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相对论前提和结论都有错误

时间:2022-10-08 11:48:02

摘要: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模型和超光速粒子存在的基础上,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进行了剖析,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前提和结论都有错误,爱因斯坦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未看到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前提;理论结论

中图分类号:N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48-02

一、阴阳对立统一宇宙模型

笔者在《统一相对论》中用6种轻子、6种反轻子和与它们对应的6种正夸克、6种反夸克(共24种自旋都为1/2的费粒子),建造了一座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模型[1]。根据意大利和中国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有一个与我们宇宙一一对应的反宇宙。据中央电视台2010年11月19日《新闻联播》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首次成功捕获了反物质。所以说,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存在一个反物质宇宙也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我们的宇宙是以、、e+为主的正宇宙,我们宇宙的物质是由少量的有形物质和90%以上的无形暗物质(可称以太)所组成;而与我们对应的反物质宇宙是以、、e+为主的反宇宙,反宇宙是由少量的无形暗物质和90%以上的有形亮物质所组成。我们正宇宙物质湮灭以后以能量形式进入反物质宇宙,成为它们的有形亮物质。反物质宇宙物质湮灭以后将以物质形式进入我们正物质宇宙,构成我们的无形暗物质。正反宇宙之间不断地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正反宇宙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平衡。反物质宇宙对我们正宇宙来讲是引力场,这种引力场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所以反物质宇宙对我们正宇宙物质运动是惯性系。我们正物质宇宙物质之间的吸引力是为了阻止物质向反物质宇宙运动,对反物质宇宙的引力场来说,我们正物质宇宙是斥力场,是非惯性系。同样,我们正宇宙物质对反物质宇宙来讲是引力场,是惯性系,反物质宇宙物质运动对我们正物质宇宙来讲是斥力场,是非惯性系。所以,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同一个东西,斥力质量和非惯性质量也是同一个东西。根据宇宙对称原理可知,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与斥力质量和非惯性质量是等价的。因此,爱因斯坦混淆了引力质量和斥力质量,惯性质量和非惯性质量,所以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基础定律乃至自然规律,对所有惯性系来说都是相同的),这里要分清惯性系的含义和所指标准(应是对反物质宇宙)。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在处于均匀的恒定引力场影响下的惯性系――应为反物质宇宙(笔者注),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现象,可以和一个不受引力场影响的,但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的非惯性内的物质现象完全相同――应为正物质宇宙(笔者注)。所以,爱因斯坦混淆了引力场和斥力场,惯性系和非惯性系,而且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正反宇宙外面是空宇宙,是比正、反物质更小的物质,空宇宙保护和维持正反宇宙的均衡。

二、光速不变原理质疑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光速不变原理”认为,即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光速C都相同,与光源与观察者的运动状况无关,并认为光是宇宙中运动最快的物质。宇宙的时空特性说明,宇宙中到处都充满物质,宇宙中没有绝对的真空,现实中光线遇到物质可发生反射、散射和衍射,所以光在宇宙物质中运动速度是发生改变的。如果不发生改变,云层也挡不住太阳光;如果没有变化,就不会产生水星在近日点的进动,光线在引力场的弯曲和光谱线的引力红移。所以说,光线在宇宙物质中运动速度是改变的,同时与光源的强度和观察者的目光有关。根据量子力学可知,要把观察对象和观察者纳入同一量子场,才能得出观察结果的真实性。

