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09 12:54:45

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重大病虫害通过采取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稳产和高产。

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准确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农药,适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667平方米增产10%以上,增收30元以上。同时,减少施药次数,降低施药费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大豆害虫防治技术:大豆食心虫防治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精准防治。

农业防治:大豆收获后,实行秋翻,破坏越冬环境,使在土中越冬的蛹死亡;根据成虫产卵对寄主植物的严格选择性,在成虫产卵盛期后、孵化前,铲除杂草特别是藜科杂草,并及时深埋处理,减少虫口密度。无毛、荚皮组织坚硬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合理轮作。采用与非豆科作物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数量。翻耕豆茬地,及时耕翻,减少虫源。

物理与生物防治:采取黑光灯、频振式诱蛾灯诱杀;利用白僵菌粉1.5千克对细土或草木灰13.5千克混合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使脱荚落地的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发病死亡;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灭卵,每667平方米放蜂量2万~3万头。

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并要经常监测各地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以便选择新的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地,减少越冬菌量;注意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和迎茬种植;建立无病留种田,播种前剔除病斑种子;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

化学防治:在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在7~8月份,还可结合治蚜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常用药剂:2%菌克毒克水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等。注意事项:喷雾要做到均匀,无漏喷,连续施药2次,每次间隔7~10天;要统一行动,进行集中、连片防治。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延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大豆锈病防治技术。以选用抗(耐)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适用范围:南方大豆锈病发生区。注意事项:施药时按要求对水,均匀喷雾于叶部。防治要及时,尤其当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时,要及时控制病害发生。用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在成虫初盛期,每667平方米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玉米穗轴或向日葵秆瓤截成约5厘米长段,浸足敌敌畏药液,按每隔4垄前进5米放一个药棍的密度,将药棍夹在大豆枝杈上;用菊酯类药剂在成虫高峰期后5~7天内喷雾防治成虫。每667平方米用25~30毫升药剂兑水,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朝上从豆根部向上喷,使下部枝叶和顶部叶片背面着药。

常用药剂:80%敌敌畏乳油、25%快杀灵乳油、溴氰菊酯、来福灵菊酯等菊酯类药剂。应在当地植保部门指导下确定防治时间。施药时按要求对足水量,细雾喷施,不留空白。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食叶性害虫防治技术,豆田危害较重的食叶性害虫有苜蓿夜蛾、豆卜馍夜蛾和草地螟等。根据田间病情发展及气象预报,在结荚和鼓粒期喷药,以控制籽粒病害。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来防治。该病在田间由蚜虫传播,因此,防治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和不带病毒的种子,配合大豆蚜虫防治为核心的综合措施。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将其控制在点片阶段或盛发初期。

上一篇: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下一篇: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