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绘本引导幼儿理解生命现象

时间:2022-10-09 04:07:32

通过绘本引导幼儿理解生命现象

【摘要】本文从本讲述的内容和本对生命的表述方式两个维度,对国内外众多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本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借由本整合多方力量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用真诚、明确的态度让孩子理解生命的逝去,在生活和自然中引导幼儿认识生命历程,通过本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本;生命教育;生命现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54-03

【作者简介】任慧娟(1981-),女,山西晋中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讲师,硕士。

背景故事

故事一:“你会死吗?”

一段母女间的对话:“妈妈,你会老吗?”“会啊。”“妈妈那你会死吗?”“会啊,每个人都会死。”“啊?!”刚刚上小班的女儿听到妈妈这番话,大哭了起来。“宝宝别哭了,人都会死的……”(其实,在妈妈下班之前,小女孩就已经问过奶奶:“奶奶,你的皮怎么那么皱啊?”“因为奶奶老了呀!”“那你怎么会那么老呀?”“对啊,人都会老的。”“奶奶,那你会死吗?”“会的呀。”)

在这个故事中,小女孩从和奶奶及妈妈的对话中,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很老很老的奶奶会死,没想到年轻漂亮的妈妈有一天也会死,孩子突然感到很绝望和恐惧。实际上,这个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模糊、笼统的感知和认识。

故事二:“那我会死吗?”

奶奶准备出门买菜,贝贝问:“奶奶,你去买菜会被撞死吗?”奶奶听了直摇头。妈妈开车带贝贝一起出门玩,他的问题又来了:“妈妈,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的,不然出车祸人会死的。”有时候贝贝还会突然问一句:“妈妈,那我会死吗?”

在这个故事中,贝贝妈妈发现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对“死”这个字眼很敏感,遇到什么情况都会问:“这样我们会死吗?”也许孩子是在看到别人车祸的惨状后开始感到生命的可贵,尤其是那些他认为很重要的人,他很害怕他们会离开自己死去,所以会一直焦虑地担忧,并通过一个个看似奇怪的问题把这种担忧表达出来。

我们知道,个体的生命必定会永远消失于某一时刻,这便注定了人类的情感世界总会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面对某些难以释怀的迷惘和悲伤。对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孩子,刻意地回避或用不科学的说法来掩饰并不是很好的做法,这会让孩子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在生命这个永恒的话题面前,一本合适的书也许就会让那个浸满哀伤和忧愁的孩子充满了希望。有些本作品,对于突然经历生命(亲人、宠物、植物等)离去的孩子,能起到很好的抚慰作用,并能为成人提供一种相对温和的解释死亡的方式。本文试图梳理和生命相关的图画书,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不同类型的本,整合多方力量对幼儿自然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于生命描的本

(一)以内容为维度划分本

1.讲述生命成长的历程

以生命为内容的本有很多,不同的本对生命的发生、成长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描。如,本《生命之歌》让孩子认识到地球上的每个生物都会面临诞生和死亡,不论是人类、花草或动物都要经历这段旅程。本《精彩过一生》则以不凡的手法描写了每个平凡人的共同体验:经历了幼年时期、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恋爱时期、大学时期、就业时期,人的一生就实实在在地活过了,然后就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了。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则从一片叶子在经历了四季变化后,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并由此讲述了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

2.讲述个体对死亡事件的情绪变化及接受过程

这类型的本大都描了一个孩子或动物在经历了他人(物)的死亡之后,其情绪的变化及心路历程的转变。如《爷爷有没有穿西装》《想念五月》《强强的月亮》《外公去世了》《爷爷变成了幽灵》《祝你生日快乐》等,都从孩子的视角,谈及了当他们面对亲人的死亡时,从最初似懂非懂的疑惑、否定,到油然而生的悲伤,再到逐渐释怀的过程。通过阅读这类本,能让孩子们认识到面对死去的亲人,有比哭泣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去怀念他们。生命有终点,但爱延绵不绝。

本《老鼠爷爷的告别信》《象老爹》《想念巴尼》《鸟儿在歌唱――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再见了,麦奇》等,从小动物的视角出发,谈到了他们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心理的自我调适。这些本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简单图画、柔和颜色,慢慢释放死亡的悲伤。

(二)以不同表达方式划分本

1.柔和、委婉地谈论生命的逝去

本《会魔法的爸爸》弃用以往代表死亡的灰暗色调,而用水彩勾画出了温馨的画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娓娓道来,整个本就像一首暖暖的诗,流淌着对生命的热爱。《爷爷变成了幽灵》以浅浅色调的铅笔画、宁静而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笼罩在孩子心头的迷茫和忧郁,从中孩子可以感觉到爷爷坐在床边时温柔的呼吸,爷爷没像妈妈说的那样“去了天堂”,也不像爸爸所讲的“变成了泥土,最后消失”,而是变成了可以回来看望艾斯本的幽灵。因为爱和思念,孩子感受到亲人并不曾真的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跟他们在一起。

