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档案工作秩序逐渐恢复

时间:2022-10-08 06:23:44

灾区档案工作秩序逐渐恢复

在灾区采访,记者发现,由于灾区的恢复重建刚…展开,许多档案部门仍然在板房里办公和提供档案服务。那里的档案工作者征灾难发生后表现出来的勇敢、坚毅、沉着,在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让记者很是感佩。

板房里的档案服务

绵竹是此次地震的极重受灾县,档案馆被专家定为D级危房,档案在地震后已经抢运到德阳。

绵竹市档案局局长李旭海介绍,地震以来,他们先后换了4个临时办公地点,目前的办公地点是在原档案馆旁的板房建筑内。地震后,查阅婚姻档案的非常多,涉及领取救灾物资、救灾款和夫妻关系的认定等。幸好绵竹市档案馆婚姻档案工作有比较好的基础,他们从2002年就开始建立婚姻档案数据库,对婚姻档案进行著录,一共录入了15万多条。地震后他们从档案馆里把硬盘抢救出来进行备份,从5月27日起就在临时办公点开展档案服务。他们和有关部门商量决定,把婚姻档案数据库中的数据下载下来,盖上档案局的章后提供给利用者,与原件具有同样的效力。

考虑到灾后档案利用需要,从2008年7月10日开始,他们就对一些涉及人的重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2008年7月30日,江苏省档案局局长韩杰看到他们在板房中仍然坚持工作,搞数字化,当即决定向他们捐赠人民币35万元。

彭州市也是“5・12”地震极重灾区,在成都地区仅次于都江堰市。但学校等公共场所标准化建设搞得比较好,经过标准化建设的学校在“5・12”地震期间没有一所垮塌的,包括都江堰的标准化学校也没有垮塌。该市白乐镇的一个学校地震时整体抬高了3米也没有垮塌,简直是一个奇迹。8个镇受灾相当严重,造成损失273个亿,山区6个重灾镇老百姓80%的房屋都受灾了。

记者参观了彭州市通济镇的档案室,该镇也是重灾镇。据镇档案员介绍,地震后10多天他们就把档案转移了出来,到了市档案馆。后来由于要查阅档案的人比较多,该镇离市区比较远,利用者利用起来不方便,于是该镇又把档案拿回去,放在板房里。镇档案员说,灾后人事档案、婚姻档案利用相当频繁,地震以来该镇已有300多人次查阅。对于已经损毁了、没有办法查找婚姻档案的群众,由社区和村上出证明,相关部门承认,镇上盖章确认。该镇档案室有档案1000多卷,但记者发现板房比较潮湿,除了放有杀虫剂外,没有其他防护措施。彭州市档案局局长刘天奇表示。他们已经对灾区镇的档案接收进馆做了安排。

业务指导与档案监管有序展开

绵竹市档案局十分重视灾后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开展。据局长李旭海介绍,恢复重建中,绵竹已开工的有300家项目。他们超前谋划,刚刚开完一个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协调会,市里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都参加了。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业主单位,对重点业主单位进行了走访,发现这些单位的项目档案工作参差不齐。于是准备举办一个培训班,邀请业主单位的档案主管都参加,预计有200~300人。对于江苏的援建单位,他们和江苏方面达成共识:一是看江苏省档案局有什么要求;二是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三是竣工交钥匙时,监督建筑单位向业主单位交档案资料;四是市档案局留存一份交接档案资料的清单备查。

对于众多的农户重建也有要求:在各乡镇一户建一卡,包括征地情况、红线图等,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彭州市档案局现有人员15人,现在使用的档案馆是2008年9月8日启用的一个新馆。原来的馆合条件比较差,2007年4月29日新馆建设正式开始,在装修中发生地震,主体建筑没有受到影响,但干墙受到一些损伤。工程耽搁了一个月时间,2008年6月底后重新进行加固,8月中旬完成,下旬搬迁,9月正式使用。市馆列入省发改委规划,国家补助91万元用于再次恢复加固。福建省档案局局长丁志隆到彭州视察,向档案局捐赠了人民币20万元。

