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味道”的中国商机

时间:2022-10-08 09:16:06

奥运“味道”的中国商机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最近很怕媒体来追问他关于“奥运推广哪些美食”的问题:“那些什么烤鸭、饺子要推广的事,根本不是我们说的。”

烹饪协会慎谈“奥运美食推广”的话题,因为他们给不了中国企业商机,他们能提供给中国餐饮业的,仅仅只是数据和建议,至于奥运会时运动员吃哪道菜,最终决定权还在奥组委。据中国烹饪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餐饮业零售额为343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19.4%,预计2008年将超过这一增长幅度。中国烹饪协会的《2007中国餐饮产业运行报告》分析认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餐饮业带来200亿元人民币的增量市场。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在2008奥运年,从餐饮目前来看,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机制灵活、管理创新的老字号企业,特色餐厅、快餐和休闲餐饮的发展空间很大。据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奥运区域”的餐饮菜谱中,西餐将占70%,而中餐第一次占到30%的比重。

最好的中餐传播者

在赌注如此之高的游戏中,“吃什么”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怎么吃”。中国的餐饮从业者,甚至包括中国的普通百姓,从情感出发,都是希望这类代表民族传统的食物,能让全世界的朋友都爱吃。

除去在美国形成产业链的外卖中餐之外,正宗的中国美食目前还没有办法形成全球化的快捷包装。奥运因此成了一个推广的绝佳机会,而运动员也成为口碑传播的重要载体。

几年前北京东环广场的写字楼里曾经有家监狱主题餐厅,餐厅的老板是位中国冰球运动员,因为一次去欧洲比赛,进到一家欧洲的监狱主题餐厅里,看到餐厅用“地牢”、“水牢”的场景装修餐厅包间,心向往之,回国后也在北京开了一家。国际性的运动会,与国际旅游团的最大不同在于――运动员这个流动的人群,比普通游客更具话语权和推广能力。而且不管运动员身到何处,都被媒体簇拥而行。

美食的品牌推广

传媒关注的“奥运会”,总是聚焦在“夺冠时刻”或“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史”上。通过与其他感官比较,体育赛事明显贬低了味觉,观众少有机会能够看到运动员享用美食的时刻。当然总有例外,日本人通过奥运会让全世界人知道那么多东西可以生着吃,韩国人则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烤熟了吃,只是奥运会开了二十几届,国际赛事每年在不同的国家举行,希腊、西班牙的美食,能让人记住的种类却不多,韩国的世界杯除了让人记住烤肉,还记住了“韩国人吃狗肉”这个“劣习”。

这一切带来暗示:如果美食有交流价值,那么一定是人为制造影响力上的冲击。来自于大众传媒、运动员们的影响渗透于对食物的选择中,一个国家的一种或者一系列美食,能否借力于盛大的体育赛事进行全球品牌推广,关键还看食物的品质以及食用方式是否能迎合世界人的口味。

上一篇:吃出来的价值观 下一篇:王大伟弱者没有微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