另外,光不是宇宙中运动最快的物质,宇宙中肯定存在超光速粒子,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美国科学家指出,爱因斯坦的宇宙速度的极限也许不是绝对的,当空间的总能量为负时,应可能有比光速还要快的速度(《中国科学报》,1998年12月14日)。例如,以宇宙线中的μ子来说,它若是在海拔10km的高空产生,又假定它以V=0.99C的速度飞向地面,由于μ子静止时的寿命(即μ子的半衰期)长2.3×10-6秒,看来它似乎在飞过683m(=0.99×3×108m/s×2.3×10-6s)的高度后,就应当“死亡”了(衰变为电子和中微子)。然而实际上μ子却是在走完4840m的旅程后再衰变,因此在“寿终”这前,它便被设在海拔6km处的高山宇宙线站的探测器捕获了[沈,相对论浅说(三),“新时空观的标志”,科学画报,1978年第10期,第10页]。笔者认为,μ子在683m处就已“死亡”,但尚未变质(衰变成电子和中微子),是超光速粒子把μ子的尸体带到4840m处被探测器捕获的,捕获的是已经死亡尚未衰变的μ子尸体。所以,这里爱因斯坦把超光速粒子所做的功加在了死μ子身上,真是真假不分、死活不分。

再举一例,让我们想象爱因斯坦火车以V=29×104km/S的速度匀速驶过一座长L=580×104km的大桥。火车从桥的一端开到另一端时,用放在桥两端的静止钟来测量,花费时间t=L/V=580/29=20s。但用旅客随身携带的钟来测量,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经过他身边,花费时间τ=t=20×1/4=5秒钟。所以在旅客看来,大桥长l=V・τ=29×5=145×104km。因此1/L=1/=(145/580=1/4),即l=L/。也就是说,在旅客看来大桥长度缩减了[沈,相对论浅说(三),新时空观的标志,科学画报,1978年第10期,第10页]。笔者认为这里仍然是忽略了超光速粒子的作用,实际情况是当爱因斯坦火车运行到145×104km处时,超光速粒子以极快的速度把火车推到大桥的另一端从而使桥头时钟记录到火车过桥这一“现象”。上述的结论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所谓运动时间缩短(时间膨胀)和运动长度缩短,其实质是忽略了超光速粒子的作用,从而得出不合情理的荒唐结论,目的是为自己的低速无能作借口,出现了真假不分、死活不分的错误结论。

三、双生子佯谬问题

所谓双生子佯谬问题是狭义相对论中关于时刻延缓(即运动时间变慢时间膨胀)的一个似是而非的疑难,按照狭义相对论,运动的时钟走得较慢是时间的性质。假设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坐宇宙飞船到太空中旅游,回来以后哥哥比弟弟年轻,这就是所谓的双生子佯谬。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爱因斯坦承认时空是弯曲的(这是对的),但是在计算时空时,是应用洛伦兹变换,洛伦兹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所以计算时空时丢失了弯道地区的时空,哥哥到太空去旅行,走的是一条曲线,但计算时空时却是一条直线,所以把弯道的时空丢失了,从而得出哥哥回来比弟弟年轻的荒唐结论,如果把弯道的时空加上,哥哥回来还是哥哥,弟弟还是弟弟。另一个问题,哥哥到太空去旅行,乘坐的可能是超光速宇宙飞船,他很快回来,他所花费的时间与地球上的弟弟的时间是同步的,所不同的是哥哥在太空来回所走的空间差异,因此也不存在运动时间膨胀问题。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前提和结论都有错误,主要是混淆了引力场和斥力场、引力质量和斥力质量、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质量和非惯性质量,从而得出运动时间膨胀和运动长度缩短和双生子佯谬等荒唐结论,出现了真假不分、死活不分的情况。问题是把光速定义为宇宙中运动最快的物质,把超光速粒子所做的功强加在“死人”头上,所以他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未看到事物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周秉根.统一相对论[M].深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9.

Mistake in the precondition and conclusion in Einstein theory of relativity

ZHOU Bing-gen,JI Bing,ZHOU Kun

( Land resource and tour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Abstract: And unity of opposites in the model and the speed of light particles existing basis of Einstein's relativity and general relativity to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has given an insight and found the premises and conclusions are wrong, Einstein only seeing the surface, not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Key words: Einstein theory of relativity; theoretical precondition; theoretical conclusion

上一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 下一篇:草原资源的最优利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