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挑战脊柱疾患领域难关

时间:2022-10-08 04:23:05

勇于创新,挑战脊柱疾患领域难关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主任李浩鹏教授,从事骨科临床一线工作二十余年,以脊柱脊髓疾患、风湿病的诊治和关节镜的应用为研究方向,诊治了脊柱脊髓疾患千余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该院率先开展全脊柱截骨治疗复杂严重的脊柱畸形200余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上颈椎疾患的诊治水平和能力在国内领先;在治疗脊柱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脊后凸畸形等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疗效优良。他在该院率先开展MED和椎间孔镜技术、微创治疗椎间盘退变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开展关节镜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韧带重建上千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住院费用,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勇闯上颈椎“”

学医的同仁都知道,上颈椎是脊柱疾病治疗的最大难题,处理复杂,风险大,治疗效果稍不理想,就有可能波及到上颈椎局部的脊髓呼吸、循环中枢。呼吸、循环中枢受损的灾难性结果对病患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即使在脊柱外科迅猛发展的当代,上述认识仍然不过时。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辈们就率先在全国向这一生命发起了挑战。李浩鹏看到神经外科教授对颅底凹陷、环枢椎脱位行单纯减压、特别是经口减压手术,感到震惊和神奇,之后更激发了他对上颈椎的研究兴趣。上颈椎结构特殊,生理功能复杂,其上与颅骨相连,体积小,但活动度及活动频率最高,极易引起劳损和外伤。上颈椎疾患常是累及枕骨大孔、颈1和颈2水平颈椎和脊髓的疾病,发病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创伤、风湿、退变、肿瘤等,主要问题是上颈椎骨与关节及韧带发生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到颈脊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医疗的难点和高风险部位。患者往往奔波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和耳鼻喉等多个科室求医。上世纪因受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限制,上颈椎疾患的诊治水平有限,而且远期效果差,很多患者放弃了对上颈椎疾患的诊治;而且由于风险高,效果不佳,多数医生也退而避之。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因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风险大,有国外专著曾明确指出禁止经前路一期松解、后路融合固定。

随着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展及围术期准备水平的提高,李浩鹏教授一直未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一次次去实验室,一次次去解剖室,多少次对着颈椎标本左量右算。他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翻阅书籍,了解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新动态。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件事情再次刺激了李浩鹏教授,最终让他开始行动。他从那时认定,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努力在上颈椎领域进取。这件事情是:李浩鹏教授的一个患者、同时也是一个熟人的亲戚,不幸罹患了“颅底凹陷症”,四肢肌力感觉障碍不断加重,并开始出现了呼吸困难。在整个骨科主流学界对此类上颈椎疾病尚无成熟有效的治疗手段的20世纪90年代初,不得己的办法是佩戴头颈胸支具,至于剩下的事情,只能交给时间和命运。最后,在患者心目中医术高超、手到病除的李浩鹏教授也只能眼看着患者走向不治,尽管当时所有的脊柱外科医生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和无助。李教授忘不了那个鲜活的生命,更忘不了作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身上应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李浩鹏教授更加留意国内外关于上颈椎外科的进展和动态,同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多琢磨、多思考,仔细推想、小心实践。当时关于上颈椎疾病,主流学术界无论从诊断到治疗都莫衷一是,争论纷纷,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可想而知,他在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也不少。李浩鹏教授一点一点地思考,一点一点地实践,曾经为了方便时刻揣摩上颈椎的解剖生理特点,随身衣兜总揣着两个实体骨骼标本:寰椎和枢椎。他有着救治成功的喜悦,同时仍然不能避免无助和无奈,也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得来的一点点经验和教训,让关于上颈椎疾病诊治的模式在脑子里逐渐清晰,并逐渐认识到哪些流行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而哪些要点才是上颈椎治疗中需要遵循和重视的。缘于学术上的严谨,他并没有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认为并不完全成熟的想法抛出来;但回过头来看,李浩鹏教授在当时独立取得的一些认识,和现在主流学术界对于上颈椎疾病认识的精华部分不谋而合。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临床研究,一道道难关被攻破,经口一期松解、后路固定手术取得了成功,未出现一例死亡及瘫痪病例,解除了患者痛苦,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诊治中,李浩鹏教授善于收集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总结,积累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0年,他根据临床经验,对环枢椎进行了分型,分为可复型、难复型、不可复型三类。在临床上,他针对不同分型给予相应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依据,2004年得到了我国著名上颈椎诊治专家、北医三院王超教授的指点,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麻下大剂量牵引,对原来需前路松解的大部分患者均可牵引复位,经后路固定完全可以达到。经多年的努力,对颈椎疾病的诊治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标志性手术,前路松解加后路固定一次完成,手术3小时,出血几十毫升,病人麻醉苏醒后即可下地活动,效果良好。

