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语文课堂讨论

时间:2022-10-08 07:27:26

如何开展语文课堂讨论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其中讨论环节,最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语文课堂讨论中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现代语文教学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创造性。自主学习是近年来颇受语文教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它主张学生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语文学习,包括提前指定计划,自主选择材料,协作学习,并及时进行评估。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学习中,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而在课堂讨论中这些能力最能得到锻炼。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讨论,怎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互学习,锻炼能力呢?这些都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反思的问题。

二.目前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启动迅速,学生缺乏对问题的独立思索。语文课堂中,针对某问题提出看法并交流,其前提必定是学生有了充分的独立思索,只有这样,才会有热烈的交流、辩论,在激烈的碰撞中,才会有思想的火花产生。然而,现在有许多课堂讨论,学生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必要准备。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未必好。

2.参与面窄,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辩论。讨论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每位学生的充分参与。集中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达到思维资源共享的目的。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讨论组合中,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讲,其他学生听。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说,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听,课堂讨论导致了班级的两极分化。

3.结论虚假,缺少对个人意见筛选整合的过程。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学生都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是碎片式的,甚至是没有逻辑的,他们要对这些想法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得出思维清晰的结论。然而,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学生表达各自的意见时往往没有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析,并未真正形成思想的碰撞。而且教师往往会在讨论结束后直接投影出预设好的结论,这其实都是伪讨论。

4.不会倾听,缺少对别人的尊重。在课堂讨论中,有很多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但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说完便结束,也不考虑别人的看法,比较自我。当别的同学发言时,从不关注,甚至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养成了课堂上不倾听、不思考的习惯,不会将别人的正确观点为己所用。

这些都是因为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我们通常认为,课堂讨论中的问题是教师按照教参的要求来设计,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观点,获得知识。但是很多时候老师们注重课程目标,而学生的兴趣却在别处。学生们喜欢交谈,但他们对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通常不像谈论个人生活或社会问题那样有热情。课堂上大部分的提问都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但是教师的个人偏见、个人判断以及价值观则起着重大的决定作用。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未必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问题一致。如果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就必须鼓励学生把对课本的研究当成一种探险活动,鼓励、采纳、解决学生提出的真实问题。但是我们的困难在于如何在课堂讨论活动计划中设计有效的、系统的、可靠的方法,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使他们在讨论中感到受重视,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三.加强语文课堂讨论自主性的策略

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互补的过程,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应积极引导,当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能用“灌”的方式去教学生,不能像某些笑话中说的“学生拿着教参说我也可以当老师”那样,而要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更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成功,真正去感受语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评价,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语文。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讨论前的辅导,关于提问的本质。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文本类问题、推断类问题和拓展类问题。文本类问题的答案直接从文中就可以找到,考察筛选信息的能力;推断类问题需要运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判断;拓展类问题需要结合实际体验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根据讨论的内容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全班交流的问题。这样把提问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会加大。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讨论具有实效性呢?我想,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语文课堂讨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内容。

(1)讨论的问题应是学习中的重难点。教材中的重难点,不是教参或者教案中列举的,而是学生在研读文本后,不能理解的地方,所以一定要组织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要集思广益。同时在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中,要引导学生知道哪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如教《再塑生命》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称莎利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这个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难点。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通过讨论,形成了如下较为统一的看法:“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研读文本后发现,“再塑生命”有着更深的内涵,它指“我”在莎利文老师的引导下,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选择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必须是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藤野先生》一课,在归纳本文主题思想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一同学认为:“本文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又有同学说:“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还有同学说:“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同学们见仁见智,意见难以统一。在这关键时刻,我及时地做了这样的点拨: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同学们猛然醒悟了,他们认识到,文章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具体写了藤野先生的四件事,来突出他伟大的人格,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经过讨论,同学们取得了共识。

2.准确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准确抓住课堂讨论的时机。

(1)当学生在课堂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思维受限时,教师要及时巧妙构思,抛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热烈讨论,这时讨论的效果最好。如在讲解文言文《五柳先生》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疏通课文后,问学生:“陶渊明的号是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五柳先生。”我又问:“他的号由什么而来?”学生又很快回答:“宅边有五棵柳树。”我接着问:“陶渊明用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有什么深意?表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面对陶渊明字号不同寻常的来历,学生深深地思索起来,讨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2)学生在课堂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启发后,思维会变得比较活跃,可能随时会提出一些题外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的精华,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在教《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一生中,经历的事情很多,可写的事情也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理解了作者对第一本书的复杂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巧妙得出课堂讨论的结论。语文课堂讨论中常采用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都是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我们教师会把教参上的结论照搬到幻灯片上,但是,有些结论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我们必须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在表述观点时要关注实际,结合生活进行思考,也许他们的阅历不够,也许他们的表达能力不足,但是不要紧,教师可适时从旁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深化,从而得出比较深刻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结论。

语文学习简单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也非一节语文课能完成的。但是我们要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的课堂讨论,努力完成这项工作。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而富有生机的过程,在学习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木偶加以控制和支配,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二者同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堂讨论,从讨论问题的设计到实施再到总结,把这些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化的空间,真正让学生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

从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上一篇: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专访杨志刚 海猫书写历史的传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