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化系统疾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

时间:2022-10-08 06:57:18

浅析消化系统疾病的心血管系统表现

【摘要】笔者就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作一介绍。

【关键词】消化 心血管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19-02

1 胃心综合征

胃心综合征是由胃部疾病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故称为胃心综合征。

发病机制:(1)胃内容物反流。胃酸刺激食管粘膜内的化学感受器,导致食管环形肌或纵形肌运动失调,贲门失弛缓,造成食管弥漫性痉挛,当进食或吞咽时可发生胸骨后痛和心律失常。(2)胃部疾病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心率加快,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心脏氧相对不足,无氧代谢增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等。(3)由于疼痛与精神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出现胸闷、心悸、早搏等症状。(4)血小板合成TXA2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PGI2减少,导致PGI2和TXA2失衡,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心绞痛。(5)心肌缺血时氧化磷酸化途径受阻,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加重心肌缺血。(6)机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增加,直接损害冠脉舒张功诱发心绞痛。

临床特点:(1)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心绞痛,疼痛性质呈多样化。(2)发病年龄相对年轻。(3)疼痛部位可在胸骨下部、剑突处、上腹部及心前区等。(4)疼痛发作一般以上腹部、剑突处为重,持续时间较长,心前区疼痛不显著,时间较短,与饮食有明显的相关性。(5)多数患者伴上腹部饱胀、暧气、胸部烧灼感、胸闷、心悸等。(6)疼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疼痛,用解痉止痛药能使完全缓解疼痛。(7)发作期常有心电图改变的表现如: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房性、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8)随着食管、胃部疾病的好转,异常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9)疼痛发作时,无血清心肌酶的异常变化。(10)上消化道钡剂及纤维胃镜等检查能发现食管、胃部原发性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

2 胆心综合征

胆心综合征是指伴随胆道疾病产生酷似器质心脏病的征象,其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胆心综合征的患者无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胆道疾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发病机制:(1)由于支配心脏的胸2~5脊神经与支配胆囊的胸4~9脊神经在胸4~5处发生交叉,当胆囊疾病疼痛发作时,可通过胃冠反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缺血而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2)血脂代谢异常是胆石症与冠心病在病因上的相同易患因素。血脂特别是胆固醇的增高是形成胆石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其次肥胖、糖尿病、少活动、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或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都是共同的易患因素。(3)胆道感染对心肌代谢有严重的干扰。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染因素本身的影响,二是肝功能受损而致的间接影响。感染对心肌的损害不仅仅是细菌毒素的直接作用,还包括体温、电解质、循环血量、内环境pH、渗透压异常及能量代测紊乱的影响。因胆道疾病产生的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是导致临床心电图改变的常见原因。(4)胆绞痛的疼痛刺激可导致变化不定的心血管效应。剧烈的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从而引起心电图的一系列改变。

临床表现:(1)心前区痛,可类似冠心病心绞痛;常在饱餐后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可能有效,而应用解痉药及止痛药更有效。(2)心律失常。临床上以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多见,偶可诱发心房颤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胆道疾病治愈后,上述心律失常可消失。(3)心电图改变,除心律失常外,约1/3患者可出现非特异性的ST段改变和T波低平或倒置。此外,高龄患者本身多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础上,加上胆道疾病的影响,更易出现胆心综合征。

3 胰心综合征

胰心综合征是胰腺炎引起的心脏功能性异常,而心脏本身无原发性疾病。可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及心律失常,甚至室颤或心脏骤停。

发病机制:(1)急性胰腺炎产生的剧痛,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或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各种心律失常。(2)休克或低血压致心肌供血不足。(3)急性胰腺炎时产生的心肌抑制因子直接对心肌产生的毒性作用。(4)急性胰腺炎产生的胰酶血症、血管活性肽对心脏的损害,如胰蛋白酶可损害心肌。(5)电解质紊乱也是发生胰心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低血钙和坏死心肌局部高血钾状态。

临床特点:(1)胰心综合征发生于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心脏表现呈多样化。(2)心电图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肌劳损、异常Q波和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3)异常心电图一般随胰腺炎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某些重症病例异常心电图可持续到急性胰腺炎临床治愈后相当长时间,表现为异常Q波和酷似心肌梗死的图形。(4)一般无血清心肌酶学的异常变化。

4 肝心综合征

肝心综合征是以肝脏疾病引发心悸、心绞痛、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及心电图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发生机制:(1)肝细胞功能不全导致毒性产物增加,可产生心肌毒性作用,以致心肌损害或心肌炎。(2)病毒或免疫复合物对心脏的作用。(3)肝硬化时血氧饱和度下降,钠水潴留以及长期营养不良造成心肌退行性改变。(4)肝硬化患者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内神经内分泌激活程度相似,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体内醛固酮含量增加,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5)电解质平衡紊乱,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特点:(1)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胸闷、双下肢水肿或心前区疼痛。(2)可有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的表现。(3)心电图可有QT间期延长表现。(4)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心率变异性异常。

此外,上消化道出血等都可致心律失常或ST-T改变;一些肠道癌后期可有瓣膜损害;暴发性肝炎肝衰竭时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尖区收缩期杂音、毛细血管搏动等高动力循环状态。总之,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常常会有心血管系统表现,需要临床医师细致鉴别,合理及时的进行处理。

上一篇:一氧化氮与肝硬化门脉高压 下一篇: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