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华侨共享《罗汉》

时间:2022-10-08 11:15:36

和陶华侨共享《罗汉》

“中国的小县城,有这样一些人,‘混混’、‘流氓’或者是‘黑社会’,他们真实的存在。我,曾经是他们的一员,今天,我早已脱离他们的世界,但过去,又常让我难以忘怀。”

2010年5月8日,作为“齐放”民间电影讲坛系列的第二场活动,几十名纪录片爱好者欢聚一渡堂艺术空间,欣赏了一部用SONY190摄像机独立拍摄完成的纪录片作品《罗汉》,并且与导演陶华侨分享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艺术形式。但是作为以娱乐为手段,以商业为目的的电影院,是很少放映纪录片这种电影门类的。我记得去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张经纬曾与我说过这样一段经历,他在与香港某戏院商谈《音乐人生》公映时,院方老板建议将片名改为《XX传奇》,甚至不愿对外公布该片为纪录片。其中原因,不言即明,在商人的生意逻辑里,一部叫做《音乐人生》的纪录片,是很少有人会花钱去电影院观看的。换句话讲,在电影的世界里,一般观众更喜欢虚构的存在,而非真实。

其实在中国,尤其是当下的中国,喜欢纪录片的观众越来越多,而投身于创作纪录片的作者也越来越多。之前十年间中国独立纪录片运动所积累下来的能量,正在当下这个时代酝酿爆炸。独立电影社恰恰聚集了一批不少的纪录片忠实观众,他们尤其热衷于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生活的独立纪录片电影。

关于独立纪录片《罗汉》

2009年,《罗汉》获得第六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的年度十佳纪录片。

影片讲述了在中国,无数的小城镇,生活着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混混、黑社会,在江西,还有个称呼,叫“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

华斌和华侨是高中的好朋友,华斌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江西都昌,开始了“混”的生活。华侨喜欢李小龙,学了几年截拳道后回到家乡,开始学习绘画,考美术学院,而华斌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离不开彼此。过了几年,华侨在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快毕业了,华斌又是刚从监狱出来。华侨去看他,中秋那天,华斌又被人偷袭,送进了医院,他们准备报复。2008年11月4日,华斌被抓进了监狱,关押至今,杳无音信。2009年11月4日,华斌一审被判18年。

导演陶华侨的自我阐述

“中国的小县城,有这样一些人,‘混混’、‘流氓’或者是‘黑社会’,他们真实的存在。我,曾经是他们的一员,今天,我早已脱离他们的世界,但过去,又常让我难以忘怀。

拍摄此片,也许只是一种自我寻觅。关于我要讲述的,也许只是‘华斌’,也许还有‘华侨’,也许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清晰的,‘我’和他们一样,一日日在生活,一日日在消逝,永远只能接受,正常也好,疯狂也罢。”

活动现场与观众反响

在地铁里与陶华侨相遇的一刹那,他笑眯眯的表情,很难与手持刀具、混迹社会的所谓不良青年对上号,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他是个单纯开朗且脑子里装满奇怪想法的小伙子。到了一渡堂艺术空间的放映现场,他就开始忙着调试设备,准备用硬盘里的原始数据进行播放,为争取更加清晰的播放效果。

观众陆续地到场,彼此寒暄。遗憾的是,硬盘数据过大,很难以常规速率播放,最终还是不得已采用了DVD压缩格式。《罗汉》制作水准并不高,犹如家庭录像的直接拍摄和剪接方式,没有充分考虑构图与光线的影响。在故事的讲述技巧上,导演有意在开头加入了一些虚构的剧情,用以表现年轻时放浪不羁的青春,加上侯孝贤影片式的配乐,一幅台南街景彷佛移到了大陆江西的小县城。当影片主角华斌与其同伴出场时,观众才真正被影片的题材所震动,一种不同于主流社会的特殊群体的独特体验,就此展开 

通常在电影里,大多数观众对于黑社会的观赏体验,都是来自于香港电影的黑帮片和古惑仔类型片。不得不说,那是一种被浪漫化的江湖恩怨、兄弟情义,相比于真实,它很遥远,只是对此充满想象。而《罗汉》不同,活生生的社会暗面的真实图景,客观地呈现,不加修饰地还原,隐藏着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失序与不安。影片放映结束后,观众很明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见。

对于不喜欢它的观众来说,《罗汉》从拍摄到制作,都显得很业余、很粗糙,故事的讲述平淡无起伏,只是一些生活场景和访谈的大段复现。我很能理解这些观众的感受,看惯了炫酷、浪漫、甚至英雄主义气息弥漫的港产黑帮片之后,再来看这部《罗汉》,确实找不出什么亮点,而陶华侨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拍摄及制作班底,也很难讲能有资格和制作精良的作品相比较。

相反,对于喜欢它的观众来说,《罗汉》的题材犀利,视角独特,以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介入拍摄了一个对外部隐秘的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与境遇。在放映之后的Q&A环节里,有一名男观众站起来表明,影片里所呈现的内容很真实,与他对黑社会的了解吻合,一些情节甚至让他联想到了他的个人经历。还有一名女观众认为《罗汉》打破了她对黑帮人物先入为主的负面、消极的印象,而主人公华斌更是让她觉得他是一个积极的、对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

对话陶华侨

撇开两方面的不同观感,客观去讲,《罗汉》确实有太多不足之处,甚至粗糙之极,而恰恰这些“明目张胆”的糙点,也是影片的灵性所在,粗粝如石,肌理清晰,既不张扬,也不矜持。在同陶华侨交流的过程中,不时能体会到影片拍摄过程中的不易与艰辛。

问:影片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斗殴的场面,在拍摄的素材中是否有这部分的内容呢?

陶:有一点,但画面抖动的很厉害,没有放进去。

问:难道真是因为画面的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出于对被拍摄者保护的考虑,担心留下证据什么的?

陶:你说的对,这也是一个问题。无论是对华斌还是对我都会有些不利的影响。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其实我一直都是很矛盾的,究竟我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共谋者,我也一直在游移。

问:整个拍摄过程你觉得危险吗?

陶:因为我和他们都很熟,所以愿意让我来拍。不过整个拍摄过程只有我一个人在操作,有些场面我是一只手拿刀,另一只手拿摄影机拍摄的。当时真是有些担心,因为仇家随时有可能冲进来,我也要有点防身自保的准备。

问:像华斌这样的人,大学毕业,本可以在县城找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但他却选择了黑社会,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陶:我想还是性格的原因吧,他就是属于坚持要“混”的那类人。他走到今天这一步(指被判入狱)和这多少也有些关系。其实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洗白,流行点讲叫转型,可是他没有。我以前和他是一样的,要不是现在考上了美院,转型有了艺术这个目标,或许现在的命运和他是一样的。DHC

上一篇:送点小玩意儿给爸爸 下一篇:多房间背景音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