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依存构造

时间:2022-10-08 10:24:32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而日本古典园林主要是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简言之,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现世享乐中世俗审美情趣,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崇尚来世向往、否定现世的怆苦意境美。日本枯山水以小见大的禅宗理念给全世界地域园林产生了极大震撼。中日两国的园林最早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的这种思想,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自然出发,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但是,随后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中日园林各自偏重儒家和偏重佛家两个方向发展。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关联于道家的儒家文化,显现出仁者“入世”、“治世”的特点。日本文化较多渗入了佛教因素,很多人以禅者的形象出现,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关键词】日本;枯山水;文脉;构造 初探

1 日本枯山水园林――沙一世界

“一沙一世界”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生命是没有止境的,物质是永恒发展的。但在天体的转动和岁月轮回中,我们可以分明的看到每个人所拥有的单个生命在时空轮回中的单薄无力,我们单个的个体在宇宙中渺小得恐怕不及沧海一粟。

1.1 日本枯山水园林――禅宗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颁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关:凝固关和枯淡关。凝固关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关。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1.2 日本枯山水园林――个体更新,顽强延续

人类的个体在一代代的更新着,人类的历史在一天天的漫延着。多少朝代在我们的身边升起又降落?多少文明早我们的眼前生长又衰退?然而,生命这一物种却穿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顽强的延续着。[1]

2 时间的凝固,自然的无心――小巧、寓意深邃

日本本土缩微式园林,小巧、深邃,禅味十足。顾名思义,枯山水庭院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

2.1 枯山水庭院――来源

枯山水是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公元538年,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到古代中国学习,吸收内陆的文化。[2] 13世纪,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着的苦行和自律精神,日本园林摒弃池田庭园。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从而营造出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期盼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2.1.1 精神园林

此后,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往往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修行者眼中,这无异于事一种精神园林。[3]

2.1.2 精神震撼

园林中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给人极大的精神震撼。

2.2 枯山水园林――基本特点

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头,是枯山水庭院造型的基本特点。它能为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一样,展现出深沉的哲理。

2.2.1 枯山水园林――有明显的边界限

枯山水庭园建在平坦的长方形地面上,通常由一道篱笆、泥墙或高高的树篱与外界隔开,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2.2.2 枯山水园林――一般不能进入

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阁楼或是高处观看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4]

2.2.3 枯山水园林――植物修剪

枯山水庭园里按设计种植的树木和灌木,须经过严格的修剪,以使其形状不变。在日本的传统枯山水庭园中,植物与置石都充满着佛教的意义与内涵。

2.3 枯山水庭院代表寺院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

2.3.1 龙安寺

龙安寺位于日本的京都,龙安寺庭园是日本庭园抽象美的代表,它坐落在寺庙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

2.3.2 寺内景点

龙安寺寺内景点有:矿石寺院,枯山水庭院,鸳鸯池。矿石寺院占地呈矩形,面积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5]

2.3.3 枯山水庭院全局观

通俗的将,这样一个庭园可以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从美学角度考虑枯山水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它的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

3 枯山水庭院创作手法

呼应,是枯山水庭院最大的创作特色。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3.1 大自然的浩瀚与奥妙

室町时代的寺院为反映禅义的自然观,说 “枯淡幽寂”、“山水草木皆成佛”,故仅用白砂和岩石象征山水,获得更广义地解释大自然的浩瀚与奥妙。

3.2 枯山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佛教很早即从中国传入日本,至今为止在日本造园界仍广为使用的枯山水 的手法,就是中国佛教影响的结果。

3.3 怆苦意境美――起源

公元13 世纪, 禅宗传入日本后, 给日本的庭园设计带来了严谨的新思想, 它从根本上不同于愉悦性庭园, 为了体现僧侣们所追求的苦行, 淡泊的生活以及自我约束, 开花植物很少被使用, 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华而不实、转瞬即逝的东西会分散教徒们的意志, 而永不变色、令人平静的长青树、苔鲜、沙地、砾石和巨石被认为是最适宜之物。[6]

3.4 枯山水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意境

枯山水注重形式,忽视了真山水的质感,但是却利用材料的质感取代了山水的质感。枯山水的特点是拉开与真山水的距离,其实都是禅宗思想造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紧张的关系在枯山水中的反映,但它们却无疑地成就了枯山水的艺术感染力。

3.4.1 凝固之美。

园林中的庭园作品强调形式的简朴和质料的原拙,着重强调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并把它推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以突出艺术意境中的凝固(永恒)之美。[7]为突出“永恒”感和“沧桑”之美,枯山水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抽离了质料山水的形式;二是去掉了真山水的质感,移花接木采用了砂石等质感。

