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加快转型

时间:2022-10-09 01:28:22

突破传统,加快转型

科学出版社是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上世纪30年代创建的龙门联合书局于1954年8月合并成立的。1993年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目前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出版、发行网络,下设上海分公司、武汉分公司和成都公司,以及纽约公司、东京公司等19家分子公司。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出版社的财务管理也在这个传统行业中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在改革中加速转型与升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石强更是转型过程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历史遗留症

谈到出版行业的财务管理特点及难点,石强指出,国内出版社实行审批制,设立出版社需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审批,因此决定了这个行业特殊的进入门坎。同时原来出版社的事业体制,决定了其市场化程度不高和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的特点。因此在各出版社的转企改制过程中,历史遗留的财务管理问题就显得较为突出。

各家出版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五花八门,财务核算体系不统一。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后,部分出版社才逐步使用新准则。出版社的管理特点带来了同一类业务会计核算方法的个性差异。举例而言,对于图书成本的核算,科技类图书是多品种、小批次,它的财务核算方法复杂性就体现得较为充分。就年出书品种而言,科学出版社可能是全世界年出书品种最多的单体出版社,每年出版品种多达9000多种,每种图书就是一个产品,图书出版成本核算项目多,项目关系复杂,从材料供应到印数都存在较大变数,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实施难度更是增加了对财务管理的整体要求。

有限的信息化程度限制了行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发挥。如何及时、准确地获得每一品种出版物的经营和盈利数据,一直是传统出版业财务管理者为之不懈努力的追求。部分传统出版企业管理层领导来自事业单位,带着行政级别,对财务管理的落后理念,致使其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非常有限,造成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充份发挥。

传统出版企业的财务人才队伍薄弱也制约着整个行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石强坦言,出版社的人才流动率较低和行业的封闭性使很多优秀的财务与金融相通类人才,最终选择来出版社工作的比较少。

修炼进阶

自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科学出版社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在中央部委出版社中率先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上述所提及的关于出版社财务管理的难点,在改制的过程中也逐步得到了梳理、完善、改进和提升。

石强介绍,成功完成改制以后,社领导层围绕着是否上市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进行了思考,当时科学出版社的社长在2007年就提出,应该打造一个国家层面的、面向市场的、有战略高度的出版集团。后来科学出版社在2009年正式将上市提上日程,随后经历了梳理财务管理体系和完善内控体系的过程,统一使用新的会计准则,逐步改变原有的不符合现代企业公司化运营的财务管理观念和管理体系,同时规范了财务流程,积累了出版企业在转型期的财务管理经验。

2011年5月10日,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创立大会,这标志着科学出版社在股改上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同年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继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之后,经中央批准组建的又一部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这也标志着我国出版传媒领域的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序幕已经拉开。作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的核心企业及上市主体,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采取融资、并购、重组等多种市场化手段,建成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国家大型出版传媒骨干企业。

石强坦言,面对体制转型和业态转型,原来颇具行业特点的财务管理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解决,而且有些问题随着改制上市工作的深入,问题反而更为突出。比如存货与资产减值问题,整个出版行业对于存货的处理在程序上和会计政策上多数较为随意。“我们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去梳理,研究资产减值所对应的企业会计政策,如何确定不同类别图书资产减值的政策标准。比如教辅类图书,生命周期比较短,其减值速度要高于科技类的图书。但是提取多少合适?提得太快了对企业的业绩是有影响的,而且也不能准确体现业绩,所以这其中就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除了前面提到的问题,毋庸置疑,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引擎和企业管理一切要素的核心。据石强介绍,科学出版社专门聘请了咨询机构协助其搭建内控体系。通过内控分析报告帮助出版社诊断管理风险与业务风险,通过风险数据库为我们显示出哪些风险通过制度是可控的,哪些还不能达到控制条件,通过控制活动的制度与流程对出版社选题的质量管理起到了事前控制的重要作用等等。石强还谈到,无论制定的内控体系多么完备,流程多么严密,有效的实施内控是重中之重。理念的转变和企业中角色的冲突需要我们去不断宣讲。比如在最开始提出加强内控建设时,大家都不太理解,因此石强利用公司会议等一切机会,讲内控,讲管理模式,潜移默化,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员工的理解,得到了经营层和股东们的支持。石强坦言,“突破传统思维需要耐心。”

谈到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规划时石强表示,科学出版社正在规划公司上市后未来的发展,谋划在数字时代如何面对业态转型。比如正在上线的“即时印刷系统”,即在科学出版社自己的商务网站上可以当场订阅历史无库存图书,及时下单印刷。石强解释说,有些出版物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但它不是大众市场的需求,而“即时印刷系统”也就满足了“按需印刷”。出版社并不靠这个项目盈利,而是希望提升市场和读者的满足率来引领品牌价值。此外科学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下了很大功夫,“所有我们认为有价值的的图书都要做数字化处理,进行历史回溯。”石强坚信,科技发展的趋势会对传统出版业现有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而出版社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坚持内容为王,“突破传统,加快转型”才能抓住市场脉搏。

出版情结

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出版社的石强,至今已在科学出版社工作了20年。期间轮换过不同的岗位,包括业务部门。在他看来,熟悉不同岗位的好处是能够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去审视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专业知识也更具复合型。在出版社,编辑部和销售部免不了存在矛盾,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也需要相互理解。对于企业财务工作,“关键是换位思考,一是了解情况,二是解决方案,否则财务管理很难有效和到位。”

石强的性格比较外向,也乐于和外界经常沟通,更新自己的观念,开阔思路和视野。多年来令他最感欣慰的是自己从一名基层的财务人员成长为央属重点出版企业的管理者,同时也见证了科学出版社从事业单位变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再从全民所有制企业发展为股份制企业,未来正在朝着公众上市企业方向迈进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作为这些变化的重要参与者,更是逐步积淀了对出版业和科学出版事业的感情。

在采访中石强多次提起文化战略。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文化发展战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将会对整个中华民族,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还不足4%,可谓任重而道远。出版业财务管理如何适应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也一直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分析 下一篇:税收筹划的操作空间与实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