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款利差结构变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10-09 02:27:12

存贷款利差结构变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存贷款实际利差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实际利差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据此评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可能采取非理性价格竞争手段扩大市场份额,并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方式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对此,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加强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的能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差;货币政策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7-0045-04

在以往存贷款利差研究中,大量文献集中在利率管理体制、利差合理水平等方面,却少有对利差构成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存贷利差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状况、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贷款风险的高低等,其中,竞争状况是决定存贷利差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在中国,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基准利差作为存贷利差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无疑的,但真正引起存贷利差变动的因素值得探究。本文将商业银行存贷款实际利差进行分解,分析各主要构成对实际利差变动的影响程度,以此评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冲击。

一、数据选取

根据金融发展过程中利差的演变,利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二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利差;三是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利差(李成,2004)。本文所讨论的利差,就是上述第一层次的利差,即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

通常地,商业银行存贷款实际利差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年利率与存款平均年利率之差。此外,有学者对利差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在传统净利息收入的基础上加入净非利息收入,得到会计利差的概念(赵旭,2009)。尽管拓展后的概念在外延上比传统利差更加丰富,但在反映存贷款业务收益率方面不如传统利差概念准确。因此,本文采用传统的实际利差概念进行分析。

实际利差通常有净利差和毛利差两种衡量方式。净利差是指某一时期内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除以该时期商业银行平均生息资产余额,毛利差则是指某一时期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实际利率与平均存款实际利率之差(盛松成、童士清,2007)。净利差和毛利差之间往往有所差异,而且一般来说,净利差略低于毛利差。但从数据可得性角度而言,毛利差更具可操作性。

本文以上海市金融机构的数据为样本,来分析实际利差的结构变化特征。2010年年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9%和6.4%,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的利差变化特点。同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具有贴近金融市场的优势,利差变化的敏锐性和先行性更加突出。

二、利差结构分解及分析

首先,将存贷款实际利差做如下分解(具体构成见表1):

存贷款实际利差=贷款质量和其他利差+贷款浮动利差+贷款期限结构利差+基准利差+存款期限结构利差

其中。存款实际利率是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利息支出与人民币各项存款平均余额之比,贷款实际利率是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利息收入与人民币各项贷款平均余额之比。本文用12个月月末存、贷款余额平均值作为年度平均余额。

贷款质量和其他利差,是贷款实际利率与贷款合同利率之差,主要反映不良贷款对贷款利息收入的影响。通常,贷款不良率越高,贷款质量利差就越低。此外,统计口径差异也会导致贷款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不一致。

贷款浮动利差,是贷款合同利率与贷款期限加权平均基准利率之差,反映实际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的浮动幅度。贷款利率上浮幅度越大,贷款浮动利差就越大。

贷款期限结构利差,是贷款期限加权平均基准利率与―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之差,反映因实际贷款期限结构所导致的贷款加权基准利率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偏离程度。中长期贷款占比越高,贷款期限结构利差就越大。

基准利差,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之差,反映中央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策保护程度。基准利差越大,表明中央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策保护程度越高。

存款期限结构利差,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存款实际利率之差,反映因实际存款期限结构所导致的存款加权基准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偏离程度。存款活期化倾向越明显,存款期限结构利差就越大。

1、实际利差平均构成分析。

本文以2004年至2010年上海市人民币贷款利率监测数据为样本,得到各年度利差构成数据及其平均值(见表2、3)。

总的来看,基准利差和存款期限结构利差是实际利差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具体地,一是基准利差居绝对主导地位。在3.83%的平均实际利差中,基准利差为3.29%,占比为87%,表明中央银行设定的利差是银行利差收入的最主要构成,政府行为维护着银行的盈利水平。二是存款期限结构利差为1.07%,占比为27.2%,表明大量低成本存款为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利差收入空间。三是贷款质量和其他利差为一0.33%,占比为-9.2%,表明贷款信用风险决定了银行在贷款利率定价时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四是贷款期限结构利差为0:16%,占比为-3.9%,表明基准利率较低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在贷款总量中占相当大比重。五是贷款浮动利差为-0.05%,占比为-1.1%,表明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增加利息收入的动力不强。

