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10-08 10:34:17

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可行性研究

摘要:吉林省自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农业网络服务,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种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开展,以及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和有成效的信息服务。但困扰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本文选取了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作为调研对象,分析了目前吉林农村基层信息化存在的矛盾,提出了着力实施多元力量共建的公共服务带动战略、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建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等意见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为全面快速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吉林省自2001年开始推进农村农业网络服务以来,历经十一年的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建立了以吉林省农委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核心,配合有“一站通”、12316新农村语音热线、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吉林农网、“村通工程”为多元化服务形式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网络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选择GSM网、VSAT站、固定通信网等多种方式开展“村通工程”建设,及目前正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探索利用的3G、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手段,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条件。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发展迅速

2001年,随着吉林省农委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成立,通过整合系统内、省内、国内和国际四类涉农信息资源,以及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建立了吉林省农村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网,截止到2009年92%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注册“一站通”的用户达2564个,居全国第二位。

“12316新农村热线”平台,汇集起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多个农业科研院所、行政机构的480位权威专家,可同时接入360个电话,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生产、生活、医疗、娱乐、交易、农村劳动力转移、法律咨询、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查询与预测、远程教育等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多学科的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

2011年,吉林省新建标准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500个,拟选择10个行政村建设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终端样板。启动“农村吉林”乡镇网站建设,拟规划建设100个左右乡镇网站。

2012年开展的“金土地农村连锁互动网”打造成服务吉林省、面向全国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搭建四个平台,即农村商业信息化平台,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农村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等信息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提供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增值业务办理平台,增加公共电话等增值服务。通过信息化改造,推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融合,促进金融服务下乡、信息服务下乡,增强农村信息产品的生命力。

(三)多元化力量参与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深入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单独支撑如此庞大的信息技术产业推广和改革,是艰难而难见成效的,因此,由中央与地方政府主导,融合企业、院校、基层农村组织、农民等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多元化发展形势日渐形成。

农业部实施了“三电合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中央其他党政部门实施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电信运营商、IT企业等开展了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2012年,吉林省政府联合中国电信建设“农村吉林”信息化平台,力争在三年内完成621个乡镇和部分县区街道办事处的门户网站建设。

二、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发展调研与问题分析

根据吉林省农村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和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选取了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长期困扰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中“最后一公里”难以接入的原因。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位于镇赉县东南部,大屯镇人民政府地处黑龙江省、吉林省两省交界地,全镇幅员面积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155万亩,人均5.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8万亩,林地面积4.9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占GDP的比重50%,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传统种植为主,辅以畜牧业和林业生产的典型性吉林省农村的一般代表,故选取该镇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基本可以代表和反映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镇内常住普通村民。男性受调研者占62.9%,女性占37.1%。年龄结构为:20―30岁的受访者占9.33%,30―40岁的受访者占18.26,40―50岁的受访者占26.20%,50―60岁的受访者占27.85%,60岁以上的受访者占18.36%。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占8.22%,初中占58.60%,高中(中专)占30.17%,大专(高职)占2.54%,本科及以上占0.47%。通过对受访者性别和年龄的两项指标进行分析,受访农民中中老年男性占多数,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较年轻的中青年男性和女性主要在上学或进城务工。

(二)综合调研数据分析

受调研者电脑使用情况为:会使用电脑且会使用电脑上网者为64.8%,家庭中有电脑并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为17.9%,通过互联网查询或学习农业知识的占4.66%,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交易销售行情的占9.92%,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仅有一位,占0.22%,通过访谈了解这位农户是通过在北京工作的哥哥代为进行交易。通过电脑进行农业种植生产管理的占0%。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目前该镇的农民几乎没有使用电脑进行过农业生产种植管理,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状,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目前在一般农民中无法投入使用。通过调查发现能够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农业信息学习、查询、交易的农户比例极低,且该镇的普通农户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结合这两种情况,反映了该镇的普通农民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一般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种方式简单粗放,农民抵御风险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很低。

受调研者手机使用率为96.83%,家庭固定电话占有率为92.2%。通过手机或家庭固定电话了解到农业生产信息的占98.85%,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普通农户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与亲友或邻里相互交换农业生产销售信息,也有部分农户通过短信或直接致电等方式,向农业站了解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这种信息取得方式简单落后,而且缺乏时效性。

