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艺术四美

时间:2022-10-09 01:15:36

《斑羚飞渡》艺术四美

作家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用细腻的笔墨描述了一群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谱写了一曲斑羚献身群体的颂歌。它文情并茂。动人心弦,在艺术上犹有独到之处。

一、寓情于物的景物美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有着特殊的价值。本文一开头,作者就对故事发生的地点――伤心崖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显然:这时斑羚群已经无路可走,陷入了绝境。这一描写使文章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然而,在这孕蓄悲情的基调中,作者却笔走龙蛇,另出新枝,描绘了一道绚丽多姿、喻示着生之希望的景物――彩虹。

作者对彩虹一共进行了三次描写。第一次是在斑羚群开始陷入绝境之时:“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此次描写,虽然平淡无奇,却因出现在斑羚群身陷绝境之时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美丽动人。第二次是在一老一少商只斑羚试跳成功后:“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虽然没有对彩虹作浓墨重彩的描绘,但它依然是那么美丽动人!因为它映衬的是一座用生命铸就的希望之桥,暗示着斑羚们一往无前、为群体献身的英雄气概。第三次是在镰刀头羊走向死亡之时:“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的光辉给镰刀头羊披上了美丽的光环,渲染了它死亡时的悲壮,使读者为之动容。三次对彩虹的描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由同情到震惊和佩服,再到礼赞的变化过程。同时,也衬托了斑羚们为群体献身的精神美。

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本文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氛围,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也凝聚着作者对斑羚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二、智慧勇敢的形象美

本文用很大的篇幅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富有智慧、先人后己、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镰刀头羊。当斑羚群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但是,镰刀头羊很快就找到了群体自救的方法。它发出了“咩――咩。”的吼声。这是身陷绝境而从容镇定,满怀希望而又果敢坚定的声音。作者称赞道:“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的一贯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接着,它指挥了这场令人为之惊叹的“飞渡”,最后“消失在一片灿烂中。”作者细腻入微的刻画使镰刀头羊英武智慧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外,本文还着意描绘了斑羚的群体形象。当斑羚群陷入绝境时,一只老斑羚“故意逞能”,飞身悬崖;分群之后,一老一少两只斑羚试跳飞渡,飞渡时刻,一只只甘当“桥墩”、葬身悬崖的斑羚……它们把生的希望交给了别人,交给了种群,而自己却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可以说这是一组“英雄”的群像。

因此,作者在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手法,着意刻画了斑羚健美的雄姿、聪颖的智慧、悲壮勇敢的行为和美好的精神,恰如其分展现了形象的外表美和内在美。

三、扣人心弦的情节美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作者先写斑羚群陷入绝境,孤独无助,面临种群灭亡的境地:接着又写到镰刀头羊急中生智,指挥试跳,进行“飞渡”;最后描写镰刀头羊的“永生”,情节的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时紧时松、时张时驰时时感染着读者,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也时时随之波动,开始是紧张与同情,既而是惊疑与振奋,最后是悲伤与赞叹。

最值一提的是文章的结局:“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这是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悲剧性的结尾。美丽的彩虹不但没有冲淡了读者悲哀的情感,而且愈发让读者的内心情感受到冲击。它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丑恶和斑羚的群体精神、献身精神的伟大。

曲折紧张、回环严谨的情节不仅紧扣着读者的心弦,而且往往出乎读者的意料,表现了一种起伏跌宕的情节美。

四、撼人心魄的悲剧美

文章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它内在的理性精神。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它体现的是真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使人们从巨大的悲痛中得到美的享受。悲剧之所以美,就在于它在描绘那些符合人们主观愿望的美好事物的毁灭的同时,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精神之美。本文从某种角度来说无异于一曲悲剧,凝聚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情结。

本文描述了一些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地死去。斑羚们的献身本身就是一幕悲壮惨烈的悲剧,它表现的是一种高度的整体意识,一种宁死不屈的气节,一种铮铮铁骨的浩然气概。这不就是美好的理性精神吗?这曲悲剧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痛,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以情感的震荡,理性的教育和深刻的启示,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受到强烈的震动,精神也为之升华。这就是文章的悲剧美,我想,这也是本文作者的追求吧。

总之,本文的创作艺术是独具匠心的,它从感性的内容、形象与理性的思考两个方面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学习的,尤其是本文所体现的群体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倡导和发扬。

上一篇:蒲松龄《劳山道士》导读 下一篇:季羡林《游石钟山记》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