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水事片段

时间:2022-10-08 03:14:41

兵团水利建设一甲子,一路艰辛一路欢歌。翻开兵团水利史,就是一部画卷、一曲交响乐、一座丰碑。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本文就从60年中流传在职工群众间兵团水利建设的片段说起吧――

绿洲“运河”哗啦啦

一段自述:60年,兵团建设灌溉渠道总长度8.8万公里,可绕地球两圈。8.8万公里渠道就如人体的血管分布在1695万亩的绿洲上,融雪水、雨水、地下水沿着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流进棉田、麦田、玉米地里……

一个挑战: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百废待兴。而最为紧要的就是解决20万大军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吃饭问题。生产之要,首在水利。可大兴水利的钱从何而来?除了中央政府贷款外,就是向工商界推销公债。1950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公布发行20万份公债后,得到了迪化(现乌鲁木齐)社会各界热烈拥护,其中,迪化水磨、旅栈两业工会向商界发出挑战书:

“大家看,同志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建设咱们的国家,忍饥受冻,不分日夜,辛辛苦苦拉石头,修水渠,拾粪,开荒。现在,政府号召认购折实公债,我们应该多多购买。”

迪化各族人民积极响应,不到一天就购买了1792份,超额30%,仅迪化一地,就超额完成10万份的公债任务。

一个爬犁:乌鲁木齐和平渠是兵团建设的第一条渠道。迪化水磨、旅栈工会挑战书中说到的“辛辛苦苦拉石头”指的就是拉石头修建和平渠。

修渠需要大量的石料,根据王震将军委托工程师樊宝兰设计概算,25公里长的和平渠需要石料7000立方米,从石料场三甬碑至和平渠工地二三十公里的运距,需汽车100辆,运输一个月,耗费汽油2万加仑(英制1加仑等于4.546升)。樊宝兰愁眉不展,他心里直打鼓:莫不是和平渠设计要流产了。

王震听了汇报后朗朗一笑,一句话就将樊宝兰的问题解决了。

“好办,没有汽车,可用拖拉机代替。”

“我们哪有拖拉机呀,从苏联进口谈何容易。”樊宝兰一头雾水。

王震大笑:“我说的是拖――拉――机。”

第二天,樊宝兰看到5800名一人拉着一个满载石料的爬犁子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拖拉机’呀。”

一条红线:王震将军是兵团屯垦戍边大业的奠基者,也是兵团水利事业的设计者。在兵团,至今还流传着王震与一条大渠的故事。

库尔勒十八团大渠就是王震将军设计的。将军站在乌瓦荒原上,凝视着一张地图,沉思良久后,拿着一根红蓝铅笔用力在地图上划出一条红线,这条红线起自孔雀河中游的艾乃孜,经上户、大墩子,到乌瓦。全长50多公里。“红线”要经过一老乡马木提的果园,当时二军第六师十八团又没有钱赔偿,怎么办?“红线渠道”即使绕道,也不能侵害老百姓的利益。马木提的果园毫发无损,部队指战员又为马木提修了一条引水渠,以方便他浇灌果园。

大漠“平湖”亮闪闪

一段自述:60年,兵团建设水库134座,总库容33.54亿立方米。兵团134座水库就是镶嵌在绿洲身上的蓝宝石,就是围在绿洲头上的蓝头巾,谁说大漠只有孤烟直,更有大漠“平湖”亮闪闪。

一条纪律:六师猛进水库也叫母亲水库,因为她是兵团修建的第一座水库。1951年严冬,十七师的指战员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来到水库工地,没有房子挖个地窝子、搭个马架式草棚权当房子。人睡在里面,能看到寒星,所以,屋外有多冷屋内就有多冷。水库工地指挥员下达一条“关于睡觉的纪律”:睡觉时,人们的头上必须要戴好皮帽子,脚上必须要穿上毡筒。不然,违纪者会冻掉耳朵和脚趾。

一朵大红花:这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而精神极大丰富的年代。1952年修建八一水库时,有100多位花季女兵参加,水库竣工后,女兵簇拥在一起,跳呀笑呀,她们终于人人戴上了大红花。有一个电影镜头一般的画面,温馨而又忧伤:女兵回到军区会训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排着队到红山浴池洗澡。她们一个个跳进热水池子里,用手往头上、脸上撩着水,突然,一个女兵哭了,接着,池子里的女兵都哭了,她们用手捧着长满冻疮的脸,背上那一条条抬土笆留下的红印随着抽泣在抖动。班长任秀莲说:“哭吧,我们值呀,我们挣回了一朵大红花呀,这可是我们到新疆挣到的第一朵大红花。”