2、实际利差动态构成分析。

观察存贷款实际利差在整个样本期的走势情况,除2007年和2008年超过4%外,其余年份均维持在3.5%左右,基本稳定。下面分析引起实际利差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是基准利差在实际利差中的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2010年比2004年低1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占比低至67,2%,明显偏离趋势,这主要与当年存款期限结构利差大幅提高导致实际利差扩大有关。

二是存款期限结构利差占比较高、波动较大。样本期间。存款期限结构利差呈“扩大-收窄-扩大”的走势,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年度平均值走势基本一致。具体来看,从2004年至2008年,随着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1.98%上升至4.14%,存款期限结构利差从0.68%上升至1.82%,占比也达到峰值39.4%。此后,随着基准利率于2009年降至2.25%,存款期限结构利差也降至0.71%,占比降至20.4%。之后,随着活期存款利率大幅下降效应显现,2010年存款期限结构利差上升至0.98%,占比回升至27.4%。

三是贷款浮动利差波动较小,基本维持在O附近,2010年占比比平均值高出2.3个百分点。这表明总体上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浮或下浮。但是,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步收紧,贷款利率上浮的情况有所增加。

四是贷款期限结构利差始终为负,其绝对值呈先

升后降走势。由于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约占各项贷款的三分之一,其利率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贷款期限结构利差始终为负。但是,随着中长期贷款占比的上升和短期贷款基准利率差距的缩小,贷款期限结构利差绝对值自2008年后逐渐缩小。

3、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比较分析。

为了解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实际利差的影响是否在国有和股份制银行之间存在差异,本节观察了2004-2010年期间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化情况(见表4)。

整个样本期间,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为5.77%,略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基准利差与期限加权贷款合同利率之比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值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上述情况出现了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首次超过国有商业银行,其基准利差与期限加权贷款合同利率之比则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增强,基准利差对其影响正在减弱。

三、结论和启示

1、主要结论。

一是存贷款实际利差变动与基准利差变动的关联性很弱。尽管基准利差是存贷款实际利差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两者走势的相关性很弱(见图1)。以2006-2010年为例,实际利差呈“扩大-收窄-扩大”的走势,而基准利差呈逐年收窄走势。

二是存贷款实际利差与非基准利差(实际利差与基准利差之差)的走势保持一致。通过观察明显可以看出,非基准利差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实际利差变动(见图1)。相关性检验也发现,实际利差和非基准利差的相关系数达到0.93。

三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存贷款实际利差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存款活期化与活期存款低利率化导致实际存款利率具有“粘性”,因此存款期限结构利差主要随存款基准利率的波动而同向波动(见图2)。而贷款实际利率会随着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而调整。换言之,即使上调相同幅度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实际利差仍将扩大。

四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在不断增强。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基准利差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正在减弱,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2、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一是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侧重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为防止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非理性价格竞争所产生的风险,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提供基础制度建设。同时,宏观调控难度增加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主要依靠直接调整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在这种模式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和社会信用规模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存贷利差的不断缩小,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的方式来弥补利差缩小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扩张可能加剧。而我国尚未确立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市场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率的引导调节也未完善。因此,利率市场化可能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必须侧重于间接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王文利,2007),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通过调整再贷款、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通过动态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等。

二是中央银行应适当压缩存贷款基准利差,并侧重单方面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国际经验表明,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其利差会明显收窄。因此,提前适当压缩存贷款基准利差有利于市场化后利率的平稳过渡。重要的是,由于基准利差变动与实际利差变动的无关性,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实际利差影响的非对称性,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中央银行可侧重从单方面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角度进行。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存款活期化趋势不断加强,应适当提高活期存款基准利率。

三是金融机构应加强成本预算约束等方面的建设。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很健全、成本预算约束能力还没有充分完善,利率完全放开后,金融机构可能出现非理性竞争的情况。为避免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展开利率价格战,金融机构必须加快资产负债管理、成本预算约束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提高贷款议价能力来维持盈利水平。

四是监管机构应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适当保护小型商业银行利益。研究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在不断增强,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可见,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能力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展开竞争。但是,小型金融机构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产品创新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较弱,它们是利率管制的最大受益者。利率市场化后,小型金融机构面对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经营成本上升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在所难免。因此,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有效竞争,监管机构应当适度保护小型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生存和发展,避免出现小型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现象。

上一篇: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下一篇:国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