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互动社会公正论文

时间:2022-10-07 11:47:56

群体互动社会公正论文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及全国人民对建国以来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结,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从而最终建立起社会运行的良性机制。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良性机制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这也就是要使社会的各个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它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对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化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在总结过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回顾过去,从建国后到1978年以前,由于一些人错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致使把经济因素当作社会发展进程的唯一决定因素,认为社会发展仅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于是往往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述社会进步状况。最后导致了“浮夸风”、“”等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局面,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唯一决定因素是违背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但还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除经济因素外,还有政治因素和观念形态等因素,但是,它强调经济因素是归根结底意义上的最终的决定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这一错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观,也就是要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意社会的全面进步。它要求做到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遵循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握经济发展飞跃与稳步协调的辩证统一;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结果,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整个文明发展的进程也显著加快。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扩大等日益显露与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制约和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更大提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在我们国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说到底,就是一地区、一国家必须为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留下发展空间。这不仅是不危及后代人,更是不危及同一时代的其他人尤其是落后贫困者的发展,它强调必须对全人类的共同生存需要予以关注,其终极意义体现的是“万物一体”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促发展。

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人口多与就业压力大的矛盾,资源相对不足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城乡及地区相对差距进一步拉大与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矛盾,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都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另外,非典疫情也提示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为了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就有的美好愿望。早在西周时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古代文化及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建立在富裕群体的利益增进同弱势群体生活处境改善两者之间同步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能够使社会各个群体和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而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公正状态,因而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社会。其标志:一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_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二是按照人们对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贡献大小进行公正分配,从而使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三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呈现出一种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状态;四是由于培育了一个介于富裕群体和贫困群体之间、在社会中占有主导性位置的中等收入群体,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形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人为本是这一构想的本质和基本理念。这就要求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应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具体说,就是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观念,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新产品和服务,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的同时,又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和谐社会的构想,就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健全各种体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既要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团结,从而最终建立社会运行的良性机制。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动摇,它要求以民为本,以大多数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克服,树立公仆意识,始终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坚持一切社会政策的制定都以社会和谐为基本取向和出发点。目前,我国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方面广泛存在着不协调现象。一是决策动机与结果不相协调,如有关城市拆迁政策的实行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部门间政策制定不相协调,这使得一项政策在此地可执行彼地却不可执行;三是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不相协调,结果宏观政策的善意往往为局部利益所消解而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四是区域政策之间不相协调,它们都打着发展的旗号,可政策的实行却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前提。社会政策的制定是项非常细致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上下左右各方面在注重大局时找出平衡各自利益的机制,使利益最大化原则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原生动力而不是破坏力;它要求确保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要建立畅通的了解民意的渠道,使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意见、建议、愿望、要求都反映出来,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自由的权利,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从而既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加深群众对决策的理解,增强他们贯彻实施决策的自觉性。

再次,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坚持群众自觉参与的原则,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最广泛的社会动力。这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沟通,切实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进一步健全排查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本领;适应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新情况,注意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效率和公平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人手,切实帮助群众尤其是那些困难的和弱势的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坚决破除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机制,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最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通过传统的计划体制和权力构架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社会整合功能已经弱化,要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整合,必须坚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来管理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建立社会舆情搜集和分析机制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以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都必须依靠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的执法能力;要依法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大力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切实提高行政管理和法律服务水平。

上一篇:民办教育上半年工作汇报 下一篇:审计监督服务经济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