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东优先购买权

时间:2022-10-08 01:11:24

【前言】论股东优先购买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外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时,其他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在"同等条件下"对该转让股权有优先购买的权利。[1]优先购买权制度是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发生的一种独特的法律现象,主要是作为对股份自由转...

论股东优先购买权

摘 要: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重要措施。我国《公司法》现行规定比较单薄、粗糙,实践中影响到公司股东的正当利益,甚至有损公司的正常发展。本文通过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定义、法律性质、新旧《公司法》对此规定的比较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同等条件"的判断标准、优先购买权的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效力以及强制执行过程中的优先购买权等方面完善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股东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股权已逐步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法律表现形式,股东转让股权的行为也越来越频繁。与之相对应,股权转让纠纷已逐步成为公司法案件的主要类型之一,由于其涉及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社会公众对其关注程度日益增强。而股东优先购买权作为产生股权纠纷的一个突出原因,也成为法学界不断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虽然现行《公司法》明确地确立了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但相关规定仍属于较为原则的层面,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疑难问题。因此,加强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规定评析

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外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时,其他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在"同等条件下"对该转让股权有优先购买的权利。[1]优先购买权制度是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发生的一种独特的法律现象,主要是作为对股份自由转让的一种限制措施而存在的。

我国1993年颁布的《公司法》首次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进行了确认。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公司法》在原法的基础上作了相当大的改动,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作进行了增补。现行《公司法》第72条①有相关规定。

(一)比原规定进步之处

与原法相比,现行《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规定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一,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客体由"出资"改为"股权"。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其二,将同意的主体由"全体股东"修改为"其他股东",排除了转让股东本人的表决权,避免了实践中由于股东人数问题所造成的尴尬,并提高了同意的条件,[2]其三,明确同意转让的期限,有利于防止公司其他股东对股权转让久拖不决的情况,从而保护转让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能提高股权转让的效率。其四,增加的多个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处理办法,有利于防止多个股东因行使权利而引起纠纷,保障交易安全。其五,增加了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的规定对股权转让予以限制,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允许股东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对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作出任意性规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公司法》对私权的保护。

(二)现行规定的不足之处

虽然现行《公司法》增补了大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方面的立法,对股权转让纠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但是,面对纷繁复杂且变化不居的公司实践来说,这些条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明确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和适用范围。现行《公司法》缺乏对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一般性规定和指导性原则,不利于股东优先购买权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适用,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往往无法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给司法实践造成不必要的麻烦。[3]

第二,没有规定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现行《公司法》只是提出"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这里的"三十日"是股东同意权的行使期限,并不能简单地直接适于优先购买权。当股东长期怠于行使权利或忽略自身权益,若仍牺牲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的利益来保护其优先购买权,则会存在权利滥用之虞,有违公平交易的原则。因此,应该对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规定合理的期限。

第三,没有明确"同等条件"的标准。"同等条件"是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核心内容,也是权利行使的实质条件。为了保护老股东的信赖利益和公司的人合性,现行《公司法》规定了"同等条件",但对于具体内容却未作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出现不少矛盾现象。

第四,没有完善股东优先购买权被侵犯时的司法救济。无救济,便无权利。法律既然规定了优先购买权,则必须设置相应有效的救济机制以保证其在实践中不仅仅是一纸空文。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法院审理转让股东侵犯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案件时,只是确认该股权转让协议无效或可撤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仅这一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保护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立法完善

虽然现行《公司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对当前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股权转让纠纷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现行《公司法》只对股东优先购买权作了原则性规定,在立法和实际操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对该权利行使及救济中的相关问题予以进一步规范化。

(一)确定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

优先购买权同其他民事权利一样,必须在一定期间内行使,如果其他股东在一定期限内怠于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将导致权利本身的完全消灭。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就是民法理论中的"除斥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止、中断或延长,期间经过后权利将绝对、彻底、当然消灭。确定适当的除斥期间,对于促使先买权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出卖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4]

