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认知研究

时间:2022-10-08 12:34:25

校园环境认知研究

【摘要】结合环境与人行为的相互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认知草图等方式梳理了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的整体结构系统,分析了与相关的校园意象,并结合人们实际使用提出若干的意见。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校园意象

引言

环境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当时由于二战后欧洲国家的百废待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与加剧。生态文明的破坏从而引起部分先锋人士的忧虑,其中,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撰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及生物学家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就分别从两个方面探讨了环境与人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校园环境认知研究意义

以安徽建筑大学北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认知草图两种方法对校园结构进行梳理。其中问卷调查问题围绕校园五意象展开,即:校园边界、道路、标志物、节点、区域。而认知地图主要反映了人群脑海中对于校园的认知印象。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为了解学生心中的校园认知意象,因此,问卷主要调查人群针对青少年(18-24岁),数据相应能代表学生群体对于校园的认知。而将大学作为认知研究对象,还是因为校园的功能设施实际同城市社区相接近,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理论也同样适用校园环境认知。

二、校园环境认知研究过程

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使用者,因此本次的问卷发放主要针对青少年(18-24岁)群体。发放问卷30份,回收26份(学生20份、教职工4份、商铺经营者2份)。问卷共计11题,采用多项选择题形式,从校园的整体色调入手,由深入浅,其中,主观拓展与客观意象的题型比值为4:7。有关校园序列型意象(边界、道路)2题,空间型意象(区域、节点、标志物)5题。

2.1 问卷统计

通过对26份问卷的统计,将有关安徽建筑大学北区的校园意象大体梳理如下所示:

问卷中最后一题让被调查者绘制脑海中有关校园的认知草图,而很多人交出了白卷,给出的理由是:“地理不好”、“画不好地图”,也有不少成果可识别性不够好。因此,笔者认为认知草图的实现应该基于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于是,我们选择了高年级的建筑系同学绘制出10份校园认知草图。相信这会让调研的数据更准确、更具代表性。

2.2 认知草图梳理

在收集到的认知草图中,凯文.林奇五要素:边界、道路、标志物、节点、区域都有一定的体现,具体出现率统计如左:

我们发现专业背景的被测试者对于意象的认知会更全面,更具体,主要体现在对于节点的把握以及边界的认识。很多被调研者的认知草图大多从校园西大门开始画,通过校园东西向的“一”字型主干道延伸,然后描述周边的建筑物,基本与人群的行进路线一致。其中,图书馆、艺术馆、建筑系馆(F楼)为重点绘制建筑。通过认知草图,我们总结出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提出的认知五要素:边界、道路、标志物、节点、区域彼此之间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调研所示认知草图见下文图2.

2.3 整体性空间意象梳理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归纳,我们将校园的整体空间意象梳理如下:

2.3.1 走向

校区用地顺应城市道路呈现西北方向走势,主要道路由校门至教工宿舍由东至西贯穿整个校区,次要道路由主要道路向南北分支(见图1)。校园道路规划由于历史原因缺乏整体性。

2.3.2 功能布局

校区功能布局大致可分为教学区、宿舍区、教职工居住区、运动区、配套服务设施五部分。但由于建设先后以及用地范围改变等历史原因,造成功能分区的不明确。

2.3.3 整体结构

校区内建筑物主要顺应道路走向建造,但组团不甚明确。通过让被调查者绘制认知草图(见图2),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校园的大致认知还是矩形形式。

三、校园存在问题与修整意见

大学起源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一直分为“官学”和“私学”,而辟雍、太学、国子监式“官学”构成了古代教育的主体。

3.1 对建筑进行“整理”

对建筑的立面进行维护改造,通过改造立面,将“新”与“旧”进行统一,这是实现校园风格和谐、建筑风格统一的有效途径。改造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1)、外立面饰面材料的替换。但如果外立面翻新没有使建筑形象发生足够的改变,那么,就只能称为“立面维护”,而非“立面改造”;(2)、基于不破坏建筑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增添建筑立面构架,可以作为垂直绿化的容器,可以用作彰显建筑大学的风格。[3]总之,建筑的立面维护应力求把握住“统一中求变化”的基本设计原则。

3.2 对景观进行“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二元论认为:景观与建筑既是相互融合,也是相互对立的。在中国的传统城市与建筑的营建中,从来就是景观、建筑二者融合交融的关系。中国内敛、柔和的文化特性使得国人强调“庭院”内向性的设计表达,庭院,作为家庭集会的重要也是唯一场所,凝聚了生活,也代表了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3.3 对交通进行“优化”

结合现状,如何合理布置校园内部的静态交通,成为贯彻“以人为本,人行优先”原则,优化交通的重中之重。(1)、给校园内的道路增添路标,使道路系统更具标示性,路网系统更加清晰;(2)、一个车行口无法满足车辆集散的前提下增加校园出入口;(3)、划分硬质铺地,结合绿化广场布置尽可能多的停车位;(4)、控制校园进出入车辆的数量。以上都是相对可行的措施。

四、结束语

认知地图是一门涉及地理学、心理学等等诸多学科的跨学科领域。其运用领域也越来与广泛,目前,认知地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旅游意象研究中获取相应调研数据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认知地图的研究被广泛运用于城市设计中,在国外,还被运用于其他领域,如:城市犯罪学。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 华夏出版社, 2001

[2]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 赵丽红.“新中式”园林形成与发展前景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作者信息:邓卓剑(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安徽建筑大学,2013级建筑学硕士。

上一篇:门窗附框的材料要求及安装防水要点 下一篇:建筑暖通施工难点分析及改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