在南岸经过的第一个采样点就遇到状况——无水,面对干涸的河床,科考队员手持GPS卫星定位仪,不确定是否在正确的取样点上,但接下来南岸的几个溪流取样点,都是水量不丰的情况。时间距离上一次取样仅不到一个月,而在5月的时候,宽敞的溪流和丰沛的水量,还让科考队员的车辆难以涉水而过。科考队长王君波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温度的变化造成冰川融水改变造成的。当5月过后,大量的冰雪消融之后,雨季又尚未开始,得不到水源补充,溪流就有断流的情况。高原溪流的季节变化之强烈,也带来纳木错自然景观的多变性。

环湖汇入纳木错的河流,主要有西岸的波曲、昂曲、测曲、那曲,东岸的你亚曲、那根曲,以及一系列南岸的平行河流,北岸河流较少。位于西岸的波曲、昂曲、测曲、和东岸的你亚曲这四条河流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57%以上,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同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产水量较大,是纳木错的主要补给河流。南岸的河流大小总共有27条,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14%,这些河流均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冰川末端,依靠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及降水补给。

进入到西岸,就遇到比较大的河流,比如测曲、波曲和那曲,汽车需要从桥梁上通过,其中那曲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刷平原和湿地,栖息着多种鸟类,也是黑颈鹤的主要栖息地。北岸河流不多,以山地为主,有湿地的地方,就会分布着村落。

东岸最大的河流是你亚曲和那根曲,其中那根曲从那根拉山口流出,雨季的时候,雨水冲刷下大量的红色泥沙,将那根曲都染成红色,会在河流的入湖口形成一片红色的水域,为纳木错的霓裳增添浓重的一笔。

花季纳木错

对于纳木错的植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照片,在采集湖岩芯样本的时候,科考队员从湖底的沉积样本中带出一棵绿色的植物,这棵绿色的水生植物显示了高原植物的顽强,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能进行着光合作用。但在冬天,纳木错流域万籁寂寂,是一片冰雪的世界,严酷的生存条件,造成这里的生物种类相对单调,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具有高度的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和代表性。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区域性特有生物较多。

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杨永平跟高原植物打了30多年的交道,是一名植物通,对这里的植物如数家珍。据其介绍,纳木错的水生植物有三类,纳木错的东、西湖滨草原与湖体交换的泻湖区,有数量不多的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主要为沉水植物,包括红线草、小茨藻群系、梅花藻群系、黄花水毛茛等,多为建群成分;其次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最少,基本都是伴生成分如浮叶眼子菜、茨藻、杉叶莲、莲草等。

在东岸和西岸河流入湖口附近形成较大面积的湿地植被,其中沼泽地中以藏北嵩草、华扁穗草为优势种,湖边浅水以蓖齿眼子菜和黄花水毛茛为优势种。纳木错周边沼泽群落草丛茂密、种类丰富,除了上述种群外,还有莎草科、毛茛科、报春花科等植物30余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岸措甲那湖附近,沿山坡分布着大量的香柏群,树龄最长的高达300年。转湖的朝圣者,会在这里采集香柏煨桑,附近的村民也会到此采集香柏。奇怪的是,香柏就分布在这一处的山坡上,其他地方不长。

纳木错流域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和羌塘高寒草原的过渡区,流域内山地缓坡和平原地区主要分布有紫花针茅为建群种的高寒草原,湖边,溪流边,水分条件好的阴坡及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分布有高寒草甸,以及零星分布的高山灌丛和沼泽草甸,特别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呈犬牙交错分布。

因此纳木错周边分布着众多天然牧场,早在松赞干布时期,就是其蓄养战马的草场。湿地分布广泛,这些湿地在夏季由于蓄水过深,牦牛和羊不便吃草。但是到了冬季,湿地结冰,草露了出来,牧人就赶着牛羊到此过冬,夏季存储下来的草为过冬的牛羊提供了丰盛的大餐,湿地成为牧民的“冬窝子”,这也是牧民在高原因地制宜形成的生存智慧。

不少到高原旅行的游客,都希望看到高原花海的季节,那么去纳木错看花的最佳时节又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开花期的特征可以将湖区植物的花季分为三类:

