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林业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2-10-09 01:11:57

德宏林业资源的开发

边疆民族地区自古以来都有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边疆地带尤其明显。而且这些地区天然林面积比重大,森林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供给的重要地带。多年来民族传统文化对当地林业资源的传承保护,在不同民族地区还发展了各种特有的林业资源物种。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无序开发、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林业资源市场信息闭塞、产权不清、资源低效利用等。如何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是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我国保持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云南德宏地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例,对边疆民族地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探讨,以此寻求一条针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林业资源发展的适宜对策。

一、德宏林业资源的概况 (一)德宏林业资源地域环境。 德宏地处云南省西部边疆以傣族和景颇族为主的自治州,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其西南、西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是我国现在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德宏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4~20℃;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2.1℃;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之间,与同纬度的省内地州相比,发展林业具有一定地域优势。德宏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半常绿季雨林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境内有高等植物318科1886属6032种,其中原生植物有5414种、引种栽培植物618种。有部级、省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秃杉、云南娑罗双、盈江龙脑香、桫椤、滇榄、鹿角蕨等159种。其中盈江龙脑香、云南娑罗双、羯布罗香、萼翅藤、鹿角蕨等近百种为德宏州特有植物,对我国植物研究和林业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域环境。 (二)德宏林业资源发展状况。 2009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德宏州有林业用地1238.7万亩,占占国土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的73.9%,森林覆盖率67.07%。其中商品林面积877.62万亩,公益林面积361.03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270.12万亩,地方公益林90.91万亩。在国家林权改革推动下,人工造林面积增幅迅猛,全州人工林面积158.7万亩,在政府节能减排和加强中西部植被建设的战略扶持下,德宏州每年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不断增加。德宏目前加快绿色产业结构开发力度,建设“一县一品”初见成效,如茶叶、柠檬、咖啡、澳洲坚果、麻竹、云南皂荚等初具规模,大力发展林业产值较高的西南桦1.95公顷占全省同类林种的36.97%,蓄积量达176.7万立方米。麻竹产业效益突出,陇川建立全国最大的麻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生产从工艺品到食品等系列。以林产业为主,积极推进“三品”认证产业,达到多层次发展开发林业资源。 二、德宏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林权问题实效滞后,致使乱砍伐现象严重。 产权问题历来都是制约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是我国林业资源共同面对的一个共性难题。在林权改革前,山林都是集体的,无人监管。加之德宏地处边境,近几年来大量木材从缅甸进口输入到德宏境内进行囤积,再从德宏运往全国各地,这样德宏地区无形地成为森林进口的港口。许多当地村民也盗伐当地森林木材,充当进口木材身份进行市场销售,于是也就有了“要致富,偷砍树,一夜变成万元户”的现象。近年来实行林权改革,界定了林权、山权,但改革落实及带来的实效有一段时期,加之林业轮伐期较长,难以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乱砍伐和低效益砍伐问题依然存在。 (二)少数民族资源意识不强,市场经济价值观淡薄。 在民族地区多年以来形成了对林业资源淡薄的意识,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下,当地民族居民都习惯了下河捕鱼,上山砍林以及围猎捕兽等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没有资源和市场开发的价值观念。甚至只把林业资源视为生活资料的副产品,没有商品林开发意识。这也是受到林产业对人民经济效用吸引力不强这一特点影响,森林资源有着“地球的肺”的功能地位,其总效用较大,但边际效益不高。因此人们对林业的资源意识不强。我国林业资源的市场不具有完全竞争性,对其开发和流通设有严格的审批制度,限制着林业资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正常交易,从而形成不均衡的市场出清,市场价格机制不能驱动民族地区的林产业市场完善,致使民族地区人们经济发展缓慢,对林产业缺乏长远的市场价值预期。 (三)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落后,资源结构总体比较单一。 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为原始,这是我国民族地区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天然林开发仅限于建筑和燃料,对林业资源的精加工和深层次的产业链建设不足,造成大量林业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和浪费。