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运行状况及展望

时间:2022-10-08 03:07:03

汽车工业运行状况及展望

据国家有关部门获悉:2006年汽车市场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共生产和销售国产汽车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增长27.32%和25.13%,我国成为汽车生产超过德国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生产国和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比例达到11%左右,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商用车和乘用车市场表现出同步走高态势。前两年,我国汽车市场运行表现出乘用车和商用车交替走高的态势。2004年乘用车需求增长速度由2003年50.8%下降到12.8%,而商用车需求增幅却由2003年11.7%上升到16.9%;2005年乘用车市场需求同比增长22.8%,而商用车市场需求却出现-5.1%的增长。2006年这种态势得到转变,乘用车和商用车需求增长双双加速。2006年国产乘用车生产和销售同比分别增长32.76%和30.02%;而国产商用车生产和销售同比增长15.25%和14.23%,商用车中除中型载货车之外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商用车市场和乘用车产市场同步走高带来我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

综观总体市场,作为消费品的轿车仍继续领跑市场,从区域销售来看,传统的大市场北京地区市场增速不到10%,而增长较快的市场来自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我国轿车市场需求开始逐步向二、三级城市转移。

二是汽车进口与出口实现同步高增长局面。2006年汽车进口结束了连续3年的低迷状态,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1―11月,累计进口汽车20.17万辆,同比增长40.42%,转变了去年同期负增长的局面。其中轿车进口9.87万辆,同比增长58.76%。预计全年汽车类商品进口额可达227亿美元,同比增长50%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继续着高增长态势,2006年1―11月份累计出口汽车31.16万辆,同比增长100.26%。其中轿车出口增长迅速,累计出口轿车8.49万辆,同比增长225.63%;摩托车出口795万辆,同比增长19.25%。预计全年汽车类商品出口额可达280亿美元,同比增长44%左右。

三是汽车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出现全面回升。2006年,汽车行业呈现出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于汽车销量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大于销售收入增长率的良好发展态势。1―11月份汽车销量增长率为25.49%,而汽车销售收入增长达到26.97%,汽车行业利润增长率更是高达44.44%,而且汽车行业利润表现出全面提高的局面。其中,整车制造业实现利润310.49亿元,同比增长达52.07%,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利润总额近73亿元;改装车制造业实现利润20.45亿元,同比增长38.85%;发动机制造业实现利润56.33亿元,同比增长37%;零部件制造业实现利润257.18亿元,同比增长38.71%;摩托车制造业实现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40.59%。预计全年汽车制造业可实现利润超过76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同比增长30%。

四是自主品牌继续迅猛发展,并不断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在商用车和微型客车市场,自主品牌产品基本上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目前汽车行业培育自主品牌工作主要是针对轿车、MPV(多用途车)和SUV(多功能车)而展开,尤其是轿车。2006年1―11月上述三类车型合计的自主品牌车型累计销售93.2万辆,同比增长44.5%,市场份额由2005年底的22.8%提高到了24.7%,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不仅如此,自主品牌在逐步巩固在低端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自主品牌轿车产品正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挺进,截至到2006年11月底,自主品牌在普及型轿车市场份额达到15.6%,比2005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在中高端轿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也由2005年底的11.3%提高到13.8%。自主品牌竞争力的逐步增强正改变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据了解,目前汽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汽车出口持续超高速增长存在潜在威胁。当前,我国汽车出口依赖的是低价格,大量的汽车出口商之间存在恶意的价格竞争,导致我们汽车价格被外方压制。同时,汽车大量出口也对我国汽车企业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尤其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问题。许多汽车出口地经营比较散乱,有的汽车企业没有建立自己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这对于汽车出口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威胁,一旦售后服务跟不上,我国汽车出口将很可能出现大滑坡。

