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孩子要不得

时间:2022-10-08 11:39:35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体罚?一直是困惑很多家长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孩子应该体罚,比如“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更有“狼爸”提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极端论断。新的教育观点则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观,主张用“非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的观点是:体罚孩子虽然暂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让孩子变得“听话”“顺从”,但是从长远来看,不仅无效,而且百害而无一利。

体罚容易使孩子变得过于顺从或叛逆

四岁的诚诚特别淘气,喜欢在床上蹦来蹦去的,还总爱说“臭爸爸”。爸爸妈妈说了好多遍都不听,最后爸爸只好对着他的屁股打了几下。

三岁的可可光着脚在地上跑,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反而跑得更厉害了。刚开始,妈妈还能和颜悦色地给她讲道理,接下来就开始训,再后面就直接动手了。

许多父母打孩子的起因是孩子“不听话”。“父为主,子为从”的父权思想使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具有绝对的权威,孩子必须要服从父母,好像“不听话”就是孩子的问题,就应该受到惩罚。通过“打”,确实能停止孩子与父母对立的做法,然而孩子往往是由于畏惧而被迫听从父母,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分辨对错。

“打”使一些孩子慢慢地学会了顺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们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有独立做事的勇气。因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只要他们和父母不一致,就会被父母制止,好像父母永远都是对的,他们永远都是错的。久而久之,他们的大脑就会“生锈”,不愿自己想问题,更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抹杀。

“打”使另一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叛逆情绪。由于父母的强大,他们表面上服从,而内心却极其不服。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要求总是得不到父母的满足?为什么父母要用这么粗鲁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然而,由于弱小不能对抗父母,这颗“不服”的种子就在孩子的心中逐渐发芽、成长。直到有一天,他们的身高和力气变得和大人一样的时候,他们就不再对父母听之任之,而是处处和父母对抗。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简・尼尔森指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应该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这些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责任心、奉献、合作等。“打”只会让孩子变得顺从或叛逆,而绝不会掌握这些有益的技能。

体罚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情感疏远

一位爸爸回忆自己打孩子时的情景:“当我的巴掌落在孩子身上时,我看到他用愤怒的眼神看着我,我心里很不安。”

露露妈妈说:“我知道‘打’会让孩子心里不好受,但我也是为她好。小孩子是不能宠的。打孩子、骂孩子都是因为爱他们。”

有的父母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打孩子皆是“为孩子好”“教育孩子”。可是,孩子从挨打中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恨,而不是爱。“打”容易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心理感受――“父母不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关心我的心理感受”。根据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的研究结果,这三点正是导致孩子恨父母的主要原因。可见,孩子从“打”中很难体会到父母的“爱”,对父母的畏惧和憎恨却与日俱增。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家长应该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们也知道,孩子和父母关系好,自然会与父母有更多、更深入的沟通,也会更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或许暂时“平息”了问题,却容易导致孩子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与父母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也许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之后,都不敢告诉父母。他们对父母要么撒谎要么隐瞒,影响亲子沟通的质量,也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打”是否能起到所谓的教育作用呢?很多父母打孩子时,会伴随着愤怒的情绪,被情绪所左右。这样孩子容易认为父母是在发泄情绪,而非教育。如果非要说“打孩子”有什么教育作用的话,那就是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孩子从父母那里知道,“打”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后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会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与他人之间的矛盾。更值得重视的是,“打孩子”会产生“代际传递”,也就是说,当孩子成长为父母时,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下一代。

用平和、尊重的方式替代体罚

其实,父母只需要换一种态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法,就可以避免对孩子的体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应该树立平等的意识,尊重、理解、接纳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给孩子独立学习的机会。以下做法,有助于避免对孩子的体罚:

控制情绪,盛怒之下不教子 极度愤怒时,父母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因此,当父母情绪激动时,要通过暂时离开现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

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但是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征。

尊重孩子的想法 有些父母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总是对孩子说“不”。父母需要放下“权威感”,接纳孩子与成人不一致的想法。如果孩子的要求有合理因素,不妨答应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想办法。

多了解孩子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多抽空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增进亲子感情。多一份亲情,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耐心倾听孩子 孩子做事的出发点有时并非如父母所想,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做事的原因。当父母关注于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努力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平和、尊重的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激励孩子做事的主动性,还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这绝非任何体罚所能奏效的。

上一篇:初探中学语文新课改 下一篇:海富通荣获“金牛基金公司”大奖 固定收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