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投融资建模研究

时间:2022-10-08 03:46:14

渔港投融资建模研究

随着世界范围内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新形势的发展,海洋渔业经济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养殖、捕捞等传统产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港口功能不断扩展,休闲渔业等开始兴起,显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渔港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等。由于渔港建设资金需求大,国家的财力不足以承担渔港快速发展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国渔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渔港功能的拓展和城市发展需求的增加,渔港建设的“资金需求矛盾”将更加突出。现今主要任务是解决渔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实现我国渔港建设投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资金渠道由封闭向开放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渔港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格局,探索最具可操作性的渔港投融资模式。

一、渔港建设投融资理论

(一)投资

历史上很多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投资的含义进行界定,得出多种投资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夏普将投资定义为:“为了将来某种不确定的价值而牺牲目前一定的价值”[1]。萨缪尔森在其《投资学》一书中对投资定义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对经济学者来说,投资总是意味着实际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只有当物资资本形成生产时,才有资产。”[2]在我国的研究中,1979年出版的《辞海》对投资的定义是:“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获取利润而投放资本于国内和国外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般是指基本建设投资。”1987年5月出版的《经济大词典》金融卷对投资的定义是:“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以获得未来利益为目的,预先垫支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

(二)融资

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资金的融入,也包括资金的融出。融入是资金的来源,即通常所说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融出是指资金的运用,即用筹来的资金投资于长期资产或短期资产。狭义的融资仅仅指资金的融入,即企业为了重置设备、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业、满足资金周转和临时需要、偿还债务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而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投资和融资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投资决定了融资。没有投资活动就不会产生融资需求,而投资主体的经济背景、财务状况,投资项目的预期经济收益和风险水平等条件又决定了融资的能力、结构和方式等。另一方面,融资又制约着投资。投资者的融资能力、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等又反过来制约着投资活动。总之,项目的投资和融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因此习惯上将投资和融资合称为投融资。

(三)渔港投融资建设的含义

渔港是指主要为渔业生产服务和供渔业船舶停泊、避风、装卸渔获物和补充渔需物资的人工港口或者自然港湾。渔港水域是指渔港的港池、锚地、避风湾和航道。投融资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的经济范畴,各类投融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可以抽象得出渔港投融资的一般概念。即渔港投融资的定义可以表述为:渔港建设投融资是一定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的效益而将货币或其他形式的资产投入渔港建设活动的一种经济行为,而后又通过该渔港建设项目生产经营活动来收回。根据渔港设施的基本性质及其投资收益情况的分类,可以把渔港投融资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公益性投融资是指为进出渔港的渔船和车辆所提供的水陆进出口疏运通道及其它设施而进行的投融资,如码头岸线、防波堤、护岸、港池、锚地等的建筑和场所,这些项目设施按照现行的收费规定,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收益;经营性投融资是对渔港其它生产专用设备的投资,如水产品交易市场、冷库、渔具储藏室等。渔港建设投融资是渔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保证了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渔港生产的发展,还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及贸易的发展。

(四)渔港建设投融资的特征

渔港投融资既有一般投融资活动的共性,也有其行业性质决定的个性。第一,渔港投融资从总体上说属于国家基础性产业的投融资。因此具有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自然垄断性强、建成后对其他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相对较小、其产品或劳务数量和价格变化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影响相对较大等特征。第二,具有隐性的社会贡献。经济效益除了少部分体现在行业本身创造的利税外,更重要的是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当运力供给大于运量时,损失的只是渔港自身的经济效益;当运力供给小于运量时,则对社会效益造成了损失,而后者往往大于前者。例如航运、国防等,这些都是渔港投资后所带来的隐性社会贡献。第三,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复合特性。在每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渔港建设领域的公共性和企业性的表征有强弱变化,而且是互为余数,要求在投融资过程中不同于竞争性的建设项目,也不同于纯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如何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双重作用是渔港建设投融资中的难题。第四,具有资本密集性、成本的沉没性与投资项目的不可分性。渔港投入资金巨大,一旦进行投资建设,就很难移作他用,可以说残值极低,具有投资成本沉没性。为此,渔港基础设施投资后,一定要按原设定的用途使用下去,若作他用,则难以收回投资,且必须进行一次性大规模投融资,零星的投融资往往无效或者不经济。

二、渔港建设投融资模式

渔港作为渔获物交易的重要枢纽,其建设发展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而渔港建设的投融资,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又各有不同。根据渔港自身的特性及借鉴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原理,主要有六种投融资模式适用于渔港建设。

(一)政府投融资模式

渔港建设采用政府投融资模式的国家把渔港作为社会经济设施对待,认为渔港除了起到运输枢纽的作用外,还是渔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公用基础设施,能对国家经济和地区经济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对渔港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这种模式大多能利用渔港的多种功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缺点是渔港的经济效益比较差。这种建设投融资模式告诉我们,渔港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投资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对渔港设施的投融资以及对渔港营运的支持方面。新加坡渔港设施的投融资基本模式为:渔港设施几乎全部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新加坡实行了渔港民营化,法定机构负责处理渔港和运输方面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如渔港规划、渔港管理、审发执照等。商业机构(渔港企业)承担渔港投资、生产经营等商业职能,目前的股东还是政府,企业集团的负责人由政府委任。法国渔港设施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投资及监控,国家通过合同将渔港交给商会经营,国家只象征性地征费,不从渔港收回资金,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由中央政府负担,重要渔港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几乎都由国家投资,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直接拨款。

