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方言词汇中名词重叠现象

时间:2022-10-08 08:53:58

榆社方言词汇中名词重叠现象

作者简介:李婷(1987-),女,硕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 要:重叠就是使某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言手段,它是现代汉语使用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榆社方言属于晋语,其词汇中有丰富的重叠现象,重叠形式复杂多样,而且可以使听读上更富有韵感,这些重叠词是榆社方言词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名词的角度来论述并简单分析了这一词类的重叠现象。名词的重叠式主要有AA式、ABB式、AAB式、圪AA式。

关键词:榆社方言 ;重叠式 ;特有

榆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西麓,属于晋中市管辖。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根据《山西方言地图》,榆社方言属晋语中区方言。晋语是指山西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语言。根据入声是否分阴阳,并州片方言可分为晋阳小片、平辽小片。晋阳小片入声分阴阳,平辽小片入声不分阴阳。本文所论述的属于并州片中晋阳小片的榆社方言。

普通话中的名词多不能用重叠形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只有极少数的名词可以重叠并且有语境限制。重叠比较丰富是榆社方言的―大特点。名词重叠主要有AA式、ABB式、AAB式、圪AA式。

1.AA式,如:

由名词性语素构成的:

刀刀(小刀儿) 车车(童车) 盘盘(盘子)

碟碟(碟子)板板(小木板)瓶瓶(小瓶儿)

凳凳(板凳)箱箱(箱子)盆盆(小盆儿)

碗碗(小碗儿)眼眼(小孔儿)牌牌(涎布,围嘴儿)

面面(细粉末)罐罐(小罐儿)柜柜(小柜子)①

其中,盘盘、碟碟、瓶瓶、柜柜、凳凳重叠前不能独立成词,必须加“子”才可以成立。而刀刀、车车、盆盆、碗碗重叠前可以单说。

由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名词:

刷刷(刷子)垫垫(垫子)盖盖(盖子)

铲铲(铲子)扣扣(扣子)镊镊(镊子)

钩钩(钩子)画画(图画)擦擦(橡皮擦等)

戳戳(图章)贴贴(过年贴的字纸) 钉钉(钉子)

剪剪(剪刀)夹夹(夹子)塞塞(瓶塞)

构成该类名词的动词性语素的意义基本上是表示使用该物时所需的动作。例外如“戳戳”。

由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名词:

黄黄(蛋黄)白白(蛋清)甜甜(糖块)

尖尖(尖儿)方方(药方)红红(胭脂)

小小(排行最后的小孩儿) 大大(排行在前的小孩儿)

其中,黄黄、白白、红红是由表示表示物体颜色的形容词词性语素构成,尖尖、方方是由表示物体形状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甜甜是由表示物体味道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

由此可以看出:由名词性语素重叠后构成的词常常含有“小”的意思,而且重叠前后的词义往往会发生变化,如:“车”指汽车、马车等车辆,而“车车”指童车、小平车。但不全都是这样,有些AA式只表示一种名称,无其他语义色彩。

2.ABB式,其中一类如:

树枝枝门搭搭坎肩肩

油点点鸡冠冠锅刷刷

酒盅盅房檐檐豆荚荚

羊圈圈水杯杯纸条条

此类词重叠后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理性意义,主要是增加了一个音节。例如“鸡冠冠”也可以说成“鸡冠”,“树枝枝”也可以说成“树枝”,“锅刷刷”也可以说成“锅刷”,“酒盅盅”也可以说成“酒盅”。 两种说法,在理性意义上并没有明显区别,但在色彩意义上重叠后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给人以亲切感,并且听起来更有韵律感。

再如: 醋溜溜(沙棘) 海巴巴(蚌) 糖蛋蛋

此类则必须重叠,单说AB并没有意义,不能构成词。

又如:榆钱钱 刀背背 酒壶壶

此类中A和B是一个整体,但口语中只有ABB式,不能理解为AB。

3.AAB式,如:

金金纸(锡箔纸)人人书(小人书)滴滴金(一种烟花)

茴茴白(圆白菜)豁豁嘴(兔唇)对对眼(内斜视眼)

格格纸(有格子的纸)温温水(温水)格格布(带格子的布)

此类重叠是一种偏正式的结构,AA做修饰成分,修饰中心语B。其中,除了“豁豁嘴”、“对对眼”重叠前与重叠后意义没有改变外,其他则必须重叠,不重叠便没有意义。

4.圪AA式,如:

圪旯旯(旮旯)圪凹凹(低洼处)圪洞洞(小洞)

圪虫虫(小虫子)圪台台(矮小的台阶)圪截截(小而短的东西)

圪渠渠(小水渠)圪糁糁(细小的屑粒)圪达达(脱去玉米粒后的玉米棒子)

圪AA式是山西方言也是榆社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重叠现象,其中“圪”字作为前缀,读为入声,其附加意义一般为“小”。

5.此外还有AABB式,如:牛牛虫虫(专指昆虫类)、盘盘碟碟(指丰盛的菜肴)、瓶瓶罐罐(泛指瓶罐类器皿)、猫猫狗狗(泛指小动物)。此类重叠中AA、BB都可以单说,本身就是一个重叠式,重叠后均有泛指总括的意味。在AABB式中也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其中AA、BB不可以单说,如:风风雨雨、衣衣裳裳,重叠后也表示泛指。ABCC式,如:烟灰钵钵、花生仁仁、粉笔面面(粉笔末儿)、和面盆盆、核桃仁仁,此类中ABC与ABCC的意义相同,重叠前后意义并没有改变。

榆社方言是一支很有特色的方言。榆社方言中的名词重叠式使榆社方言整体上显现出鲜明活泼的特性,不仅有利于表现榆社人民的生活情趣,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使得其表义效果有所增强。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在为《山西方言志丛书》所作的序言中说:“对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但长期以来,对于榆社方言的研究较少,因而更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传承榆社方言语汇所反映的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所有语料均来源于榆社方言口语。

参考文献:

[1] 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 温瑞政主编.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丛书 [ M ].太原:语文研究增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996.

[3] 王临惠.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J ].中国语文,2001,(1).

[4] 沈明.太原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5] 王迅.晋东南方言的“圪” [J].中国语文.1959.

[6] 邓海清.名词重叠的自由度及语义表达[J].韶关大学学报,1998,第1期,85-91页.

[7]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温端政,侯精一.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R].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9]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0]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从认知角度谈网络语言经济性 下一篇:船舶融资租赁合同相关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