更为可贵的是,李教授并没有为自己的进步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他清楚地知道,还有人比他走得更快更远;而承认差距,虚心学习也是一个优秀学者所必备的品质。在李浩鹏教授、贺西京教授的组织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近年来年年不遗余力地主办关于上颈椎疾病的高峰论坛,邀请全国在该领域的大牌专家,共同解析上颈椎疾病诊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了陕西及周边地区对这一疾病诊治的规范化。

目前在李浩鹏教授的带领下,该院骨二科这个团队已经在上颈椎疾病的诊治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手术在近期、远期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李浩鹏教授团队的上颈椎疾病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这和李浩鹏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是无法分开的。

3D打印,开创脊柱治疗新局面

脊柱外科学界公认有两大领域特别要求医生有过硬的技术实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有“金刚钻”才敢揽下来的“瓷器活儿”:一是上颈椎领域,另一个就是脊柱侧凸领域。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脊柱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李浩鹏教授作为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脊柱疾病、尤其是颈椎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治疗了大量脊柱、脊髓损伤,颈、腰椎间盘脱出及椎管狭窄,脊柱脊髓畸形等临床疑难病、高危病,并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仅将3D打印的钢板应用在脊柱外科中,更是应用在了复杂的上颈椎疾病的治疗中。他们首创了3D打印寰枢椎前路钛板,应用于上颈椎的手术治疗。李浩鹏教授和贺西京教授共同主持,独创性地设计了3D打印寰枢椎前路钛板,应用这一钛板系统非常巧妙地解决了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复位和内固定,使患者的脊髓功能在术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恢复。

2015年,该科室收治了1例特殊的上颈椎疾病患者,李浩鹏教授带领专家团队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该患者病情特殊,无法按常规治疗方法手术。该患者颈椎畸形,已经过一次手术,局部解剖结构已改变,常规钢板无法固定,且前路手术也仅有一次机会,如果手术失败,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这名患者的病情对术者是一个考验,要求术者必须有高超的医术、细致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对此李浩鹏教授与学科带头人贺西京教授及专家团队讨论认为,患者已经饱受疾病折磨,必须拿出合适的方案来为患者解除病痛。他们经详细讨论后决定,大胆创新,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体制作个性化纯钛钢板。做好一切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他们大胆细心,一丝不苟,经过6小时的紧张手术,经口将钢板顺利植入患者颅颈交界的病变处,成功实施复位、减压、固定手术,解除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痛苦。术后患者肢体活动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期,就致力于脊柱侧凸手术领域的探索。王尚昆教授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几名能够开展哈氏棒内固定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医生之一。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李浩鹏教授接过了王尚昆教授的接力棒。在脊柱侧凸手术技术飞速革新的时代里,李浩鹏教授始终和国际前沿接轨,他的团队的脊柱侧凸手术水平日臻成熟。