目前,德宏地区林业资源的开发结构总体比较单一,尽管多年的探索已有橡胶、茶、石斛、花卉等多层次结构种植,但规模不大,发展空间有限。 三、民族地区林业资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以德宏为代表的边疆民族地区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可以按照具体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对策机制。 (一)市场政策因素及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边疆民族地区林业资源承担着全国生态任务的影响,德宏地区的林业资源一直处于无市场状态,从而导致德宏地区地处林业发展优势地域却没有带来较大的林业产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产业的正常发展。由于林业资源供给受到生长周期和林业政策制约,其供给往往呈现缺乏弹性和不真实的交易市场,而其需求弹性较大。如图1所示,在原有保守性林业政策下,民族地区林业资源的市场正常渠道供给量为Q1,价格为P1。价格较低,且市场合法交易困难,影响着当地林农的造林积极性,致使供给量不足。于是出现盗伐和境外偷运等地下交易,使市场供给量增加至Q2,价格下降为P2,且交易数量为(Q2~Q1)。如果国家建立宽松的林业交易制度,控制天然林,放活人工林,这将人工林的供求市场化,同时在林权制度改革下,制止偷伐和境外走私,则在新的供求市场下,林产业市场向完全竞争市场靠近,增加了林业供给的弹性,供给曲线趋向于S3,形成新的供求均衡E2。从而增加林农的经济收益(P3~P1),提高林业资源的供给(Q3~Q2)。既有利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缓解我国林产业资源的供给不足的压力。由此,除了进行产权改革外,还应制定放活林业交易市场的政策。#p#分页标题#e# (二)发展因素及对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高要求生态环境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一点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受到生产力落后的制约,许多地区市场经济不完善,经济增长水平普遍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差,山林对他们的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边疆民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主体市场价值下降,而收到林产品市场价格虚高的诱惑,人们不断砍伐林业来补充生活所需。即使在现在林权改革得到落实,也不能彻底解决这一市场价值的导向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这样低收入水平下,要求边疆民族地区,除了深化林权改革外,还必须大力发展边疆民族经济,以边疆贸易平台优势,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经济和民族工艺经济。只有建立能影响当地民族生活水平的支柱产业,才能保护和开发林产业和全社会的生态环境。 (三)单一产业经济和工农林复合市场发展。 边疆民族地区的林产业普遍存在单一性,即使有林产品加工厂和农林产业一体化,但这些配套的市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体化层度不深,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如德宏地区以林产业相结合的造纸业产量、技术和规模较低,木材加工以初级木板为主,农林配种缺乏多样性,而且不具有规模性。这样的结果,不能突出林产业的市场价值,还会形成废林支农,影响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只有加大当地工农林结构整合,相互支撑,形成具有市场效用的结构模式,才能使民族地区林产业纳入当地人民经济收入的理想发展规划。 (四)人口发展过快带来的现实问题。 人口迅速增长是林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边疆民族地区素来是人口稀少,地域广袤,这也是这些地区有较高森林覆盖率的原因之一。但随着民族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形态由原来自给自足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民族地区出现了耕地不足的状况,从而促使毁林开荒的扩大。就资料表明,农村人口密度每增加1%,森林覆盖率就会下降0.59%。德宏是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族宽松的生育政策下,民族人口增长迅速,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增长一般都远超过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过多的毁林开荒给当地林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压力。故此,民族地区的人口政策和生存地域的宣传引导也是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林产业的一个主要内容。 总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优质的林业资源,但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大部分还处于贫困状态,除了历史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模式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时下许多边疆民族地区试图追逐发达地区或内地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希望大力开发当地矿产资源来获得发展,但结果却难以如愿。不仅破坏了当地植被环境,也影响了当地优势资源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环保产业的政策下,边疆民族地区应遵循市场经济法则,挖掘本地林业资源,走以林产业为主,开发多层次绿色生态产业结构,是一条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发展途径。

上一篇:林业财政投入效率 下一篇:城市边缘生态新区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