受调研者对信息需求情况按被选次数的比重从多到少排序为:农产品销售行情、生产种植技术、医疗保障信息、教育信息、国家农业政策、社会保障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农业气候数据。受调研者了解以上信息的主要渠道按被选次数的比重从多到少排序为:亲戚朋友、手机、固定电话、电视、政务公开信息、互联网。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农民对于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很大,获得信息的渠道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但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农民通过手机交流信息并通过手机短信获得信息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而互联网的作用仍不明显。

综合以上分析,对目前农村基层信息化实现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综合服务亟需与资源严重分散的矛盾。通过调研分析,广大农民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各类基本民生信息的需求强烈,但许多信息不能综合分享,而综合之后的信息农民又不会使用或学习。其次,公共服务产品属性与政府支持能力有限的矛盾。第三,信息需求旺盛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农民对各类信息的获得仍以传统简单的方式为主,导致信息使用效率低下。第四,社会综合信息丰富与农民使用效率低下的矛盾。由于基层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大量农业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简单低下,不能主动和有效的地使用和学习各种信息知识。

三、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制约吉林省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是农村信息服务接入软环境改善相对缓慢,政府行动对于改善农民信息服务接入环境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国家财政投入约束下,对于实现吉林省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实施多元力量共建的公共服务带动战略

所谓公共服务带动战略,就是面向农村居民的需求,通过对政府涉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带动农村信息化接入软环境改善,引领农村居民信息化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商业机会,从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信息化在实施公共服务带动战略时,由政府组织建立一个充分开放包括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农村信息通道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在内的农村信息化公共平台。为了实现这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多元力量的发展,即将企业和农民纳入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和提高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效率。

2012年初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的《吉林省重点信息化项目合作推进协议》,建设“农村吉林”信息化平台。吉林省投入建设的“农村吉林”信息平台与传统的农村网站不同,既有独立的乡镇门户网站,又把各地的政务、商务、服务信息汇聚起来,通过3G智能手机浏览和信息,上网农户和乡镇企业通过3G智能机下载“农村吉林”客户端和登录,操作简捷,经济实用。而依托中国电信CDMA和3G产业链建立的手机平台,更容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和使用,而且,也拉低了一般农民接入互联网的平台,即登陆互联网已经不受固定电脑和上网线路的使用限制。以长春米沙子、松原陶赖昭等乡镇为先行试点,统一框架标准,为后续建设积累经验。

(二)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建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

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重要末端节点。大部分农户无法实现互联网接入,而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则成为村民实现上网的公共终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承担了诸多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基础上通过局域网共享,免费或低价格向农户提供接入服务,是降低农民信息服务接入成本的有效方式。

同时,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中来。通过企业或其他社会部门的赞助,可以解决固定设备的接入问题,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通过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为参与建设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广告平台和直接入村的营销场所,从而使社会力量能够积极投入到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中来。

(三)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

包括对农村居民实现一站式公共服务的Web界面、开放式农村公共服务数据库共享标准、分布式共享数据库等。通过门户网站,农村居民用户能够获得一站式公共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能够以多种方式信息和互动;广大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能够十分便利地实现服务功能扩展。该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是国家或省农村信息中心。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建设的关键是党政部门如何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吉林省“农村吉林”平台建设从4月份正式启动和组建团队,截止7月底 40个县至少完成了1个乡镇门户网站建设,截至9月10日,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已完成115个乡镇门户网站建设,中国电信吉林公司将力争在三年内完成621个乡镇和部分县区街道办事处的门户网站建设,以此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2]钮志勇,戚国强,王立舒,付鹏威.关于“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讨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6年第8期:36-37.

[3]张向先,王有生,高玲.基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4年第12期:1416-1421.

[4]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6.

[5]刘丽英.吉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况与战略措施[D].长春:吉林大学,2011.5.

[6]马志英.发展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年第9期:21-22.

[7]王力,卢子芳.论中国农业信息化之路[J].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3期(Vol.19):42-45.

上一篇:对Copula函数的选择及其在金融分析中的若干应... 下一篇:会计人生,别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