一 早花植物:5月底到6月初开花,6月中旬结束开花,如垫状点地梅。

二 介于早花植物与晚花植物之间:6月进入盛花期,花期延续到7月底,8月初,如委陵菜属、藏沙蒿、高山嵩草。

三 晚花植物:7月以后进入开花期或盛花期,花期延续到8月下旬或者9月下旬,如异叶青兰、风毛菊、弱小火绒草、紫花针茅。

所以想看到最美的花海,就要看准时节了。

野性纳木错

我们在经过那曲的时候,同行的李师傅在桥下采集水样,宽阔的河床只有窄窄的溪流缓慢流过,看不到鱼类活动。但王君波告诉我们,就在上个月,在这条河流上,水流量要比现在大,看见了大量的鱼群,他们判断是洄游鱼群。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这些鱼群,是否就是在纳木错流域和其河流,生活着的特有的鱼类——拉萨裸裂尻鱼。据了解,拉萨裸裂尻鱼仅在支流发现,属于栖息河道的鱼类,由于纳木错属封闭的内陆湖泊,故这些鱼类都在入湖河流或湖区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另外,在湖区还发现的纳木错裸鲤、异尾高原鳅、小头裸裂尻鱼和长鳍条鳅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就在那曲河谷,还生活着众多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夏季的傍晚,常看见在湖边嬉戏的水禽,最普遍数量占优势的是留鸟(注:即一年四季皆可见的鸟类),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秋沙鸭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许多迁徙水禽提供了重要繁殖地。在纳木错西岸的沼泽地带,还生活着黑颈鹤,是纳木错沼泽地唯一的鹤类,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湖东岸沼泽区有繁殖群,主要有赤麻鸭和斑头雁等。

由于有鸟类和小型啮齿类动物,所以这个地区也出没狼和狐狸等食肉性动物,形成多样性的生物圈。但是要看到它们出没,需要些许耐心和运气。

纳木错的彩虹

纳木错的天气复杂多变,也给神山圣湖披上神秘的面纱。纳木错夏季的白天,天气更是变化更是无常。广袤的高原草甸上,山东南被雨云遮盖,山顶下起了白雪,而草原西南面还是艳阳高照。我们在环湖的时候,就一直追着雨神的脚步。当车行驶在湖西北岸的时候,前方一直乌云密布,汽车驶进云层区,下起了冰雹,此时的南岸艳阳高照。当我们驶进北岸的时候,云层还未散去,天空下起雨来,而一缕阳光,将南岸的念青唐古拉峰照得金光四射。但当我们越来越接近南岸的时候,云层在北岸撕开一道裂口,放晴了,但前方的那根拉方向乌云密布,5000多米的山口上,不知下的是雨还是雪。如果遇到那根拉的大雪天气,车辆将无法通行。

造成如此多变天气的原因是白天纳木错湖南岸产生的湖风与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产生的谷风叠加,与山南坡产生的另外一道谷风在山顶汇合,于水平方向形成一强辐射线,垂直方向为强上升运动,造成该地区夏季白天复杂多变的天气;夜间由于南岸陆风与北坡山风叠加式的整个区域为强大南风气流控制,补给了水汽和热量等要素,也为白天不稳定运动提供了能量。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所以很容易在雨后或者冰雹过后,看见挂在天际的彩虹,而且出现双虹的几率极高。因此,夏季的纳木错,对摄影爱好者而言是名副其实的天堂,不仅可以捕捉纳木错的晚霞,还可以秒杀纳木错雨后的彩虹。

纳木错流域处于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藏北高原草原区的东南边缘地带,对区域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流域内雨、旱季分明,每年的6-10月是流域内的季风期,受西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11月至次年的5月属于旱季,主要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寒冷而干燥。根据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的观测记录,该流域全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为0度和52.4%,季风期日最高气温大于12度,平均相对湿度大约为67%;旱季日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度,平均相对湿度大约为45%,年平均风速为4米/秒,一年中的大风日数为53日,全年盛行风在东南至西北风之间,季风期以南风为主,旱季盛行西东西风。

上一篇:关于钢筋混凝土裂纹的思考 下一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