(二)私营企业投融资模式

私营企业投融资模式的渔港建设由不同私营企业分别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主要以私人投标和公开招标的方式兴建码头,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这种渔港投融资模式的好处是渔港当局十分重视经济效益,渔港经营多能盈利。其不利之处是没有考虑渔港投融资的特性,私营部门投资渔港建设的动力不足,因为渔港水工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资助和补贴,建设项目多是不经济的,因此单靠私营部门投融资是不利于渔港持续发展的。英国政府不监控港口投资计划,国家也不参与渔港基本设施的投资。自治港所有的项目都由港务局自行筹资解决,所以英国渔港完全是自负盈亏,其渔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渔港自身分红后的剩余利润、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对经济影响较大的渔港还可以争取部分政府及欧共体赠款。目前,这种投融资模式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开始兴起,如大连杏树中心渔港最初就是由私营企业投资建设。

(三)民营企业投融资模式

民营企业投融资模式即集体所有制企业投融资模式。主要以渔村为基础建立的集体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经营管理上已经不限于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生产经营、成果实行单一按劳分配的形式,而是实行了集体所有分散经营、各负盈亏等多种形式。国内有很多小渔港采用此类投融资模式,大连龙王塘渔港最初就是由村委建立渔港公司,将集体财产更合理投资,并得到最大收益。

(四)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投融资建设模式

这种投融资模式比较多见。该模式的特点是既承认渔港的公用性,又重视渔港的企业性质。采取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将渔港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每年的公共投资都列出了对渔港的支出。政府承担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费用,并投资非经营性设施,经营性设施主要采用让企业直接参与的方式,比较重视投资的经济效益。这种投融资模式目前在国内比较多见,很多部级渔港都是在原有渔港基础上,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改扩建。

(五)BOT项目投融资建设模式

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代表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其基本思路是:由一国财团或投资人作为项目的发起人,从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所属机构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然后由其独立或联合其他方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在特许期内项目公司通过项目的运营来获得利润,并用此利润来偿还债务。在特许期满之时,整个项目由项目公司无偿或以极少的名义价格交给东道国政府。运用到渔港投融资建设就是企业或项目发起人从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所属机构获得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然后由其独立或联合其他方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在特许期内企业通过项目的运营来获得利润,并用此利润来偿还债务。在特许期满时,整个项目由企业无偿归还国家政府。BOT项目投融资建设模式能减少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减轻政府的借款负债义务,所有的渔港投融资负债责任都被转移给项目发起人,政府无需保证或承诺支付项目的借款,从而也不会影响政府和发起人为其他项目融资的信用,避免政府的债务风险,政府可将原来这些方面的资金专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与开发。该模式有利于转移和降低风险。国有部门把项目风险全部转移给项目发起人,BOT项目融资模式通过发起人的投资收益与他们履行合同的情况相联系,以防超收,从而降低投资建设的超支预算风险,还有利于提高渔港建设的运作效率,还可以提前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采用此方式时,可使一些本来急需建设而政府目前又无力投资建设的渔港基础设施因其他资金的介入,在政府有能力建设前,提前建成并发挥作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渔港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

从公共产品理论上讲,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再加上其投资额巨大且不能取得直接的投资回报,因而,一般企业或个人没有能力也不愿承担其投融资活动,其投融资主体只能是政府部门。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性资金外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

采用财政投融资模式来发展渔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进行投融资,可以相对容易地筹集到大规模资金。一方面由于政府所具有的征税偿债能力,国家财政融资不像企业或居民那样受到市场的限制和陷入破产的风险,同时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会产生诱导作用,从而增加社会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总投入。另一方面又可以不削弱政府对渔港基础设施的控制职能,这种调控不但表现在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运营上,也表现在建设之前和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上。政府可以采用渔港投资补贴,无偿提供诸如航道疏浚、航标设置等服务,提供各种财政优惠(如税收优惠、担保贷款、低息贷款保证)、科研开发及技术支持等形式支持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允许营造土地、置换土地或者直接划拨土地等方式,以增加对渔港建设的资金投入。在财政投资使用方面,应尽量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注意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的投入。

经营性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与渔港经营有关的装卸机械、设备、车辆、渔船、仓库、堆场等设施,其功能在于为社会生产进行水上运输活动,主要体现为直接经济效益,部分体现为社会效益,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半竞争性质,投资回报相对较高,由此决定这类项目的建设资金通常由渔港自行筹措,其相应的投资主体一般是政府、企业或个人。从融资方式看,由于其投资盈利性相对较高,投资周转速度相对较快,因而,适合于企业和个人进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部分社会效益较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也可由政府直接投资。从投资资金使用方式看,由于盈利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因此,要进入这类项目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就要求投资企业和个人有强劲的实力,这样才能将优良资本引入渔港经营性基础项目中,带动渔港发展。因此渔港经营性基础项目可以采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政府、企业与民间资本混合投融资模式。政府也可以尝试通过补贴的形式,将此类项目变为经营性一般项目,实行行业主管部门与经营企业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方案。企业及个人的职责在于抓住机遇,在恰当分析的基础上,对直接经济效益较高的经营性基础项目进行投资,实现个人利益与渔港建设的双丰收。

四、结论

渔港建设投融资可以区分为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融资和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融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和企业或个人的协作关系。在当前国情下,政府、企业与民间资本混合投融资模式适合渔港建设的特性。由于渔港经营性一般设施主要被投资的直接经济效益所驱使,这类项目是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投资领域,由此而决定其投资主体包含的范围较广,其中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对于渔港建设,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即在渔港设施建设中,政府主体投资、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企业投资为辅,内资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举,通过各种投资主体的介入,优化渔港资本结构的投融资模式。

上一篇:汇率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下一篇:海域利用配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