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适应状况调查和建议

时间:2022-09-09 09:12:31

酒泉市肃州区农村小学寄宿制学生适应状况调查和建议

摘 要: 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的逐渐减少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越发渴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这个大背景下,为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学校撤并、寄宿学生大量增多的情况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利弊凸显了来。本文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个案研究,通过对该区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教师、众多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系统客观地分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适应状况,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学校适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寄宿制 学生适应 建设

肃州区现辖15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1.61万,总面积3386平方公里,农民平均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现有农村寄宿制学校20所。实施撤点并校,不仅方便学生上学,便于学校统一管理,进一步促进师生、同伴之间的交往,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由于全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普遍存在低龄寄宿的现象,学生的自理能力、表达情感和感受能力都相对较弱,学校的管理需要更加细致入微,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要更加全面,在客观上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生活硬件配套设施不到位、安全隐患大、师资队伍能力有待提高、家长经济负担相应增加等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要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国家要提高政策保障力度

目前,全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多数学校缺乏医务室,没有专职校医,学生的基本医疗没有保障。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各种配套设施设备严重影响了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而言,多数问题并不是学校自身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保障的,要想让农村寄宿制学校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需要全社会投入更多关注,保障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转。现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相关政策,没有涉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标准问题;国家的编办人事制度,也没有涉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人员编制问题。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条件,增强学生对寄宿制的适应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指导教师在学生寄宿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对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设置专职生活指导教师不仅可以适当地减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可以更好地、更细致地照顾学生生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目前,全区很多学校尽管教师满编,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教师严重不足,甚至有的根本没有配备。因此,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急需调整教师结构,而且应该高度重视对寄宿制教师的培训,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在教师的待遇上,建议生活指导教师与任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生活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晋升机会,以利于生活指导教师在寄宿生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寄宿制小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课余生活和休闲娱乐集于一体的场所。对寄宿制学生来说,一周五天,一天24小时都在这个场所度过。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在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想家,孤独和生病时想家的比例最高,而在想家的时候,学生通常选择与家长联系以排除想家之情。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改变以学业为主的课程设置,增加更多艺术课,以帮助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目前,肃州区将“养成教育”作为全区的样本课程和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加以推广。通过养成教育,学生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文明礼貌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学校形成了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因此,寄宿制学校应利用寄宿学生在校时间长、学生统一管理等特定优势,普遍开展“养成教育”,使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4.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健全教育体系

调研数据显示,寄宿生的父母通常只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和吃住等问题,很少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并且被调研的多数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全面负责。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应时常保持和家长的联系,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缓减孩子的想家情绪。学校和家长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联系,并逐步丰富沟通渠道,传达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同时可以利用学生每周返校的时间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有所改变,帮助他们认识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永远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鼓励。

5.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提供情感倾诉对象

从诸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感,给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提供情感的支持,弱化压抑和焦虑情绪。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很多问题都需要自己独立面对,这时良好的同伴关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孤独和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和生活。因此,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6.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学校、教师和家长做的所有努力最终都要归结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反映在适应问题上,就是外界的所有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学校的手段,最终都取决于学生尽快地、自觉地自我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上一篇:课堂文化维度下的中亚留学生汉语课堂观察分析... 下一篇:珍爱生命,纳悦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