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与评析

时间:2022-10-08 03:30:3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与评析

课前预习

一、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解决生字词。

二、登录云平台,自主学习微课《鉴赏人物形象方法之旁批》。

三、填写问卷星问卷。

评析】常规的预习缺乏有效的学法指导和及时反馈学情的平台,学生积极性不高。在本节课的预习中,执教老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和微课辅助学生预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问卷星的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在晚年回忆52年前一位先生的演讲而写下的一篇文章。能够让梁实秋铭记在心足有半个世纪的演讲者肯定十分特别,同学们知道这个特别的演讲者是谁吗?

课件出示梁实秋的图片及主要成就:他24岁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代表性作品有《雅舍小品》《看云集》等。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等,是华人世界研究莎士比亚的第一人。

生:梁任公(梁启超)。

【评析】本文作者梁实秋成绩卓著,本身就是一个不普通的人,能够让这样一个不普通的人铭记在心足有半个世纪的演讲者,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教学导入,通过对比渲染,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迫切地想去了解梁任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整体感知,明确方法

师:我们根据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吗?

生:写人记事的文章。

师:是的,本文通过写梁启超在演讲中的一系列表现来刻画他的形象。昨天,同学们预习并填写了问卷星调查问卷,姆蠢〉氖据来看,大家在把握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方面有一定困难,这节课我们用旁批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师:谁知道旁批是什么?

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

师:我们来看一段学法指导微课。

师播放学法指导微课《鉴赏人物形象方法之旁批》;学生观看微课。

师:大家学会用旁批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了吗?(师生一起复述旁批的方法)先画出关键句,再找出关键词,然而分析描写方法,最后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三、融合技术,研读文本

(一)旁批关键句,分析梁任公形象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1921年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梁任公演讲的语句,旁批分析梁任公的人物形象。

学生阅读课文,圈画语句,写旁批。教师巡堂。

师:老师请几位写得比较快的同学上台展示。

生1在电子白板上圈画语句、写旁批(第3自然段:从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梁任公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

生2在电子白板上圈画句子、写旁批(第4自然段: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梁任公谦逊自负、幽默风趣的个性)。

……

师:我们一起来看白板,请同学们评一评,哪个旁批写得准确,哪个旁批写得还不够准确?为什么?

生1:(点评第3自然段)我觉得梁任公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一个气质不凡的人。

师:你读出了他的气质不凡,读得很仔细,第3自然段写梁任公的出场。在这种正式的场合,换作是你,你会穿什么衣服呢?

生2:穿西装。

生3:穿衬衫。

……

师:老师觉得不管穿什么,讲究的人一定会挑一套合身的衣服。梁任公其貌不扬,宽大的长袍更是不修边幅,但就是这样的穿着更显示出他不凡的气质。

师:我们继续看第4自然段,谁来点评?

生1: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概括得很完整,但“眼睛向上一翻”应该是神态描写,而不是动作描写。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恍然大悟状)神态描写。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开场白的好处是什么?

生2:梁任公先是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学问,紧接着又说有学问,吊人胃口。

生3:梁任公这样说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幽默风趣,立刻吸引了听众。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老师觉得梁任公是在有意设计自己的开场白。大家想不想现场感受一下这样的开场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演绎一下吧。

学生现场演绎开场白。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表演得怎么样?老师觉得他演得真是惟妙惟肖!此处必须有掌声!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圈画了哪些地方?

生:我喜欢第8自然段的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特别投入,富有感染力。(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他演讲时的动作和神态看出来的。

生:我批注的是第7自然段。这个段落主要写梁任公演讲的内容。他的演讲旁征博引,可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另外,从他敲头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顽皮的人。

师:你分析得很全面,这里的才华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生:学识。

师:学识渊博。“敲头”这个动作写出了梁任公的顽皮,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1:可爱。

生2:我觉得梁任公和我们的距离近了,但想不出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师:噢!这时的梁任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儿,让人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

师:通过分析,梁任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旁批更多的是关注梁任公演讲时的动作、语言、神态,但在梁实秋心中,让他念念不忘的只是梁任公的音容笑貌吗?梁任公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中有没有具体的概括?