彭州市档案局局长刘天奇说他们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内就做出决定:在保护好自己的档案的同时,5月13日他们就到地震重灾镇采集档案,指导乡镇的灾后抢救工作和档案工作。

他们发现受灾乡镇的档案损毁非常严重,保管条件也非常恶劣。如龙门山红岩镇档案埋在废墟里。请部队挖出来就烂了,档案受损失严重。赤峰镇2007年达到省三级,档案工作基础还比较好。地震后电脑被偷了,档案备份也没有,只好安排人员重新录入。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将镇里的档案接收进市档案馆,或者临时搭建板房把乡镇档案搬进去。

在短短的时间内,彭州市档案馆建立了地震专题档案,把各机关、各乡镇在抗灾抢险阶段形成的所有档案,都已经收集到了市档案馆,保存了彭州市地震后的“核心记忆”。据成都市档案局副局长张学文介绍,地震后他们要求成都市受灾地区档案部门开展“地震专题”全宗档案的收集工作,以期完整地保存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北川县城整体搬迁后,安昌是北川新县址所在地。目前,北川县档案局在职干部8人中,5人驻雅安负责档案抢救工作,3人驻安昌镇,主要负责开展全县业务指导工作和重建工作。山东省档案局局长张奎明到北川视察,向北川县档案局捐赠了一台工作用车,以利他们往返之用。

记者没有来得及去安昌,但据北川县档案局副局长朱莎介绍,灾后北川的许多机关单位的文书档案人员都补充或更换了新人,他们计划办一个培训班,对机关的文书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灾后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可敬的档案人

每一个灾区的档案干部背后都有许多故事。

德阳市档案局副局长习钢最近收到了一面锦旗,是灾区一个养殖户送来的。2008年6月9日,他了解到肉兔专业户梁世俊地震后兔舍漏雨,900多只兔子死亡,他马上联系有关部门到该养殖户处做技术指导和恢复养殖,把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使该养殖户非常感激。

雅安四川省档案学校的青年学生,这些未来的档案工作者,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参与了北川档案的整理和抢救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正在对北川档案进行著录,对受损档案进行修裱,动作细心、神情专注。据介绍,前后参与北川档案整理和抢救工作的学生有20多名,有的同学身体不适,还长起了疙瘩。

为迅速恢复名酒剑南春的生产,剑南春集团公司的档案人员地震后打着手电到危房中查档案。东方汽轮机厂档案馆馆长郭惠文冒着危险钻进摇摇欲坠的档案馆查看档案馆内部受损情况,为消防官兵抢救档案勘察路线……

由于时间关系和其他的原因,对于这些人和事,记者只是了解一鳞半爪,而对北川档案人的接触和感受相对多一些。

朱莎,地震时的北川县档案局办公室主任,瘦瘦弱弱的,一说话就带着笑。然而,地震后,她和男同志一起钻进废墟中抢挖档案,将第一批北川档案运往绵阳。闲谈时,她轻松地笑着说,地震时她还在家里,情急之中拿了一个塑料盆顶在自己头上,直到她爱人将她拽出去。看到四川省档案学校的方校长,她希望他腾出一点地方,让北川档案局的同志种点蔬菜什么的。在雅安他们也许还要呆上较长一段时间,直到新档案馆建成。

北川的新档案馆已经立项,顺利的话今年4月开工。北川县档案局局长苏义德告诉记者,如果由他来设计自己的档案馆,他对档案馆有四项要求:“一要安全防水,二要便于老百姓利用,三要独门独院,四要突出羌族风格。”

这位敦厚、朴实的羌族汉子说:“通过这次地震灾难,实实在在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地震中我的亲人有伤亡,我的财产有损失,地震当时的想法确实不乐观。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到今天这一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信心越来越足。虽然我们现在工作生活有许多不方便,但为了档案事业,为了抢救北川历史,我们活下来的人,就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记者相信,苏义德的话代表了灾区档案干部的共同心愿。衷心希望灾区的档案馆尽快建成,让档案干部尽快拥有一个正常的工作场所,让档案尽快回到它们安全的家。

上一篇:国家档案局印发、转发两份文件等七则 下一篇:在剑南春,档案工作依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