一个倡议:1959年11月17日,六师一三团2000余名军垦战士来到沙山子水库工地,他们要在这个冬天完成水库一期工程。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他们用铁锨、坎土曼、十字镐挖土,用挑筐、抬笆、爬犁运土。时过1960年元旦,但只完成全部工程的85%。为了保证当年春天新水库蓄水、灌溉新开垦的农田,团党委倡议:推迟10天过春节。这一倡议立即得到全体指战员的响应,水库大坝日日上升,筑库纪录天天刷新。春节那天,瑞雪纷飞,沙山子水库工地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当全体筑库指战员扛着红旗、高唱战歌回家时,已是春节后的第十天。这一天全团沸腾了,人们穿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家家户户贴上了迎春的红对联。孩子们跑东家、串西家,嘴里不停地喊着:“过年了,过年了。”

七彩“雨点”沙沙沙

一段自述:如果说从大水漫灌到沟畦灌是一次技术进步的话,那么大面积的喷灌则是一场技术革命。兵团人第一次看到喷灌场面是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中,七彩雾气如梦如幻,“雨点”落在植物身上发出一片沙沙声,令人陶醉。

一块试验田:1983年,兵团第一块喷灌试验田在九师一六六团九连取得成功。这块自压半固定式喷灌实验地只有550亩,播种的作物是小麦。为了测试喷灌强度、雾化指标,技术人员钻进“雨雾”中,淋得如同“落汤鸡”。当年小麦总产16.68万公斤,平均亩产303.2公斤,其中270亩单产高达366.6公斤,亩喷水量120立方米,比沟畦灌节水一半多,增产一倍多,效益非常显著。九师迅速扩大实验成果,从1984年到1989年,发展喷灌节水灌溉7.2万亩。截至2000年,兵团建成以自压喷灌为主的喷灌工程112万亩。

一条消息:喷灌不但节水增产,还有压碱脱盐的功效。1995年11月《新疆军垦报》一版头题刊发消息:《九团喷灌压碱技术领先全国》,报道称,中国水利学会喷灌组组长陈大雕10月25日说,九团利用喷灌技术开发改良盐碱荒地,这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同传统的淹灌压碱比较,喷灌压碱有诸多优越性:一是提高脱盐率,大大缩短土壤改良周期。0至100厘米土层平均含盐2.42%至4.2%,按常规淹灌洗盐,一般需要2年至3年改良;而使用喷灌洗盐,可做到当年洗盐、压碱、种植一次性完成。

一段话:1989年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一行来到九师一六六团和一六七团,当他们看到一马平川的喷灌农田里,一股股水柱升空后,在阳光的照射下染上七彩又洒在作物上,钱正英感慨地说:“看了兵团团场的喷灌现场,听了你们的介绍,我感到兵团在推行节水灌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水滴浸润静悄悄

一段自述:滴灌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兵团已使这一“贵族农业”以“平民身份”走入兵团的绿洲,走入内地并走到国外。截至2013年年底,兵团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00万亩。

一封信:2009年,华北、黄淮、西北、江淮大旱,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国内滴灌技术专家尹飞虎给时任国务院总理写了一封信。他后来说:“我以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名义给总理写信,希望国家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看到内地连年大旱,我们着急呀。”

当年,国务院派出调研组深入兵团调查研究。同年11月11日,总理在调研报告上批示:“推广节水技术是涉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疆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从这年开始,兵团的滴灌技术便在内地逐步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一笔账: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新疆目前的实际灌溉面积是6000万亩,一年耗用灌溉水资源总量442亿立方米,而真正灌溉中有效用水量仅为210亿立方米。假设新疆全部建成绿洲现代节水灌溉系统工程,可节约280亿立方米(按照天池1.6亿立方米的水量计算,即节水175个天池)。

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翟学军算过一笔账:用兵团节水技术,一亩地可以节水100立方米、增产粮食250公斤(两季)。如果全国三分之一的麦田推广这项技术,每年可节水150亿立方米,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年的调水量还多,并且一年新增3000多亿公斤粮食。

一串纪录:兵团的滴灌技术让兵团农作物产量再攀高峰:兵团棉花籽棉单产实现了831.38公斤;马铃薯单产实现了5109.3公斤;玉米实现了单季亩产1511.74公斤;大豆产量达到每亩405.89公斤;春小麦单产实现了806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兵团水利建设一甲子,屯垦戍边,千秋大业,兵团水利将继续前行。

上一篇:活力如潮奔涌来 下一篇:满是泪水的宫面创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