生: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师:我们把第10自然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0自然段。

【评析】旁批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以读促写,以写促悟,学生通过读和写,既锻炼了思维,又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准确把握梁任公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如何鉴赏人物形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教学时教师先询问学生什么是旁批,大多数学生摇头,这时再播放旁批学法指导微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获得启发,最后回归课文,教学及时、有效。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批注功能,通过示范、指导、展示,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初步把握了梁任公幽默风趣、谦逊自负的形象。

(二)利用网络云盘,解读梁任公的“热心肠”

师:“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生:助人为乐。

师:课文中有没有哪些地方写到梁任公乐于助人呢?

生摇头。

师:梁任公的“热心肠”到底指什么?同学们看课文,梁任公在演讲中讲到了哪些内容?

生:讲了《箜篌引》《桃花扇》以及杜甫的诗歌。

师:这3篇诗文和梁任公的“热心肠”有什么关系?大家都了解这3篇诗文的内容吗?

生:了解一点杜甫的诗歌,其他两篇不是很清楚。

师:不了解没关系,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登录360网络云盘,浏览资料,提取关键信息,任选一篇诗文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梁任公的“热心肠”指的是什么,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360网络云盘里的资料,并展开讨论。

师:(巡堂点拨)同学们首先要了解诗文的内容,再思考梁任公在讲到这些诗文时为什么哭,又为什么笑,进而理解他的“热心肠”。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结论。哪个小组先来?

生1:我们小组探讨的是《桃花扇》。《桃花扇》是悲叹明朝灭亡的历史剧,梁任公在演讲中讲到的高皇帝就是崇祯皇帝,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位17年,他有作为、有理想,但明朝大势已去,最终江山易主,他自杀殉国。梁任公在讲到《哭主》时,痛哭流涕,我们认为,他如此悲痛除了因为崇祯皇帝,有可能是由崇祯皇帝想到了光绪皇帝。所以,对于他的哭,我们认为是他心系国家的表现,他的“热心肠”是一种爱国情怀。

师:崇祯皇帝的死触动了梁任公内心最悲痛的地方,他想到了光绪皇帝。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光绪皇帝。

生2:光绪皇帝17岁亲政,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下诏变法维新,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发动,囚禁了光绪皇帝,变法最终失败。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有理有据,说得太好了!梁任公悲的是光绪皇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国家的衰亡。老师想起闻一多先生写过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哭,哭出了梁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下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生3:我们小组探讨的是杜甫的诗歌。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演讲中梁任公提到的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听到河南河北收复的消息喜极而泣,长达8年的国家动荡不安终于平定,杜甫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梁任公讲到这首诗时张口大笑,我们认为,他和杜甫的心情是一样的,为国家的安定而开心。所以,“热心肠”是指爱国之心。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4:我们小组认为梁任公所处的时代和杜甫所处的时代十分相似。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而“安史之乱”的平定,让他相信国家一定有希望。是国家的动荡让梁任公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忧国忧民,希望国富民强。

师:这两个小组能够由诗文联系到历史再回到现实,鞭辟入里。梁任公这一笑,笑出了他对祖国的美好期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杜甫的这首诗。

全体学生读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哪个小组探讨了《箜篌引》这首诗。

生5:《箜篌引》写的是一位白发狂夫不顾妻子的劝阻,渡河而死的故事。这个白发狂夫身上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精神,梁任公为什么在演讲开头提到这首诗,这与“热心肠”有什么关系?我们小组不是很明白。

师:虽然没想明白,但是这个小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大家看,梁任公在演讲开头提到《箜篌引》,虽然只有16个字,却偏偏对它情有独钟。我们也来读一读。

全体学生诵读《箜篌引》。

师:梁任公先生朗诵得怎么样?

生:时隔20多年,梁实秋依旧记忆犹新。

师:同学们觉得读出诗歌的悲了吗?