有关部门建议:应加大政策措施支持汽车产品出口:整顿规范汽车整车出口秩序,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鼓励出口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引导和推动企业实现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二是节能环保汽车消费观念仍需强有力政策引导。2006年4月1日新的消费税大幅度提高了大排量乘用车的税率,乘用车消费结构向节能型车型有所转移,1―11月3.0升及以上排量的乘用车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1%下降到0.6%。但是,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并没有显著的提高,1―11月份1.0升及以下排量的市场份额由15.2%下降到9.3%,1.0―1.6升排量的市场份额也由56.6%下降到55.9%。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是排量1.6―2.0升的车型,其市场份额由20.5%提升到26.1%。尽管小排量汽车需求份额降低与油价提高有关,而排量1.6―2.0升市场份额的上升则与私人消费取向和公务用车需求增长密切相关。但从整体上看,消费者对小排量汽车需求仍不太认同。企业普遍呼吁财税部门尽快出台燃油税;出台配合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的车购税奖惩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和节能汽车,以便为将来车用能源节约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日益严格的技术标准与自主品牌发展存在一定矛盾。为了降低汽车排放污染和车用能源消耗,我国正逐步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和燃油限值标准,2006年12月1日北京率先实施了汽车排放“国III”标准,禁止未安装OBD汽车在京销售,广州、上海等地也将会陆续实施。技术标准的提高对于我国汽车节能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加大了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研发的难度和投入力度,过快的提高技术标准将会对刚刚起步的自主品牌轿车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建议在制定政策的同时应考虑到我国自主品牌的实际技术能力,逐步提高排放、燃油经济性等技术标准,在降低排放和油耗的同时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据有关部门的预测,2007年,我国汽车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国内市场汽车需求将超过800万辆,同比增长率达到14%左右,增速比2006年有所下降。主要依据:

一是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汽车市场增长速度略有回落。2007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增长速度将在9.5―10%左右。经济高速增长将继续带动货物运输的快速增长,商用运输车辆需求将继续增加。与此同时,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将继续支撑商用工程用车需求快速增长。

2001年以来的6年中,除了2004年的乘用车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外,其它5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01―2006年年均增长超过36%。国外汽车先导国家发展经验表明,中国乘用车需求已经进入快车道,潜在增长率处于高位。在这个阶段乘用车需求增长主要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2007年乘用车市场需求虽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但汽车销售的增长比2006年要有所下降。

二是国内燃油零售价将继续保持在较高价位区间。2006年我国先后两次大幅度提高国内成品油燃油价格,短期内汽车市场需求增速受到一定影响,但油价的两次上涨并没有改变汽车市场快速增长轨迹。从目前看,国际油价基本维持在50―60美元之间,初步判断2007年国际燃油价格将不会再出现较为剧烈的波动,而且,由于国内燃油价格仍然低于国际价格,在国内国际价格接轨的情况下,国内燃油价格不会随国际燃油价格的回落而出现大幅度回落。因此,预计2007年国内燃油价格仍在当前高位调整,起伏变化不会太大,这对于汽车市场需求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三是相关政策对市场影响作用有所弱化。2006年汽车市场高速增长与相关政策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2006年全国70―80%的省份实施的计重收费政策促进了重型载货车、牵引车需求快速增长。2007年实施计重收费政策省份逐步减少,政策对市场需求推动作用有所弱化。而且,由于计重收费政策促进了重型载货车需求增长,车辆单位运能增大,同样货运量增长所带来车辆需求会降低。因此,预计2007年重型车需求增长将减慢。

2006年1―11月6―7米客车保持了60%的增长,对轻客市场增长的贡献度高达83.41%,此类轻型客车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农村客运需求快速增长。从目前情况看,中、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道路建设及农村客运建设已经过其发展高潮期,取而代之的将是中、东部地区农村建设的更加完善及西部落后农村的发展;预计2007年6―7米客运用车增速将难以保持今年的增长势头,增长速度将会回落。

四是汽车行业盈利趋于紧缩。2006年,汽车行业的盈利保持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在产销屡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行业的盈利却未能同时创出历史新高。相比之下,商用车,特别是大中型客车,由于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其产销增长速度虽然远没有轿车快,但其盈利的能力却要大大强于轿车等乘用车产品。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仍将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银行人民币加息、新环保标准的实施等一些潜在因素的影响,预计盈利增幅极有可能进一步趋于收窄,总体呈现“波浪式”运行的走势。

上一篇:中外固定资产投资宏观效益比较 下一篇: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