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资金物资监管如何借助舆论监督

时间:2022-10-08 03:43:57

赈灾资金物资监管如何借助舆论监督

四川汶川“5・12”8.0级特大地震震撼了全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纷纷捐款捐物、赈灾献爱,帮助灾区人民渡过艰难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对于被称为“救命钱”的赈灾资金、物资的监管也提上公共议程。本文以南方抗冰救灾特别是四川抗震救灾有关报道为例,探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论监督监管赈灾资金物资。

一、舆论监督对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

近年来,加强舆论监督,勇于听取批评之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而随着全国对抗震赈灾的广泛关注,作为赈灾监管体系一个重要部分,舆论监督对于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和效应更加凸显出来。

强化赈灾监管体系,是为了保证政府财政所发放的每一分钱,同胞所捐赠的每一笔善款和爱心物资,都能及时、完整地到达灾区同胞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此次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最深刻启示之一,就是抗震救灾绝非政府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必须获得来自民间力量、国际力量的配合。与此同理,政府强化赈灾监管体系,还需借助舆论监督的力量。

强化赈灾监管体系所需借助的第一大要素,就是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指其从业者承担着公众所赋予的维护社会正义的权利,这也是选择了这个职业的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媒体采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知情权的延伸,采访权的客体则包括了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保护记者的采访权,就是保护正义的监督权、公众的知情权和人民的民利。更重要的是,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的相辅相成,这让整个世界对中国赈灾体系的公正完善保持足够信任,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与偏见。

客观地说,在南方抗冰赈灾期间特别是此次四川抗震赈灾期间,对于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针对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措施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中央关于抗震救灾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对有关部门履行职能的监督检查,确保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扎实进行。要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品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用于受灾群众。

在地震发生后,中纪委、监察部工作组马上赴四川,负责调查监督救灾物资运行情况。财政部5月22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在国新办举行的会上表示,将坚决查处倒卖、挪用救灾物资的情况。

其实,舆论监督作为赈灾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已经在4个月前的南方抗冰赈灾中彰显出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如此评价舆论监督对抗冰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重要性。他说:“对一个执政党、对一个执政者,本身就是衡量他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到一定程度以后,新闻监督,包括网络、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各个层面媒体,对我们的执政既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考验,新闻媒体是一种监督,也是了解民意的渠道。湖南愿意接受媒体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对赈灾资金物资监管的四种措施

要加强对抗震救灾拨付资金和捐助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切实保证救灾资金、物资用于受灾群众,舆论监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可采取四种措施来实行舆论监督,加强对赈灾资金物资的监管。

一是实施新闻。新闻是现代社会政府部门与社会受众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政务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及时、准确、适度地进行新闻成了信息公开透明的“第一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白钢评价说:“突发事件的处置,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服务。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及时信息,赢得处理主动权,显示了政府在突发事件中日渐成熟。”

新闻制度在四川抗震救灾中被广泛和恰当地运用。从5月12日地震发生以来(截至5月28日出稿时),四川省人民政府每天召开一次新闻会,公开有关新闻。特别是在5月28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召开汶川特大地震第16场新闻会,中共四川省纪委、监察厅通报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情况,及时公布了广元市通报个别工作人员侵占救灾物资的问题。而此前,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一起侵占赈灾物资的情况也在新闻会上得到了及时的通报:罗江县武装部民兵训练基地聘用人员王亚东借工作之便,将可乐、八宝粥、方便面等救灾物品交到他的女友所开办的店铺销售。王亚东已经被刑事拘留,有关领导也被停职。

正是通过这样的及时,使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到真实情况,切实把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置于阳光之下,确保廉洁救灾,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

二是设立监督热线。“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了确保廉洁救灾,公开透明非常重要。此次抗震救灾可能要延续三到五年的时间,贺国强同志指出要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而设立“阳光热线”就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最好的防腐剂”

从广义上来理解,设立监督热线有三种形式:设立监督电话,设立热线节目和通过热线征集监督人员。一般而言,设立监督电话是一种依据特殊情况需要设立的一种临时舆论监督形式,在抗冰救灾期间,重灾区之一桂林从2008年1月30日起,在《桂林晚报》设立抗冰救灾24小时舆论监督电话,通过这条热线不仅仅可以报告灾情,而且市民发现各级领导干部没有及时到位,救灾物资没有及时发放等问题,都可以拨打晚报24小时舆论监督电话2834000,一经核实,就在媒体上报道,并报相关部门处理。

通过热线征集监督人员在此次赈灾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月26日,中共四川省纪委、监督厅通过《华西都市报》开通热线招募抗震赈灾社会监督员。招募的社会监督员以义务志愿者的形式开展工作:对抗震救灾物资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在灾区和安置点调查救灾物资的分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救灾物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收集民意民情。社会监督员以个人参加工作为主,必要时参与省纪委、省监察厅的调查工作。通过媒体公开征集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就更有利于公众从民间的视角来监督赈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发放,本质上是此次抗震救灾透明性、开放性的一个缩影。

三是实地参与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强调,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在目前的形势下,公众最主要是通过媒体获得知情权、参与权,进行行使表达权和监督权,所以,对肩负舆论监督重任的媒体记者而言,实地参与监督,确保获知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来说尤为重要,这样以来,才能确保对民众负责,对政府负责。

在四川抗震赈灾过程中,记者的实地参与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5月25日、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王磊和中央电视台记者刘涛、蒋琦作为全程参与人员,跟随两批救灾物资的发放实行全程贴身监督。5月25日,他们跟随一批国际救援物资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直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5月27日他们跟随监督一批从什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物资,一直监督到这批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其中,5月25日他们跟随监督的是国际援助物资,这批物资是来自俄罗斯的40顶军用帐篷。这个军用帐篷在机场经过接收组、押运组两个组接收后,直接送到绵阳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当时帐篷属于比较紧缺的物资,并且属于比较重要的物资,直接由绵阳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调拨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他们直接跟到北川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人签字,必须出具一个单据,这个单据就是由接收组给押运组的时候,押运组要签字,押运组给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也要签字,到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还要签字,并且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还要出具一个收据表明收到这个物资,这个收据最终返回到四川省民政厅的小组,这样保证整个流程都有据可查。

四是重视网络监督。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互联网发挥了极大的公开信息、激励网民、团结全社会的正面作用。但若要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信息公开工作,这就要求在赈灾监管别注重网络监督。

贺国强同志强调,要“主动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要“主动公开”,那就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一些网友认为,从中央到基层,各级与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有关的部门都应该建立专门的信息公开平台,让每一笔资金或物资来有源头、去有着落,也让每一个群众或记者可以随时查到需要了解的信息。在定期新闻制度之外,还创办一个全面汇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平台,比如中国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信息公开网――在这个网站上,每个有关部门收到多少资金或物资以及如何再分配的,都一目了然。

当然,在引导网络正面舆论监督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造谣、传谣的一些新现象。由于网络造谣、传谣存在传播的速度、流传的广度、蛊惑人心的程度以及难以破获性等特点,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疏导、引导和控制,势必对抗震救灾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党和政府、各级组织、各部门,各级纪检监督机关要重视网络监督,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及时引导舆论,有利于给抗震救灾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

⑴中央纪委、监察部:《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2008年5月29日,新华网

⑵毕舸:《强化赈灾监管体系还需三要素》,2008年5月24日,《燕赵都市报》

⑶盛大林:《确保廉洁救灾 建议创办抗震救灾信息公开网站》,2008年5月,《齐鲁晚报》

(作者系中石化西南石油局纪委书记)

上一篇:小众期刊的品牌定位与广告价值 下一篇:把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