《一片叶子落下来》通过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画和温馨简洁的语言,为孩子营造出温暖的意境。本《小鲁的池塘》用柔和的淡彩,勾勒出故事发生的每一个场景和人物,精准地捕捉到故事深刻的情感,配以沉稳平实的文字,让这个故事读起来弥漫着淡淡的哀伤,但一点都不令人绝望。

2.坦率、直接地谈论生命逝去

本《再见,艾玛奶奶》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作者从一只猫的视角见证了一位普通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淡定。本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我们生命之爱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而消失,重要的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在本最后呈现的全家福中,能读到的不是死亡,更多的是生命划过的温馨。

二、借由本,整合多方力量进行生命教育

Joy Johnson在《协助孩子了解死亡议题》一书中提到,要教导孩子面对有关生命、死亡和伤痛,关键在于把握六个重点:说真话、使用真实字语、谨慎分享信仰、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正向发泄情绪、保留回忆和纪念品,而当儿童面临死亡事件时,“诚实为上策”。

(一)用真诚、明确的态度让孩子理解生命的逝去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父母会用“死亡”来恐吓孩子。父母对死亡问题的情绪“示范”,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如果父母一提到死亡,就表现出极度悲伤或害怕,孩子便会把死亡当成一种很恐惧和可怕的事情;如果父母对死亡表现出回避和躲闪的态度,孩子便会把死亡当成一种很神秘的事情。一旦当孩子接触到死亡事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困惑。孩子的表现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的表现是显性的,会跟着成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会哭泣并伴随着恐惧;有的孩子的情感不易察觉,他们的情绪压力会通过其他形式流露,如惊梦和行为退缩等。

其实,当我们与孩子谈论死亡时不需太刻意,可借由生活中有关死亡的事件,对孩子进行渗透教育。如家里的小宠物死了,孩子非常伤心,这时父母一定要以真诚、明确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小鱼死了,不会呼吸、吃东西、游泳了……有些东西会自然地和我们分开,但是我们都会想它的。如果你很想它,我们可以为小鱼画一幅画,或者把小鱼埋葬,小鱼也会想我们的。”另外,通过如实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通过可操作的、形象的、可控制的方式,将孩子内心的伤痛、恐惧外化,降低孩子不良情绪的强度,能够逐渐让孩子明白死亡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二)在生活和自然中引导幼儿认识生命历程

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对于以感性知识和经验为主要认知结构的幼儿而言,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枯萎、花开花落,动物的孕育生长、生老病死,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都是孩子接触生命、体悟生命历程的内容。生命盛开于春,繁茂于夏,灿烂于秋,静寂于冬,零落成泥,归于自然,在下一个春日,又以养料的方式进入另一个生命体的循环中。生命的历程就是这样――炫美的轮回,伟大的循环。这样看来,死亡给人的感觉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新的重生。比如,当孩子看到金橘的落叶会问爸爸:“它怎么了?”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冬天到了,橘子树冷了,叶子就掉下来了,这就像人老了一样。”当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要更多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学习,而不是去期待孩子做出符合大人要求的表现,更不应当把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因为个体是存在差异的。

(三)通过本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研究表明,与儿童共读一个关于生命逝去的故事,是成人和儿童谈论生命最自然的方式之一。DinahSeiben和Judy C.Drolet(1993)在《3―8岁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一书中提到,儿童文学作品是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成人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自然而随机地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并为儿童提供表达哀伤与恐惧的机会,为儿童提供某种替代性的经验,可以减少现实生活中死亡事件发生时对儿童进行相关教育的紧张气氛。

1.审慎选择本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本都以直接或隐晦的方式谈论生命与死亡的话题。面对不同类型、风格的本,教师和家长在选择时应考虑契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幼儿对死亡事件或现象的理解及承受度,以及我们希望借由本向幼儿传递什么。如果幼儿比较敏感、对死亡充满恐惧和逃避,可以考虑温和、温馨的本,给幼儿一种安静、贴心的感觉,以冲淡死亡和离别的悲伤。如果幼儿对死亡事件只是充满好奇和探求欲望,对死亡可能带来的悲伤情感并无体验,我们则可以选择比较完整描述死亡或生命历程的本,先让幼儿对死亡事件有所认知,然后再选择一些情绪性较强的本,让幼儿体验死亡所伴随的心理变化和情绪转化。当然,在选择作品时,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会引发幼儿对死亡的好奇或错误迷思,本内容与图画所传递的死亡内涵是否能让幼儿了解,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充分发挥本的情绪教育功能

大多本在面对生命逝去的情绪方面,都比较强调如何应对悲伤及抚平悲伤的策略。但对于如何宣泄愤怒情绪,很多本中并未涉及。如,当家庭中发生死亡事件时,如何让孩子与成人寻找适当的渠道发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也许可以好好地哭一场,让泪水洗去心中的悲伤与愤怒。此外,父母在抚慰孩子时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如可以搂着孩子,耐心地听他表述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并且果断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和他在一起,永远不会放弃和抛弃他。当孩子从父母处获得肯定而正向的回答时,即使他们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但他们的不良情绪也能得到安抚,而且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逐渐使不良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

上一篇:近十年我国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下一篇:从依恋理论视角解析幼儿入园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