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秩序

时间:2022-10-08 02:21:41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秩序

【摘要】创建真正有序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益,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①注重问题行为的改进;②课堂秩序的改变从学生需要入手;③注意信息反馈的搜集和处理。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秩序 改进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提升,课堂改革越显重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大环节,毫不夸张地说,一切教育组织管理和改革工作,最终必须落实到教学变革上。如果教育变革没有在课堂上取得真正的进步,那么所有的教育工作将要大打折扣。

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些学生的求知欲会下降,创新思维受到压抑,以至出现厌学,辍学现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老师。创建真正有序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益,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1.注重问题行为的改进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陌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却各行其是,开小差、说话、传纸条、有的甚至发出怪声音等。有的课堂很安静,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有的课堂,学生能随着教师的讲解、提问,随声附和。然而表面看来安静、整齐的课堂未必就是有序的课堂,无序的课堂并不能单纯由通常所谓的"课堂秩序"来衡量。安静和整齐可能意味着有效也可能意味着学生思想的游离或不同学生的思维度断然消极的"整齐划一"。以一种有形或无形、有声或无声的方式偏离课堂目标的引导,如此问题充斥课堂,将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现实中,教师对课堂问题处理不当,无视状态,由此引发课堂问题形成的产生,蔓延深化造成学生的厌学、辍学,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厌学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有厌学行为呢?我认为,教学不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厌学"实际是学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努力来获取认识意义所在或不感兴趣的东西。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改变学生饿求知欲望。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导探究新知识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从正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2 共同参与、全员发展。面向每位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学生思想的变化,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产生与教师交往的勇气和意愿,进而主动地去参与学习。

1.3 思维的多元发展。改变学生思维的方式,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大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因素,恰当处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创设情景,探究思考环境,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得到多元发展。

2.课堂秩序的改变从学生需要入手

为改变课堂引力问题的出现,许多教师只注重管理课堂的策略,没考虑学生的需要。其实,只有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并把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才有可能建立充满秩序的质量和效益并存课堂。关注学生的需要不仅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不仅回学习,还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意信息反馈的搜集和处理

信息是秩序之源,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发展,关键是对课堂信息和课后信息反馈搜集和处理,有的信息源于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对这些新鲜的搜集和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需求,促进课堂秩序的有序发展。

总之,课堂质量的好坏将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秩序将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是教学保证的基础。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从而发挥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上一篇:如何提高幼儿安全意识 下一篇:小学数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