至于我国立法究竟应该规定多长时间为合理行使期间?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可能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还会影响到有限责任公司未来股东的构成甚至公司控制权的归属。此外还需要一定时间考察能否信任非股东第三人,因此对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不宜设置的过短,但基于保障公司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多方利益平衡等方面的考虑,这个时间也不宜过长。笔者建议将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限规定为三十日,自其他股东收到通知之日起计算,超过三十日没有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权利。同时,赋予当事人针对特殊情况申请法院延长期限的权利,法官应在收到申请后一定期限内(如七日)根据公司本身和交易双方的实际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延长的期限,从而保障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有效行使,维护多方利益的平衡。

(二)明确"同等条件"的标准

《公司法》规定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第三人购买拟转让股权,如何界定"同等条件"的标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着较大争议。目前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绝对同等说",即认为优先购买权的条件与第三人购买的条件必须绝对相同和完全一致;二是"相对同等说",即认为只要优先购买权人的购买条件与第三人的购买条件大致相同即可视为同等条件。

"绝对同等说"在适用中过于严格,而"相对同等说"在适用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伸缩性较大,导致自由裁量范围和程度过大,难以操作。笔者倾向于"相对等同说",但要对此作出适当的限制。首先,将"同等条件"确定为股东向非股东第三人转让股权时转让协议所确定的条件,这符合公司法的立法本意。对于协议所确定的条件,不局限于价格,还包括其他可以对价格产生实质影响的条件,如数量、履行期限、付款方式等。[5]因此,遵守协议所确定的条件,是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基本要求。

其次,对上述一般规定作出补充或特殊规定。补充规定保证了特殊情况下如何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如当转让股东允许非股东第三人延期付款时,由于延期付款涉及到第三人个人信用,而优先股东与第三人信用未必都一样,因此该条件不应视为同等条件,优先权股东不得主张也以延期付款的方式行使优先购买权,但如果优先权股东就延期付款提供了相应的担保,足以保障转让股东按时受偿,则优先权股东可以主张适用该延期付款条件。如此,在特殊情况下,以变通方法解决能切实保护优先购买权的实现。

(三)限制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部分行使

股权转让中有时会出现原股东对出让的股权部分要求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情况,尤其是涉及原股东有机会获得控股权的情况。对此,理论界存在两种观点。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首先,从法律上看,《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其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物是可分物,法律允许对其分割,部分转让;再次,从立法本意上看,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和人合的性质。[6]持否定观点则认为:首先,维护有限公司的人合性是优先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之一,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权的目的在于实现或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但这并不必然维护公司的人合性。[7]其次,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违反了公平原则,因为股东的股权转让数量是转让的必要条件之一,允许部分行使优先权,会极大伤害大股东所依法享有应当享有的权益,这与大股东为公司做贡献的价值也不相称。[8]再次,从私权主体地位平等和意思自治的角度看,赋予其他股东以优先购买权已经限制了转让股东选择交易对象的自由,已经为股东的股权转让设置了一定的障碍,若再赋予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权利,则将是在对股权转让行为进行限制之外所做的第二次限制。[8]

笔者赞成对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不应部分行使,除非转让股东与受让人同意。也就是说,当优先权股东主张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如第三人坚持受让全部拟转让股份时,转让股东可要求优先权股东受让全部拟转让股份,优先权股东拒绝该要求时,视为对全部拟转让的股份放弃优先购买权,转让股东可向第三人转让;而如第三人同意受让剩余股份时,转让股东可按各自主张数额予以转让。

(四)明确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效力

股东一旦行使优先购买权,一方面将在转让股东和优先权股东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对内效力;另一方面对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将产生影响,即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对外效力。

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对内效力,实践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当其他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时,转让股东能否终止转让协议,不再对外转让股份?对此,公司法未作规定。笔者认为转让股东有权终止转让。从表面上看,允许转让股东终止转让似乎使股东优先购买权无法实现,实则不然。因为优先购买权的立法目的并非在于保障其他股东获得拟转让的股份,而是在于保障原有的公司内部股东关系的稳定。赋予其他股东优先获得拟转让的股份只是为了维护公司人合性的需要,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因此,允许转让股东终止转让意向,即已实现了立法目的,不必再要求转让股东一定要将拟转让的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并且收回转让意向也是股份自由转让原则的体现。

