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宛若云一朵

时间:2022-10-08 10:31:02

编者按:郑奇生前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书画鉴定研究,他对中国绘画本体的研究成果更是成就斐然。并且,他善于将理论见解运用于绘画创作,形成了清雅飘逸、禅意隽永的艺术风格。不幸的是,郑奇英年早逝。作为纪念,本期撷取郑奇先生友人的几朵记忆浪花,意在提倡他理论研究与创作并重的治学理念,以期对当下书画界有所启示。

友人从泰州来,送来郑奇先生的《妙禅集》二册,一为《郑奇中国画集》,一为《郑奇艺术论文集》。我一向只知郑奇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不意看到他的绘画,内心颇为高兴,打算暇时静静品味。复一日,有泰州朋友来电,告知郑奇已于去年仙逝,享年五十有五。不禁悲从中来,如此富有才华且勤奋之士,为何天不假年?再次细读郑奇之书,网上检索郑奇资料,不觉一惊,原来他与我是泰州乡亲,且与我同年生人。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他在法界星空对我微笑,细语喃喃。三日之间,一位素昧平生之人令我一喜一悲一惊,不知是否天意?

悚然。

忽然想到郑奇一生追随,亦师亦友的金陵大家董欣宾。那年我与尚扬先生一干人等到南京开会,临别前应徐湖平院长之邀参观南京博物院,见一大展厅正在布置董欣宾画展,上前说明情况,家属乃允我们先行赏阅。展厅里作品均倚墙而立,只有正中一幅董欣宾先生的肖像照已经挂好,双目直视空旷大厅。不知何故,在我们谈论董欣宾一生之坎坷命运,众人唏嘘之际,董先生的镜框竟哐然坠地。我等虽不信神,但此情此景,却让大家凭生感慨,或如电影《人鬼情未了》,想是董欣宾在天之灵有感,亦未可知。

嗟乎!董欣宾63岁与世长辞,郑奇本当延其文脉,发扬光大,奈何却55岁也撒手西行。

好在郑奇生前久仰佛门,多年禅修,其心当静。较之将郑奇在高F寺门前拉回市井的董欣宾来说,郑奇的一生,虽未彻底皈依空门,但其心向之,其行践之,已去除许多“我执”与“无明”,前生已逝,来世尚长,三界轮回,当不以人世之长短而论。看他所出版的众多专著与论文,品其不乏禅意的中国画,可知郑奇的一生,过的紧张、充实而丰富,再次证明了郑奇的一生所求―“体悟着生命的本体,咀嚼着人生的价值,重视的是此生的尽头向何处去,最难的是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改掉自身大大小小的缺陷,力求做一个至善完满的人。”

细想起来,我与郑奇先生还是有过一面之缘。2006年,郑奇先生曾寄来董欣宾、郑奇合著,天津人美社出版的《中国绘画学科研究系列丛书》一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文化厅嘱我进行鉴定评审。此时郑奇先生正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博士生导师,带领一干青年才俊孜孜攻关,努力完成董欣宾的未酬之志。此丛书计有《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国文化生态学导论》、《中国绘画本体学》,洋洋四本,从中可以窥见董、郑二人着力建构中国绘画学科的宏大构想。历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绘画的理论研究,有关画史、画论方面多有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多以对原典的阐释为主。而董、郑二人,则试图融铸古今,剑指东西,建构新时代中国绘画的哲学、文化与艺术语言基础。可以说,新时期以来,对中国绘画的批评者不乏其人,但从历史的深度出发,对中国画进行建设性、体系性的思考,当以董、郑为翘楚。江苏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索菲女士,慧眼敏识,评其为“对于完整展现董、郑绘画学研究的体系力度,推进中国绘画学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读者亦将从中对中国绘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艺术原理、创作技法各个方面对中国绘画学科得到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1994年,江苏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董欣宾作词,郑奇谱曲的11首歌曲的盒带《此身宛若云一朵》,展现了董、郑二人的诗乐才华。我以为,其中最能代表董、郑如云胸怀的,当属《大可曲》,其词雄浑,其意高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与人们所想象的金陵文人气质大不相同。足以代表董、郑二人的庄周情怀,更足以代表我对这两位英年早逝的金陵才子的深切怀念,兹录如下:

仰望玄空,黄月西度,

大洋岸上,俯首观天流。

浩茫雄壮,群星奔涌,

长啸时空,天易几度,

猜详颇费,任我天马急匆匆。

笑尔问何去复何往,

名利种种,拈来信手空空。

岂可比,彼我成一统,

放目五洲四海,

见我所见,怒你之怒

同得妙华,锦心绣肠,

重编春秋开鸿蒙,

大可兄,

莫小昆仑碑,正楷大同。

郑奇兄,远行平安。我对你的怀念,将与时俱增。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副主编)

上一篇:以巨然为基点的考察 下一篇:婉若银钩 飘若惊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