2015年,该科室收治了一例罕见的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儿。该患儿脊柱向外成角>160度(Cobb角超过160度),脊柱严重畸形,椎旁肌肉僵硬,胸廓畸形。为了确保患儿安全及保护神经功能,李浩鹏教授带领脊柱外科团队最终决定运用渐进的方式进行治疗。他们首先采用头颅及双下肢骨牵引术,即在头顶两侧使用颅骨牵引架向上牵引,在双下肢胫骨踝上打克氏针向下牵引,通过上下两个方向同时逐渐牵拉,将弯曲僵硬的脊体牵长、拉软,为手术做好准备。在持续牵引2周后,胸廓畸形、椎旁肌肉僵硬等情况得到较大改善,身长由130厘米增加到了145厘米。

为了降低手术风险,他们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脊柱畸形模型,详细制订了手术方案,为手术做好了精细的准备。此后,由李浩鹏教授主刀,在团队的共同协作下对患儿实施了全麻下全脊柱截骨矫形术。手术全程在诱发电位严密监测下进行,及时反复监测神经传导速度,判定神经功能。在手术、麻醉及护理人员的紧密配合下,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患儿即可平卧,大驼背畸形显著改善,双下肢感觉、运动良好,自解小便。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终于直起了腰杆儿。

微创骨科的开拓者

曾经有学者预测,未来的外科时代是微创的时代。当普通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的微创腔镜技术如火如荼地开展时,骨科的微创手术进展却稍显滞后,这当然和骨科手术的天然特点有关。因为骨科手术缺乏天然的腔隙,或者天然的腔隙虽然存在,但狭小并且难以定位、难以操作。随着关节镜外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国外的日益成熟,微创骨科技术的潮流已变得势不可挡。

20世纪90年代,敏锐觉察到这一前沿变化的李浩鹏教授再也不满足于单单通过开放手术获得好的疗效,让患者的创伤更小、恢复得更快的理念,已被他深刻认同。当国内京沪等地的顶尖医院骨科刚刚开始微创骨科的实践不久,李浩鹏教授就赶往北京某著名骨科进修微创技术。鉴于当时骨科同行对于微创骨科都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特别多的成熟经验可资分享,因此李浩鹏教授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学”。

此后,李浩鹏教授带着学习的收获,筚路蓝缕地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膝关节镜手术和脊柱内镜手术。微创骨科技术有别于常规腔镜技术之处在于,骨科医生需要发现潜在的腔隙甚至“创造”腔隙。除了腔镜技术,骨科医生可能还需要借助于X线、CT、工作通道等技术的辅助,在狭小的罅隙里完成一系列具有难度的手术操作。李浩鹏教授刚开始开展工作时,的确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他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微创理念的执着,硬是坚持了下来。1997年,他首次在西部地区开展内镜下手术治疗脊柱畸形及骨折,使脊柱微创治疗成为现实。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弯在镜下一次完成矫形;先天性脊柱侧弯在腔镜下去除半椎体、内固定矫形;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如今,在李浩鹏教授的领导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的微创骨科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脊柱微创方面,椎间孔镜、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等先进技术均已成为科室的常规术式。李浩鹏教授在西北地区椎间孔镜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椎间孔镜先驱者德国Thomas Hoogland教授的肯定和赞赏。

李浩鹏教授不搞技术垄断,积极奖掖后进,着意培养人才梯队。在21世纪初,他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脊柱外科方面后,放手让科室的年轻医生接过了关节镜外科方面的工作。在李浩鹏教授的精心指导和积极扶持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的关节镜治疗组迄今已成功完成各类关节镜手术上万例,技术水准一直领先西北地区,并为陕西省以及周边地区培训了大批关节镜外科医生。

李浩鹏教授从医以来,一直坚守着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时的本心:一名医生一定要掌握过硬的技术,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把救治患者的宏愿落到实处。数十年来,李浩鹏教授一直不知疲倦地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锐意精进,攀登着数不清的高峰,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他所做的这一切,不为别的,都是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复!

专家简介

李浩鹏,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承担了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及八年制等西安交通大学不同学制学生的临床课带教工作,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余名。在科研方面,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收录18篇。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 2 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

上一篇: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纤维制品标识质量违法行为法律适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