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旧”建筑

时间:2022-10-08 01:57:35

新的“旧”建筑

摘要: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随着环路的扩张,城市的触角在不断向周边伸展。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之间,曲折逶迤的买里巷道和高台民居还在提醒着人们那个已经过去的年代。有人说这些老旧的建筑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应该拆除,用疾风暴雨式样的“新”完全淹没“旧”。那么历史悠久的喀什,土黄色的经典,又将还剩下什么呢?

关键词:喀什;其尼瓦克宾馆;逻辑;形式;新旧

引言:

“喀什”让你想起什么?答案或许是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民族、土黄色的高台民居、中国最大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蜚声海内外的香妃墓。但是现在当你踏入喀什这座快速发展的古老城市时,你或许会惊讶于它与其他城市变得如此雷同,城市天际线的改变和城市扩张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和中国大部分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历史、传统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这里也非常显著,以至于“活着的历史”高台民居、年久失修的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等一些具有丰富历史和建筑价值的建筑几乎沦为这个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城市身上破旧的“补丁”。作者无意专门探讨关于建筑历史保护这一课题,却有幸全程参与了喀什其尼瓦克宾馆贵宾楼以及后续改造工程,从2006年开始的方案初稿,到2012年宾馆建筑群全面竣工投入运营的6年时间里,无数次的涉及到诸如历史和现代、地域性和国际性这样的交锋,收获和遗憾,感悟和费解,都在创作过程中,转变成了今天的财富。

1 工程介绍

该项目用地位于喀什市色满路中段其尼瓦克宾馆院内,宾馆占地57亩,其中包括一栋5层客房楼(北楼,建于1986年)、一栋11层客房楼(友谊楼,建于1995年)、一栋旅行社办公楼和若干栋住宅,而前文提及的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就在宾馆院内北侧。通过现状描述可以梳理出两个关键词:其一是“喀什”――作为新疆最富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维吾尔族传统和特色的城市;其二是“其尼瓦克宾馆”――它的前身就是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8月,经清政府正式批准在喀什回城北关高地开设的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当时是英国官方派驻中国新疆的唯一外交机构,于1945年改称印巴驻喀什领事馆,1954年领事馆撤销,改称喀什对外交际处。经历百年风雨不倒,其部分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目前属于国家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两个词使我们对于这个项目形成了最初的创作思路:我们需要尽可能排除单调、冷漠、反装饰和工业化的元素,通过对当地典型的用色习惯、装饰风格进行提炼,加以折衷处理,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容量。随着现场踏勘和对周边环境、城市景观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渐渐的获得了更多的素材:

1.宾馆虽然占地57亩,但经过数次开发,用地并不充裕。新建贵宾楼(26层)实际上只有西侧临买里巷一处用地可选择;

2.整个宾馆所处的“北关高地”依旧存在,最高点恰好就是北楼、友谊楼和贵宾楼三者围合而形成的场地,与南侧色满路高差约2米,与北侧城市道路(中间隔喀什市旅游汽车公司)高差约13米,与西侧买里巷高差约5米;

3.买里巷以西均为类似于高台民居的一层民宅,建筑和院落墙体基本为粘土材质;

4.宾馆南侧约1000米即是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这些素材穿插在创作过程中,思路开始渐渐的清晰、丰满。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试图寻找一种逻辑,期望由此产生这样的形式:它有效地控制着场地,可靠地预见未来的发展,完善地满足业主的要求,完美地融入喀什“土黄色的经典”当中。形式之中,不同时期建造的、既新且旧的建筑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设计的重点――英国驻喀什领事馆在这片建筑中的地位怎么确定?如何强调各个单体建筑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

2改造思路

我们围绕英国驻喀什领事馆提出了改造思路:整体拆除北楼,使领事馆成为进入宾馆前的视觉焦点,利用北楼被拆除后的场地做进一步的景观设计,作为领事馆这个著名的人文景观内涵的延伸。我们的想法是,表面上看来,建筑和生命发展类似,具有基于物质的循环――孕育、成熟和朽坏――的过程。可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建筑同时也是类型学影响的产物,这种影响既包括间接的、风格上的借用和继承,也包括直接的、物质层面的更动和替换,在这一意义上体现的“新”、“旧”便同时带来了时间的顺延和空间的交叉,也就是隐喻和转喻的并存。100年前、30年前和现在的建筑并存,就是一种随时随刻都在产生的“古迹”,它们因为承载了历史主义者所珍视的人类经验和情感――这些经验和情感或许永远也得不到充分的消化――而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然而这个提议很快就被业主坚决的否定了,这并不奇怪――时至今日,经济利益的追求早已超越了模糊的法规政策和保护主义者的呼吁声。最终这个场地里最小却最重要的建筑,只能隐藏在北楼的背后,伴随它的除了那两颗安静的古树,还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或许我应该感到欣慰――经过百年光阴的铅华洗净,这栋老房子最适合的存在方式也许就是这样平静安详的退居幕后。

2.1在现存的北楼和友谊楼已经基本形成了圆形空间构图的情况下,新建的贵宾楼在西侧成为了这个圆形场所的最后一块拼图。贵宾楼裙房作为北楼弧形墙面的延伸,与连接建筑的维吾尔花式连廊一起构成了圆形广场。相对独立的三栋建筑依托广场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至此,场所中的单体建筑不再分离、对立,它们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互为依托、不可或缺。

2.2该项目的建筑设计的延伸,始终建构在最初的逻辑基础上。我们意识到,牵强附会的寓意和对于问题充满幻想式的判断只会使整个建筑序列变得低级、浅薄。所以在发展方向确定之后,我们开始对各个单体分别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设计,坚持运用建筑的基本规律寻找形式:场地分析、周边环境、功能定位、空间构成、造价约束成了形式推导的基本要素。功能定位顺理成章,硬件设施完全按照五星级涉外宾馆进行设计,建成后将为喀什这座旅游产业发达的城市提供一个高标准、高规格的接待地点,提高整个喀什地区的旅游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而对形式的理性思考使我们放弃了营造视觉暴力的企图,紧紧抓住“喀什噶尔”这个名词赋予建筑的特殊含义,通过对花格墙、弧形窗、花式走廊这些喀什地区民居中常用的建筑语言和构造方式的提炼和再加工,与这个城市和它的历史产生自然的联结,使贵宾楼、友谊楼、北楼成为注满了现在的过去,成为新的“旧”建筑,和英国驻喀什领事馆一起成为这个古老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路易.康一直坚信材料会按照建筑自身的逻辑最终将建筑搭建起来,并将自身的精神传递给世人。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使用了中黄色花岗石、浅黄色保温装饰板和玻璃三种简单的材料,按照功能和视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建筑的所有界面。虽然深浅不同,但是所有的界面都具有相同的基调,建筑的空间没有因此显得模糊,反而更加纯粹。材料各自的属性和工艺形成了特有的节奏,在统一中多样着,在多样中隐藏着统一。

结束语:

这个项目位于喀什市中心的高台上,高度近100米,被当地人称为地标性建筑。但我宁愿相信它之所以被称为“地标”,其实是因为建在喀什这样一个互异或相悖的各种文化理念、艺术形态乃至生活方式能够并存共生的城市,承载或者转喻了当地主流文化内涵,从而给自己注入了“历史”。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目睹了“新”的力量,也验证了“旧”的价值。

上一篇:转换层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下一篇:探讨采矿机械紧固件振动松脱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