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明珠”偷窃成瘾为哪般?

时间:2022-10-09 12:48:26

个案: 她为何偷窃成瘾

叶佳出生后,经营建材超市的父母无暇照顾她,便将她送到乡下由奶奶抚养。

奶奶怜惜叶佳小小年纪便离开了父母,对叶佳百般疼爱,叶佳要什么给什么。但奶奶的疼爱,丝毫没有让叶佳感到温暖,她时常想家,想父母,她不明白,父母为何要将她扔给奶奶,是不是父母不喜欢她,不要她了?带着这些问题叶佳去问奶奶,奶奶的回答总是:“他们要赚钱,顾不上带你。”

转眼几年过去了,叶佳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父母为了让叶佳接受好的教育,将叶佳接到了自己的身边。终于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叶佳非常兴奋,她幸福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但当真正回到向往已久的家的时候,叶佳却感到陌生和失落。自从有了弟弟,叶佳感觉父母对自己的爱被弟弟夺去了一大半,觉得在这个家里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父母对弟弟的关注,让叶佳极不舒服,她觉得在父母家还不如在奶奶家过得幸福。在这个家里,自己的行为常常受到父母的约束,这不许做,那不许做,父母还总是拿自己跟弟弟比,说她太任性,不如弟弟听话,让她多关心弟弟,多让着弟弟,要像个做姐姐的样子。家里吃的玩的穿的,父母都先尽量满足弟弟,从不考虑她的感受。当她对父母的偏心表示抗议的时候,父母却责备她不懂事,说弟弟小,让她不要跟弟弟攀比,要比就在学校里跟同学比学习,学习好了将来才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途。

其实,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从小培养叶佳自强、自立的个性。他们认为,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立足,必须具备这些素质,将来女儿长大成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为了让叶佳早一点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深知“娇纵败子”道理的父母便时时刻刻严格要求她,希望在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下女儿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然而,父母的苦心叶佳却不懂。她不但没有从父母的严格要求中读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特别委屈。在内心里,她总觉得爸妈偏爱弟弟,对她不好,而弟弟对她也不亲,常常欺负她,跟她抢吃的玩的。在这个家里,她感觉不到温暖,内心特别孤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只能将心事默默地放在心里。每次看到弟弟跟父母撒娇的样子,她就非常羡慕,羡慕之下内心便产生深深的失落和妒忌。受妒忌的驱使,她开始跟弟弟对抗,与弟弟争吃穿、抢玩具,但最终的结果,是弟弟告状到父母那里,她会受到父母严厉的责备和呵斥。

面对一次次的挫败,叶佳心有不甘。她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偷家里的钱的方式来引起父母对她的注意,与弟弟抗衡。这个念头冒出来后,叶佳按捺住心里的恐惧,第一次拿了爸爸钱包里的钱。很快,爸爸便发现了女儿的偷窃行为,一怒之下,将叶佳狠狠地揍了一顿,还让她写了保证书,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

保证书是写了,但此后叶佳的偷窃行为还是时常发生,后来发展到不但偷家里的,还偷同学的钱物。每次被人发现,她都会在家人和老师的要求下认错,写保证书,表示不再偷窃,但事情过后,她的老毛病便会重犯。叶佳的父母痛苦不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她就是改不了。

弟弟上小学后,爸妈因生意越做越大,比以前更忙碌了,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本来就敏感的叶佳,感到越来越孤独。内心的孤独与压抑让她喘不过气来时,她便去偷窃,把偷来的钱、物丢掉或者毁坏,这样她的心里才会感觉好受些。

面对叶佳的行为,无计可施的父母只得将她送进寄宿学校,希望靠寄宿学校的纪律约束,改掉女儿的不良习惯。然而,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叶佳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她认为父母这样做是不爱她了,想抛弃她,于是偷窃行为越发频繁。叶佳的父母伤透了脑筋,他们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

分析: “偷窃癖”缘于儿时爱的缺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叶佳的偷窃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道德品质差,其实是一种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即“偷窃癖”。它是指一种反复出现的、没有明确目的、纯粹是出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而发生的偷窃行为。

生活中,一些从小缺乏关爱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日渐积聚,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偷窃癖就是其中一种。偷窃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重复地偷,不能自控。和一般偷窃行为不同,偷窃癖患者偷东西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要,主要是通过偷窃过程获得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被人关注感。偷窃癖患者一遇到偷窃的机会,就会心跳加快、精神紧张,产生一种迫切希望偷窃的冲动,而每当偷窃完成后,他会有一种紧张释放后的满足。不少偷窃癖患者在偷窃中被发现甚至被人殴打,但这也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偷窃,因为连这些惩罚也会给他们带来受人关注的。这种心理上获得的一种受人关注的满足,弥补了其情感上的缺乏,更让他们无法自拔。

偷窃癖外在表现是偷,其根源却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这多与患者儿时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很多偷窃癖患者都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或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等。在渴望爱的过程中,他们偶然发现可以通过恶作剧、偷东西等坏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为了获得这种情感的满足,便一次次重蹈覆辙。案例中,女孩叶佳的偷窃行为就有着此种心理。

其实叶佳真的很可怜,她从小就被忙于生意的父母扔给了奶奶,小小年纪便备尝思念和孤独之苦,非常渴望父母之爱。当她真正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后,又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关爱。当父母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的时候,她更加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失落。后来她发现,在偷了东西之后,父母才开始关注她,虽然是用打骂的方式,但这总比没人理睬要好,于是尝到甜头的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临床心理学家指出,要彻底治愈偷窃癖,“替代”要比“阻断”重要,帮助成瘾病人找到其他能让他们内心感到快乐、充实的方式,改变他们空虚、抑郁的内心现实,他们就不需要借助不良手段来获得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与关爱,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而非忽视、冷落甚至虐待。在温暖的环境中,他们会逐渐改变不良习惯,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

上一篇: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一篇:解读侯生之[北向自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