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 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时间:2022-10-08 04:24:48

以学生为本 强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

21世纪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纪,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同时也是一个讲究团队配合与团队合作效应的世纪,集体意识在大学生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当今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再过几年就将迎来“00”后大学生,从小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接受的教育都是竞争性教育,一切以成绩论,而且很少在教育过程中融入集体观念,导致孩子个性鲜明,却自私自利;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却缺少集体观念。当今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团队集体的力量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个体意识表现强烈,注重个性发展,人际关系冷漠,崇尚另类与消费快文化盛行,尤其在大学里表现明显:当今大学生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愿意服从集体,甚至对集体活动表现出排斥,只相信自己,不信任别人,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喜欢独自享用个人私有空间,拥有极强的个人意愿,做事有时不考虑后果,而出现问题又来抱怨。而我们又能否考虑到: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的?未来又该如何竞争?相信那时孩子们缺少的不再是考试的能力,而是在三十而立的时候,也就是在自己进入职业生涯稳定期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的展示,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完成工作,并分享团队协作的喜悦。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变得十分迫切,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本,融入集体教育,增强大学生集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强化集体意识培养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除了他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更为重要。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络,个人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群体,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协同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集体恰巧是形成社会属性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集体意识是维持一个集体能够团结一致、凝聚向心力,体现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情感表现,它主导着人们在集体中的行为方式。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团队协作。集体意识强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并且以自己的言行感染身边的同伴,影响着集体,并促使集体不断发展。

现实学习生活中的班级通常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最基层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教育平台,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平台。而班集体意识是指班级成员为了班级目标与班级利益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付出,使得整个团体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活力的意愿,把班集体当成“家”,把每个成员都视为“一家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乐于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学习,提升班级凝聚力。

二 强化集体意识的方式方法

作为2014级新生的辅导员,与笔者所带的7个班接触后发现,不少学生独立意识展现出很强的一面,他们个性鲜明,不轻易随波逐流,也容易产生质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参与,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却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同学与身边同学产生孤立,导致出现渐渐脱离班集体,与班集体渐行渐远,对班集体不关心且出现班级活动逃避现象。比如:甲同学第二学期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就不愿意去班级里上晚自习,企图逃避晚自习,认为自己在教室上晚自习效率不如在宿舍高。被问及原因是感觉自己与班级的同学没有什么交流,自己在宿舍还能图个清静,对班级存在感淡漠,不愿意面对班集体;而乙同学从入学一开始就抱怨学校的各种举措,认为大学是自由的,不需要约束与管制,在处事方面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顾及他人意见,甚至在集体活动中处处显露锋芒,表现出极强的个人意愿,引得身边同学不满,导致同学意见很大;丙同学由于高考失利,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来到学校看到身边的同学不要求上进而产生失落以及高傲感,对于身边的人与事不感兴趣,进而产生抵制情绪。这3位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个性意识(自我意识)强,在高中阶段都是优秀生,而且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拥有强烈的自尊心,从而出现“草莓族”大学生所拥有的共性。不能及时融入班集体,表现出集体意识方面的缺陷,对班集体认可度低以及表现出不和谐的一面。然而大学是一个自由与个性发展,集体与个体共存的社会,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长与集体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为了预防上述现象发生,笔者认为需要以学生为本,加强集体教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课堂是班集体成员相处与学习的最佳场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通过知识的探讨迸发出智慧的火光,思想不断得到升华。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同学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党的理想信念熏陶的阵地,学生们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思想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形成集体意识;而职业规划与人际关系课程使大学生了解职业动态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形式,集体主义与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上不断碰撞, 引导学生对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的理性认识,自觉强化集体意识。

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不仅仅提供物质方面的供给,同时也是大学生集体意识培养的指路灯,家长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重视子女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与学校生活。作为辅导员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通过家长的配合了解学生以前的生活经历与成长历程,及时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平时表现,建立学生家长与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长效机制,从细微处提高学生集体意识。

3 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集体意识的提升

校园文化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性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场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使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集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崇尚友谊、团结协作, 提高与人和谐相处能力的坚实堡垒。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中锻炼自己与人相处,与人团结协作,而且校园文化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彰显大学生活力,体现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充分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同时对大学生集体意识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4 增强班级活动影响力,提升班级向心力

班级是同学之间每天相处的一个集体,提升班级向心力可以促进班集体的团结氛围,增进集体意识。辅导员可以与班级成员之间设定班级目标,使每位同学可以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培养同学之间集体主义精神。结合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 “四进四信” 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活动来提升班级成员之间的集体意识与能力,例如:在学习方面可以组织兴趣爱好读书会,小组成员之间每月分享读书内容,形成班级爱好读书的氛围,扩大知识面;组织班级之间专业学习研究会,以及针对学习差的学生组织课程互助组,通过晚自习时间上黑板授课,提升班集体团结互助氛围;针对一些同学在校外的参与志愿服务,及时分享志愿服务经验给身边的同学,并号召鼓励一些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的同学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扩大影响力,增强同学之间的服务意识;组织班级团拓活动以及春游、秋游等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交流。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班级成员之间的彼此达成默契,形成班级之间积极向上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班级向心力。

5 强化自律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分子,应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律意识,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着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管理为自我管理,在理解学生层面上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自我判断与自我管理的锻炼机会。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这一主题,通过自律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完善集体意识,达到培养集体意识的目的。

“人心齐,泰山移”。人们都懂得集体力量的强大,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枯;个人的智慧与能力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撼动大山。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班级中发挥班级成员之间的集体意识,才能让每位同学发生作用力,才能不断建设好班级,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通过对大学生集体意识培养与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互助合力;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得集体意识在每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苏翔飞,周富彦,等.浅析大学生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07-108.

[2]邢琳.让个性在集体中健全发展――浅谈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18).

[3]董怀智.新形势下大学生班集体建设[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文化资本理念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概念框架及... 下一篇:浅议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