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时间:2022-10-08 02:09:19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且落到实处呢?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世纪。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使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智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对一些似是而非、易于混淆的问题才不致于简单地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的解答;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由于生活中的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如对话、报刊、广播、电视、标牌等,但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带来问题或条件,呈现形式可能是文字、声音、图像,这里的信息有些是杂乱无章的,需要进行整理和选择。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还要密切注意对一些内容进行改组和改造,使之更富有思想性、启发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如应用题,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文字表述,编拟些对话式、图表式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让知识贴近生活,切入实际,这不但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头脑。

2.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呢?其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教师可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问了,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其二,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含“金”量高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当作教学高潮的来临,往往就是这些问题能帮助教师拓展思路,调整教学思路。

二、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渠道。如何落实呢?这就要求教师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创新素质的具体表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1.在新知识的导入中,培养学生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人由于接触离奇的情境,便会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微象观察它。例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如此,学生觉得很有趣,继而又觉得很奇怪,急于追根究底,产生强烈的兴趣,积极地、执着地探求。又如教“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后发现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这正符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

2.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充分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而创设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除了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学生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智慧潜能,迸射创新的火花。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教师“教”为学生“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更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指导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小组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上一篇:小楷簿在数学课中的妙用 下一篇:浅论小学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