关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对外效力,集中表现为如何认定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之间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

第一,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时,如何认定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间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笔者认为,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认定具有独立性,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与否不影响该转让协议的是否生效,而只能影响该协议能否履行。[9]由于股权对外转让协议认定的独立性及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定性,当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致使股权转让不能履行时,非股东第三人不能就生效的股权转让协议追究转让股东的违约责任。

第二,股东优先购买权受侵犯时,如何认定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之间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股东优先权受侵犯,主要是指因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单独或共谋行为致使其他股东无法行使或非自愿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情形。[10]当股权对外转让协议已签订但尚未履行时,可以按照前面正常行使股东优先购买权时的方法处理。此时,该协议已生效,但因为股东优先购买权本身具有限制协议履行的法定效力,受侵害的优先权股东可向法院迳行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使协议不能履行。而转让股东与非股东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可依据两者间的转让协议,相互追究违约责任。

当股权对外转让协议已履行完毕时,其他股东直接行使优先购买权在事实上已无法实现阻断股权转让的效力,此时,应当赋予受侵害优先权股东撤销权,即将此时的股权对外转让合同确认为可撤销合同。[10]

(五)保障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优先购买权

现行《公司法》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和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我国强制执行股权的方式有拍卖、变卖或其他方式,其中拍卖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根据《拍卖法》的规定,拍卖采取现场竞价方式进行,当交易条件相同时,需要继续竞价,直到出现一个最高报价者作为拍卖标的的买受人。此时如果允许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对于现场参与公开竞价的竞买人是不公平的。但若否定股东优先购买权,又会损害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在这样的规定下,如何解决这冲突?

笔者认为,为了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和拍卖制度之间的冲突,应当分情况处理强制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行使。首先,在拍卖前,法院应当通知公司及公司其他股东、强制股东的债权人,由各方一起对转让价格及转让方式进行协商。其次,如果公司及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债权人未能就股权的转让条件达成一致,或其他股东未在规定期限内主张优先购买权,则进入拍卖程序强制执行股权。在拍卖前,委托人应当向拍卖人说明该股权上存在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拍卖人也应当向竞买人说明股权上有优先购买权的瑕疵。在拍卖过程中,竞买人已明知瑕疵仍参与竞拍,说明其已接受可能对其产生的不利后果。此时若作出最高报价,应首先征求到场的优先购买权股东的意见,如果优先购买权股东明确表示愿以此最高报价行使优先购买权,则最高竞价人丧失该强制拍卖的股权,由优先购买权股东受让。如果优先购买权股东经法院通知未到场或者明确表示不以最高报价购买,则由最高报价竞买人买受股权。

四、结语

我国现行《公司法》自颁布以来,弥补了原有公司法律对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规定的一些漏洞,但是这项制度仍不完善,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而对于如何完善,理论界争议也不少。在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制度设计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各方权利主体的利益平衡,解决好有限责任公司资合性和人合性的冲突,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股权交易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 《公司法》第72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调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参考文献:

[1]伍坚.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之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9.

[2]王艳丽.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的再认识--兼评我国新《公司法》相关规定之进步与不足[J].法学,2006,(11).

[3]唐玲.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11.

[4]王伟.浅析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优先购买权[J].决策与信息,2010,(4).

[5]温恬.论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同等条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6]王欣新,赵芬萍.再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2-07-19.

[7]宋良刚.股权转让优先权制度分析[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5).

[8]蔡峰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问题研究[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9]叶林,辛汀芷.股东优先购买权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J].判解研究,2006,(3).

[10]潘福仁.股权转让纠纷[M].法律出版社,2007:101.

作者简介:张斌(1989.3-),浙江诸暨人,2011级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学专业,从事市场监管法研究方向。

上一篇:浅谈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思路 下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