生摇头。

师:大家看,公无渡河,非常焦急,因为渡河的结果就是死。公竟渡河,我们要抓住哪个字理解,“竟”表明前方只有死路一条,你却不听劝阻,义无反顾,其中有惋惜,也有无奈。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

师配乐朗诵《箜篌引》。

师:梁任公诵读《箜篌引》,其实是在读自己的一生。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生平。(播放梁启超生平的视频)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看一看梁任公演讲时提到的3篇诗文,先是《箜篌引》,再到《桃花扇》,最后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生:我觉得这3篇诗文所体现的就像是梁任公一生的缩影。

师:是呀!梁任公一生为国家、为民族呼号奔走,为理想义无反顾;国事衰微时忧心忡忡,即使失败,屡遭挫折,也对国家抱有必胜的信念。他的“热心肠”就是赤诚的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课文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表示他不再过问国家大事了呢?

生:不是。

师:从课文哪里看得出来?

生:第9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9自然段。

生诵读第9自然段。

师:晚年的梁任公虽然远离政治舞台,却不遗余力地将传统文化的火种传播给了年轻一代。

师:同学们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

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师:其实啊,这则校训就来自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

师:(板书总结)好了,我们通过旁批,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全面掌握了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他不仅是一个幽默风趣、潇洒自信、率真和蔼的人,还是一位“热心肠”,充满赤诚爱国之心的学者。

师:历史上像梁任公这样拥有赤诚爱国之心的人还有很多,同学们能不能举些例子?

生e例。

师:实际上,我们所学的诗文当中就有很多,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下列诗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评析】学生对于梁任公“热心肠”的理解存在困难,这是因为学生对梁任公演讲中提到的《桃花扇》《箜篌引》以及杜甫的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知之甚少,对梁任公的生平也不熟悉,如果执教老师直接补充材料进行解读,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时教师采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登录网络云盘,查阅相关资料,从中获得启发,最终明确梁任公的“热心肠”就是赤诚的爱国情怀。拓展历史上像梁任公先生一样具有赤诚爱国之心的人及诵读有关爱国的诗句这一教学环节,启迪了学生的爱国情思,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一次演讲,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梁任公炽热的爱国情怀拨动了千千万万颗像梁实秋这样的青年人的心,纵使时光荏苒,也让我们备受感染和鼓舞。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怀着景仰,朗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师生朗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内容。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下课)

【评析】梁任公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在学生深刻领会梁任公赤诚的爱国情怀后,师生齐诵《少年中国说》,让学生再一次获得情感的升华。

【总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课改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高中语文课标指出,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呢?执教老师的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一、信息技术有效贯穿教学的始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最忌“为技术而技术”。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是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课前预习而确认的,教师的教学做到了立足学情。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及时呈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教学重点;网络云盘的使用提高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了一种讯息:利用有效资源自主解决问题。音频、视频的适时辅助,突破了教学难点。可见,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使用巧妙、有效,与课程教学相得益彰。

二、回归文本,读出情味

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为语文课堂教学做了有益的补充。执教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注重在“读”上下功夫。无论是解读梁任公人物形象,还是突破“热心肠”这一教学难点,亦或是诗歌朗诵,教学始终体现了回归文本的意识。执教老师通过带领学生以读品人,以读悟情,紧紧抓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不仅做到了让语文课返璞归真,还巧妙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

三、教学过程突出体验的真谛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可见,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这节课,执教老师运用旁批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学中,执教老师鼓励学生自由评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共同发现、探究、交流,甚至让学生通过演绎再现梁任公演讲时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阅读体验,在倾诉与倾听中产生思辨的张力,产生与文本的情感契合点,使文本解读的意义真正得以构建。

教无定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或减法,而是试图探寻一条优雅而从容的语文教学之路。浮华可以极尽斑斓,但斑斓之后留下来的唯有朴实,语文课堂也应如此。

(注:本课在2015年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决赛中荣获现场课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高校人事档案排架及编号方法探讨 下一篇:网店与实体店联合发展与共赢的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