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约”的桥梁——沟通

时间:2022-10-08 02:12:07

“心灵之约”的桥梁——沟通

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立是根据社会与时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时常与学生沟通,并做好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心灵之约;桥梁;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52-02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立是根据社会与时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其中课程安排了愉快、积极的生活和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这两部分的内容,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将来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家长冲动、愤怒的情绪可能主导了自己的行动,一味地向孩子发脾气,谩骂责怪孩子,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将问题复杂化,激化亲子之间的矛盾。

以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到自己,忽视他人的感受,可以说是当代孩子存在的最普遍问题。家庭子女少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很多孩子自私、自我的个性。捷尔斯基说:“孩子一不听话就处罚,那时只有疼痛和恐惧才是他的良心,这样他也就不会在生活中辨别善与恶。鞭打、过分的严厉以及盲目的管教,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坏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们伪善、说假话。”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除了让学生贴近生活、开放课堂、亲近自然等系列教学活动之外,还要进行家校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我校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每学期开展“心灵之约”活动,聘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心灵对对碰。

(一)俯身与孩子说话,做孩子的朋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天天变得有主见、有个性、有思维,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当孩子的所作所为与家长要求不符时,有些家长难免会采取“镇压”的手段。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不像家长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如果着急处理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产生逆反情绪,不利于亲情沟通。我们创造家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就是要他们平等对话,让家长俯下身和孩子说话,做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如开展亲子对话、实话实说等活动。一些同学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有时说话还不算数,甚至个别还存在打骂的现象;一些学生说父母总爱唠叨,不守信,甚至还会因为误解自己而感到特别委屈;还有的学生对父母的一些做法不理解,例如想帮他们做点家务事,他们就是不让,总是让你吃你不喜欢吃的东西,你想要的东西又不让等等。亲子对话、实话实说活动就是要家长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各自的想法。教育学者董俊宇说:家长在孩子的生命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做知己。他每天坚持用30分钟和孩子交流,不问学习,只问孩子今天过得快乐吗?与孩子交流沟通,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可以及时指导、疏导,给予孩子力量和智慧,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俯下身和孩子说说话,平等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的心灵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舒展。

(二)心结在倾听中化解

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高高在上地指导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由于家长的生活经历比孩子丰富,多数指导是正确的,但有些指导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是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而孩子又没有解释说话的权利,于是他们就常常以各种形式抗争。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呢?我们利用了“心灵之约”这一平台,让家长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倾诉,各自诉说自己的想法。

1.在倾听中与孩子建立共鸣。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取得孩子的信任,就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倾听是最高的恭维和尊重,倾听具有净化作用,能沉淀和过滤孩子的烦恼。如果孩子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会造成亲子之间沟通的困难,孩子在家长这第一个启蒙老师面前没有了表达的机会,就会丧失与别人的沟通交往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只有耐心当好孩子的听众,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理解孩子的烦恼,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宣泄的渠道,同时家长也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内心,与孩子产生共鸣。

2.在倾听中欣赏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口号,误导了成千上万的家庭教育,总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横挑竖捡地找自己孩子的毛病,其实不妨每天倾听孩子的诉说,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绩,指出不足,让孩子知道自己所努力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在每天的倾听中,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在倾听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欣赏便由然而生。

(三)心灵之约相伴孩子成长之路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家长忙于工作、应酬,孩子忙于上课和参加校内外一些活动。与孩子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时有时无,那么与孩子共同的话题也越来越少。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发育、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因此,为了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品格健全、身心健康、学业有成,家长应坚持每天与孩子心灵相约半小时,增进对子女的了解,有效引导孩子,消除彼此的代沟。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学习与为人处世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在孩子有烦恼、有情绪的时候,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做一些有益的疏导。让心灵之约相伴孩子的成长之路。

总之,用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应是用心教育的多样化,使《品德与生活》教材真正达到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树人育人的作用。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探析 下一篇:南风效应在小学德育中运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