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权杖之争

时间:2022-10-08 04:52:5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等国为了稳定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决定成立国际性常设金融机构。1945年12月27日,1MF和世界银行同时在美国华盛顿诞生。

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氏期项目贷款,帮助他们兴建某些建没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重要项目。IMF的主要活动则是稳定国际汇兑,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

表面上,这是两个世界性金融机构,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世界银行的行长清一色是美国人,IMF的总裁也几乎一直由欧洲人把持。这逐渐成为一个“潜规则”,年复一年从未被打破。

然而,多年来,由欧洲人掌控的IMF却屡受诟病。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援助都是“有条件地”批出:受援助国需要实行基金建议的经济改革。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受援助国家的社会稳定,实际上适得其反。

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国为了获得援助,采用了全套IMF提出的经济政策,而一度被1MF推崇为“模范国家”。然而,2001年,在获得了来自IMF的近400亿美元紧急贷款的情况下,从第二季度开始,阿根廷经济形势还是一溃千里,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生产都明显下降。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由IMF倡议的紧缩财政预算和私有化重要资源开发项目所致。同时,多年推行比索与美元1:1的固定汇率制导致阿根廷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出口减少,外债雪球越滚越大。

自此,阿根廷和IMF的关系日趋紧张,阿根廷前总统基什内尔动用外汇储备提前偿还了IMF贷款,获得了制定经济政策的自,并从此拒绝接受IMF对阿根廷经济状况的评估。

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时任IMF总裁的法国人康德苏对亚洲国家采用的援助条款更是到了激起民愤的地步。它要求受援国必须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开放金融市场、放松外汇管制、最大限度紧缩通胀并削减财政开支,甚至要求政治改革。

以菲律宾为例。从1980年开始,菲律宾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接受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贷款。然而,在接受了IMF的“改革”条件后,出口部门受到巨大冲击,菲律宾的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至今,菲律宾一半的财政预算都用于还债。

面对这些苛刻的条件,时任马来西亚首相的马哈蒂尔曾破口大骂:“这样还不如让康德苏来马来西亚当总统算了。”

欧洲总裁照顾“自家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屙,IMF在世界经济协调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落实20国集团共识的枢纽。按照卡恩的说法,IMF“处于中心”,而IMF总裁正是这个中心的“总指挥官”。

根据1MF章程,总裁负责领导IMF所有雇员,并根据执行董事会的指示,负责基金组织的业务T作。虽然IMF,总裁南执行董事会选举产生并要听命于执董会,但其对1MF日常工作所能施加的个人影响不容低估。

最近的例证就是IMF在卡恩的领导下积极帮助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在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巨额救助中,IMF都和欧元区国家按照1:2的比例共挑重担,并积极参与救助计划的制订和监督执行。如此大规模的救助和参与,在IMF的历史上实属少有。无怪乎一些发展中国家抱怨,IMF这次的慷慨和当年对待发展中国家的苛刻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垂帘听政”

与新兴市场对IMF总裁职位的虎视眈眈相比,美国人似乎更钟情于当“第一副总裁”。尽管总部设在华盛顿,但美罔人一直无意与欧洲人争夺IMI?总裁之位,即使是惟一的一位美国总裁安妮・克鲁格,也仅仅上任两个月就将位置交还给了欧洲人罗德里戈・拉托。

即使不坐第一把交椅,美国也足以四平八稳地“垂帘听政”。美国是IMF最大的股东,按照IMF章程,美国是在IMF中惟一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国家,其态度对IMF总裁遴选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美国显然对欧洲人担任IMF总裁、美国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的格局很满意。同时,美国历年来一直把持着第一副总裁的位置。

长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一个突出表现就是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高管大多来自发达国家,甚至形成了由欧洲人和美国人分别担任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的惯例。

这一惯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优势所决定的,通俗点讲,就是钱说了算,因为欧美在lMF和世行中所占的出资份额最大。以IMF为例,目前,欧洲国家在IMF约占36%的投票权,其中欧盟27国为31.6%,美国占16.7%;而发展中国家票数则相对分散,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欧美主导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格局变迁任重道远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着深刻变化,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上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大国,成为了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发展中国家与IMF在政策建议、贷款、技术援助和培训领域的交往也成为IMF的主要业务。

与之相适应,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20国集团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同意对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其中欧美稳当一把手的惯例必须破除。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评论称,在IMF的65年历史中,法国人掌舵的时间长达35年,那是因为直到20世纪末,欧美都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然而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开始向东方新兴市场转移。

5月24日,IMF执行董事会内代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的五位执董签署的声明里,要求摒弃由欧洲人担任总裁这一“陈腐的、不成文的”旧俗,指出IMF需要做出重大改革并增加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显然,新兴市场国家今后还将为争取国际金融新格局采取更多的联合行动。

IMF,总裁之争可以说是国际经济治理改革的一块试金石,但尚未触及根本,如何真正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才更具有全局意义。

在20国集团框架下,发达国家迫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上已同意将IMF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的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可谓是一大进步。在2010年的20国集团首尔峰会上,发达国家进一步同意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IMF份额,欧洲国家还被迫同意让出IMF执董会中的两席给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银行份额调整已先行一步,IMF还有待落实。

新兴经济体虽然在全球的责任意识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意识。但也要看到,尽管新兴经济体已在经济总量和贸易额等指标上占据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份额,但在金融方面的发展仍然滞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他们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

此外,新兴经济体在合作机制建设上刚刚起步,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而发达国家在经济决策上凝聚力更强。

因此,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经济格局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仍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全球高通胀来袭 下一篇: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