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7 11:14:17

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 文章以电力施工企业三十年发展历程为基点,阐述在我国三十年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日益重要的现状,讨论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作用

一、近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变化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我国三十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背景。30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而全面地、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由此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法治经济、优胜劣汰经济和契约经济。公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约束着每个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潮涨潮落,成败迭起,而内部审计是公司强身健体的良方,市场经济―公司―内部审计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我国内部审计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量上作了充分的积累。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着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公司治理的新要求、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内部审计处于一个需要质变的新时期,即由传统的防范型财务审计向新的增值型管理审计转变,由以财务报表事项审计为重心向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事项审计为重心转变,由为管理者提供服务向为公司提供服务转变,由监督、评价职能向保证、咨询职能转变。显然,内部审计的这种转变是彻底的,是一种“全面转型”。

本文以电力施工企业为例,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阐述。该电力施工企业属国家一级资质,主要承揽火电厂的建设及安装。公司在三十年中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低谷、重新发展等各个阶段,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内部控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近几年,是公司变革最大的一段时期,也是国家政策、制度、市场经济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基本上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转化的全部过程,电力施工企业也为此付出了代价。20世纪90年代火电建设形势发生了变化,项目建设由国家指令逐步转向市场招投标制,能否得到工程由市场说了算,火电行业的发展陷入了低潮。由于公开招标,权力方、利益方增多,业主方、监理方、投资方、贷款银行等都想从工程中分一杯羹,工程承包中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压价现象,导致工程利润变薄、变瘦,承揽工程的成本加大,利润压低。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内部控制的目的、宗旨、要素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用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的总称。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内部控制要素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其中控制环境作为金字塔的最底部,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位于上一层次,信息和沟通接近顶部,监督处于最顶端。

(一)控制环境

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都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的统称。

(二)风险管理(评估)

风险是任何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风险管理就是要对企业自身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分析企业风险所在,以确立控制活动内容中的关键点控制,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控制活动有助于确保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行风险管理和保证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它贯穿于公司的所有级别和职能部门及所有经济活动。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是指来源于公司外部及内部,与公司经营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的信息。包括从外部获取的行业、经济、监管信息以及内部产生的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沟通是指信息在公司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在公司与客户、供应商、监管者和股东等外部环境之间的传递。

(五)监督

监督是评估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并用来实现这个过程。通过风险评估,找到企业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并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同时根据控制环境的变化进行完善;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内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及外部环境畅通,确保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最终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推广内控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

原国家审计署李金华总审计长在荣膺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分析违法违规、经济犯罪、问题根源时曾指出,“有些内部控制制度非常的苍白无力”、“当前当务之急要加强管理,严格执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实行内部控制、内部管理”,并强烈呼吁:加强管理,严格管理!

(二)公司发展提出的要求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行政法制化程度的提高等外部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财务核算方式也必须相应调整,这给公司带来了机遇,同时对于公司的独立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公司应重新构建新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框架,及时通过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试点审计和建设,建立“纵横联合”的内控制度体系,将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纳入到内控体系中来。

四、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起到的作用

作为企业要想防患于未然,就必须从根本入手。内部审计部门相对其它部门,是掌握公司资源较多、较全的一个部门,基本能纵观全局,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找到问题根源,切中时弊,直击要害。由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者的重要性与关联性,如果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内部控制建设阶段

1.内部控制的设计思路。本着合法性、完整性、继承性、有效性原则对关键点、重点环节上详细制定,简捷、明了、有效、易行,使每一个执行人都有明确的职责、义务,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在自己范围内全权负责,责、权、利相对应。既不要无事可做、目标遥远、漫无目的,也不应超过具体执行人的范围,达到事事有人管、事事不重管的良好局面。

对公司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有必要和恰当的政策和程序,并保证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通过分析经营活动,建立流程,确认关键控制点,修订或补充制度,制定控制程序文件,并随着控制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控制。

2.内部控制建设具体设计步骤。(1)明确各层职责界限。一是明确与本部职能部室之间的界限,下达的各项信息是否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接受、确认和反馈;二是明确各部室之间的界限,工作流程、权责是否匹配;三是明确各岗位之间的界限,考察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效率和效果性。(2)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对整体业务流程和子流程在完善过程中渗透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通过对业务分析确定控制点。(3)采用管理控制的手段,设计岗位并完善岗位职责,在设计过程中渗透组织再造思想。(4)根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控制的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以主流程责任处室牵头,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制度体系。(5)对各类制度进行整合,设计并建立管理模块。在模块建立过程中,注重接口的处理,最终形成内控体系框架。

(二)内部控制审计阶段

1.审前调查阶段。在审计前,对公司内控制度建设进行调查。通过审前调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对公司的经营模式、财务核算模式、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状况进行详细描述;二是充分了解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审计重点:一是资金审计;二是工程审计。

山西省电建三公司属于分级核算,必须关注各级资金从收到支的整个运作过程,主要关注资金的内容、流程,资金的来龙去脉及各阶段的控制要点、技术、方法,找出资金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通过抽查一定比例的二级单位及有代表性的管理单位,全面了解公司资金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从而确定资金控制点的有效性,并相应提出改进措施。

工程审计包括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中标、施工各环节的进行、管理、工程项目的竣工、考核整个流程。可将其划分为工程前期、施工准备、各项生产物资的调配、采购、人员的调拨与统一安排、工程收尾及竣工需准备的有关资料。工程项目的起端是公司的项目建设计划,结束端为工程竣工交付。审计过程以工程管理为中心,涉及其他内容的进行外延审计。

2.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没有充分了解内外形势的现状与变化,未能及时对原有制度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存在制度和管理的盲点或制度真空地带;有的制度制定较含糊、不严密,缺乏可操作性,执行弹性比较大;部分制度内容不完整,尤其对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部门之间管理交叉、衔接的部位,缺乏具体业务工作程序以及相关职能、权限和责任的明确规定,形成管理空缺;有的部门或岗位授权不合理,权利和责任不匹配,使得管理难以到位;具体业务流程设计上缺乏明晰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有的事项只注重结果,忽视业务过程管理,既缺乏前期计划也没有后期结果评估、检查和总结,对工作整体缺乏管理。

在对公司内控制度的建立上,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一套科学、完善、适用的内控制度体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建成,也非建成后就一成不变,而是必须遵照内部控制的原则,并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是一项周而复始、从不间断的工作,需要不断加深认识,加强学习,确保内部控制建设、执行成效,为公司的生存、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基准则[S].

[2] 任长洲.浅议内控评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S].

[3] 晏成仿,于成松.试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内部审计,2003(3).

[4] 蒋伟花,乐锡华.试论如何搞好企业内部控制.

[5] 李霜.浅谈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6] 王光远,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2).

[7] 时现.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研究[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上一篇: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整合方式探讨 下一篇: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