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

时间:2022-10-08 09:32:54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

摘 要:中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阶段,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该文基于笔者教学实践,分析了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分别从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组织、课堂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师本人的修养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教育 音乐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23-01

音乐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对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通过感染、熏陶和渗透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等教育,相对于其他显性德育课程,其育人功能更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在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个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1 德育工作受“重智轻德”思想影响严重

我市大多数学校都开设有德育课程,但受考试及其他因素影响,此类德育课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育智课程的排挤与影响,因为德育是个软指标,学习成绩是硬指标,学生要拿成绩交差,教师要凭成绩上岗,这种现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

1.2 德育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

德育工作过程是一个思想熏陶的过程,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方式,德育工作必须要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出发,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因势导利,才能取得显著效果。但是有些学校德育工作仍然保留了陈旧老化的传统方式,采用“灌输”与“强制”等极其呆板僵化的方式,缺乏实效和吸引力。或有些学校仅依赖在教学楼墙上挂有名言警句的字画方式,希望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但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对此熟视无睹。“大而空、不实用”成为了当前中学德育课的标签。

2 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当前很多学校为了突出德育重要地位,刻意的将德育从教学中分离出来,试图构建一种独立的课程体系,希望以此强化德育教学效果,但这种做法人为地割裂了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运作起来枯燥乏味,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无法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它的美不仅表现在其形式与结构本身,更重要的是蕴含于其中的内容,这种奇妙的结合,会给人以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在主观情感上得到美好体验,同时又可以使道德与精神得到升华。这种熏陶和感染方式,不是生搬硬套、填鸭式的灌输,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3.1 寓德育于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音乐的载体作用,音乐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音乐课程内容。有些音乐教材里对德育内容的表现并不很明显,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教材里隐藏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当每节课内容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就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借助各种音乐表现方式,以情感作为主线,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音乐的情感特点,合理地利用歌词、节奏旋律等载体,做到以情育人。比方说在进行《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讲授时,可以先从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出发,通过历史来对歌曲的创作年代和背景进行介绍,再通过激情澎湃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受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气氛及坚定的革命信念,从而体会到音乐要表达的真正主题思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自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逐步的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思想品德的教育渗透。这些隐性的德育内在教育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挖掘和理解,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经由教师的讲解引导,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2 寓德育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中

对音乐的感知必须依靠学生的听觉与想象,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根据情景指导学生融入音乐的意境当中,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且扩展了德育内容,开拓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与音乐相关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设计音乐游戏让学生在音乐环境中轻松地理解音乐;通过歌词解说深入理解音乐内涵;经过赏识音乐的节奏旋律,使学生体味与感染音乐的内涵与力量, 使心灵得以净化,思想不断升华。

此外,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例如幻灯片与视频结合音乐的播放,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其所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要远远大于书本中抽象语言的描绘,如亲临其境般耳闻目睹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引发感情上的共振共鸣,必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寓德育于教师自身形象中

对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其思想与感情等都将通过肢体与言语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些肢体动作与语言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尤其是音乐教学,教师优雅的仪态、大方得体的衣着、生动形象的话语、饱含激情的歌唱、悦耳动听的乐器演奏、工整的板书,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感染。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把自身的良好的素养渗透于自己体态举止之中,从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气质感染作用,学生在持续的接触和感染下,自身的道德行为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寓德育于音乐第二课堂活动中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学的第二课堂,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诸如团队合唱、乐器合奏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团队协作精神,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水平,使其在音乐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例如,在合唱团队活动中,在排练演出过程中会让他们懂得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使演唱得以成功,从而领悟到在生活学习中应该如何与别人协调合作。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感受人生哲理和真谛,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音乐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与德育培养联系起来,使德育与美育有机结合,告别以往呆板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 居晓薇.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3(12).

[2] 钟钰蕙.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J].百花园地,2013(12).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立体几何教学体会 下一篇: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