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支气管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控制的体会

时间:2022-10-08 10:34:40

对支气管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控制的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日本岛津AX-Quatro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对比剂的选择及注射剂量、流量的应用以及呼吸动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方法:总结本院2004年10月~2009年12月治疗的51例肺癌患者,行介入手术105台,累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149次。采用Seldinger技术,导管插至支气管动脉开口处,常规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避免呼吸动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对比剂的流率为0.5~1.0 ml/s,总量为5~7 ml,使支气管动脉显影满意后摄片。结果:图像质量均能够达到诊断要求,支气管动脉显影清晰,可见增粗、迂曲、紊乱的肿瘤血管。造成图像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是呼吸性伪影。有5例患者造影时出现返流。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严格手术操作的前提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明显优于离子型对比剂,图像显影清晰,应作为首选;严格训练患者的呼吸运动,平静呼吸后屏气,有效地控制呼吸性伪影,适当遮挡肺野,也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造影;质量控制;非离子型造影剂

[中图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076-02

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死亡率已跃居癌症之首,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1]。本文通过对本院51例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对比剂的选择、注射剂量和流率以及呼吸动度对影像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质量控制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本院2004年10月~2009年12月完成的51例肺癌患者,行介入手术105台,累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149次。本组51例肺癌患者,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40~69岁,平均55岁。其中,中央型肺癌35例,周围型肺癌16例。有35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造影79次,共计149次。

1.2设备和材料

采用日本岛津AX-Quatro X线机和R-G肺管、4Fcobla导管、3Fcobla超滑导管

1.3方法

行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采用R-G肺管、4Fcobla导管、3Fcobla超滑导管选择性勾挂支气管动脉开口成功后进行造影或者行超选择支气管动脉次级分支后造影检查,均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对比剂一般总量为5~7 ml,流量为0.5~1.0 ml/s,控制流量,以使支气管动脉及分支显影清晰。造影前均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

2 结果

149次造影支气管动脉均能清晰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其中支气管动脉单干型75支,双干型45支,与肋间动脉共干参与肿瘤供血29支,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直接由肋间动脉参与供血。1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未查到支气管动脉。

51例肺癌的主要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中可以出现增粗、迂曲,分支血管增多,病灶区血管呈网、丛状分布;出现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少数病例出现静脉早期显影。肺癌的主要血供来自于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不仅能反映肺癌的肿瘤血管特征,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表现如下:①供应肿瘤的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②肿瘤区域内血管增多,表现为紊乱、走向不定、大小不一的新生血管;③毛细血管期肿瘤区域可以“染色”,这种染色可能勾画出肿瘤的整个轮廓,也可为部分区域染色。

图像质量清晰度及分辨率高就能满足诊断的要求,图像质量差主要因呼吸动度,其次是心缘搏动及膈肌运动导致的移动性伪影。

51例肺癌患者均行支气管动脉超选择性介入化疗栓塞术,观察治疗前后原发癌灶体积及最大直径与垂直直径有明显的缩小,胸部CT见纵隔内淋巴结有所减少和明显缩小。

3 讨论

对于支气管动脉造影的质量控制,鉴于本院的实际情况及某些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情况,要求图像应影像清晰,血管层次清楚,能清晰地辨别肿瘤血管的走行、分布,这是肺癌治疗前必不可少的程序。肺癌患者年龄偏大,肺功能差,呼吸频率快,加之心脏搏动、膈肌运动都容易形成明显的移动性伪影,以及心电监护的电极等因素,严重影响图像质量[2-3]。因此如何减少或消除运动性伪影,就成为支气管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控制的关键,笔者提出:①严格训练患者的呼吸运动,平静呼吸后屏气;②适当遮挡肺野,或者缩小视野;③持续低流量吸氧,氧饱和度要达到95%以上;④心电监护电极应尽可能避开造影区。

对比剂的选择:支气管动脉是肺的主要营养血管,沿支气管走行,其内皮细胞对对比剂的刺激极为敏感,轻者使患者难以完全闭气,重者则激烈呛咳,导致造影失败。非离子型对比剂对血管刺激小,患者相对容易耐受,伪影程度也相对减轻,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对于病情严重、高龄、肺功能差难以合作的患者改善不明显[4]。笔者在本组病例中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优维显等),鉴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毒副作用小及支气管、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的解剖特点,支气管动脉造影应首选非离子型对比剂,同时尽可能避开脊髓支动脉造影,以免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5]。支气管动脉较细,流率选择以不引起逆流,能清晰显示病变的最小剂量(如0.5 ml/s)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李莉媛,庞瑞麟.脑血管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质量控制[J].云南医药,1997,18(3):183-184.

[2]徐仲英.栓塞支气管动脉控制咯血[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0, 13(1):27.

[3]李莉媛,赵卫,姜永能.支气管动脉DSA的质量控制[J].放射学实践,2003,18(2):132-133.

[4]罗业春,苏贞栋.肺癌供血的解剖学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进展[J].广西医学,2004,26(2):214-216.

[5]李智勇,伍建林,黎庶,等.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3,18(10):712-714.

(收稿日期:2010-08-06)

上一篇:22株星形奴卡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超声诊断在异位妊娠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