3.4.2 枯淡之美。

枯山水作品的悲凉意境,一方面来自于“枯”,枯山水作品具有山水的形式,而没有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山水质料的砂石,在人类短暂的生命中表现出超越生命的品质。再一方面,砂石质感的冰冷、粗糙,本身带给人一种与温暖和亲切相对立的情感――一种冷漠和寒苦。[8]

3.5 枯山水造园特色在现代景观中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从传统园林中汲取精髓,在传统艺术与现代景观融合的方法上:首先,沿用枯山水庭园的基本造园布局和要素,以石块、白沙抽象地表现山川大海,创造高度写意的园林;其次, 在局部造园材料或构图运用上又表现出与传统园林不同的时代感与多样化的趣味。

4 枯山水庭院――用眼睛去品味的茶道

日本禅寺创造的枯山水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把“枯山水”喻为用眼睛去品味的茶道。

4.1 日本枯山水庭院简洁造园手法――省略空间

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4.1.1 日本枯山水庭院简洁造园手法――降低成本

日本人在一花一木上所花费的精力降低了购置其他材料的成本,他们往往在一棵松树上修剪养护十几年。从而达到他们欣赏形态要求,这事一种执照追求,把枯燥变成享受,也大大节约了成本。

4.2 水型园林。

它没有真实水体的流动,也没有花木的枯荣盛败,而是一种虚拟而凝固的美。正是这种凝固而静谧的美,才是“枯山水”最令人心醉的地方。

4.3 日本置石――“幽、玄、淡、静、流”

日本以横向为主,几乎不向上堆叠,所谓“宜漫置或卧以不甚高大之石,看似遗忘之荒石。”如枯山水石庭以横向组石和水平沙石为主,细沙批波,平展如畴。池、泉、园草地上的散点石、茶亭、茶室门口的踏脱石,以及所有通道的步石,都是横陈平抛,纵令堆石也很低。

5 中国古典园林

当下,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现代园林手法风格的交流发展猛烈冲击着中国古典园林。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中, 存在着零零星星、片段式、符号式拷贝的现象, 一些景观作品中西方现代景观符号和中国古典园林要素相互混杂, 将代表不同风格的元素简单的堆叠, 缺乏对原有审美意义的继承和文化特征的分析。[9]

5.1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

5.2 中国古典园林――形外之意,象外之象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6 中日园林比较――内向与外向

就体质而言,在古代,中国人与日本人相比较,一般为高大壮实,因此,中日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颉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就体质-心理结构而言,有人认为中日两国族群分属于“山型心理”和“水型心理”。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故中国人造园“宗仁”,日本人造园“宗智”。

6.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从立意构思、掇山理水、莳花栽木、题名点景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山水意识:追求自然本真,向往超尘脱俗的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秉承一种旨在个体生命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 而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包含着对人生的审美态度:要求人们摆脱千般计较、万种求索,在繁华的万象中直觉顿悟生命的本来面目,从而达到精神的圆满自足。

6.2 禅意

禅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这就成为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发生联系的契机所在。

6.2.1 道家根源,道法自然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日两国的园林最早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的这种思想,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的一系列特征;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自然出发,升华到象征和抽象,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但是,后来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中日两家各自向偏重儒家和偏重佛家两个方向发展。中国文化的主干是关联于道家的儒家文化,显现出仁者“入世”、“治世”的特点。日本文化较多地渗入了佛教因素,很多人以禅者的形象出现,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所以,中日园林表现为儒禅相映,本在预料之中。

7 中日园林比较――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7.1 日本枯山水

在日本,即使皇家园林,一般也都是小山小水、较多茅茨草屋、少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由于日本长时间由武将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士园林为主。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特别讲究“禅思枯意”。

7.2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泉之乐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10]

8 总结――同中有异,兰菊呈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枯山水艺术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社会,人们往往浮躁,设计往往急于求成。而禅宗宁静的思想,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或许可以将一种平和的感觉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承受巨大压力和困扰的心灵有所放松。

参考文献:

[1]张克端,安藤忠雄建筑中的传统继承问题,浙江工艺美术,2007(6),32~34.

[2]关瑞明 陈力 朱忏 王珊,传统民居的类设计模式建构,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4(2).

[3]陈明李豫华,从住吉的长屋看安藤的建筑设计内涵,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3).

[4]钟洛克,当代住宅的院落空间,重庆建筑,2006(11).

[5]孙涛,院落意义的符号学分析,山西建筑,2006,(23),61~62.

[6]王彦,住吉长屋的非理性成分分析,山西建筑,2007(7).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浅谈输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大口径钢管的焊接质量... 下一篇:浅谈灰色预测模型在住宅工程造价指数预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