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成就“大效益”

时间:2022-10-07 11:09:16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但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带病运行、工程不配套等问题十分突出,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瓶颈。为从根本上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落后面貌,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特别是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水利部门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通力协作,重点县建设进展顺利,成果斐然。

多措并举聚合力

以县为单位集中支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方式的重大改革,既抓住了当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瓶颈,又有效解决了以往资金投入少、项目零打碎敲的突出问题,实现了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对于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加强对重点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山东省群策群力,财政、水利、发改、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参与的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成立了重点县建设技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论证和效益评价。

各有关市、县也都按照省里部署要求,层层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集中财力办大事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重点县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山东省努力克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难局面,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全力保障重点县建设资金需要。2009年,全省21个重点县共投入建设资金7.01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9亿元,省财政分两次筹集2.745亿元,带动市,县财政投入1.69亿元,农民投资投劳8900万元:

2010年,48个重点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3.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省财政按照与中央投入规模1:1的比例,多方筹集资金3.9亿元,全部与中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重点县建设,带动市县财政投入4.23亿元,农民投资投劳1.69亿元;201 1年,中央财政已安排3_84亿元,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5.36亿元,资金规模较以往又有大幅增加。

为进一步做大重点县投入“盘子”,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山东省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积极开拓思路,强化资金横向联合,努力形成政策和资金合力。从省级层面来看,―方面,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中用于重点县的部分,由重点县按照“统一规划、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用于重点县建设,两年共涉及资金5.37亿元;另―方面,充分利用2010年中央调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方向的契机,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麦产业相关资金全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与重点县建设通盘考虑,实行立项程序、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管理模式“四统一”。

从市县层面来看,积极引导各地围绕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各类“涉水”资金,切实加强与粮食高产创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形成资金和政策合力,实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48个重点县两年共整合资金16.4亿元,达到重点县建设财政投入的90%,资金规模效益十分显著。

创新机制促活力

为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山东省坚持依靠机制创新激发内在动力,严格把好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关口,探索建立了“竞争立项+绩效考评+项目验收+动态管理”的“四位一体”推动机制。

一是严格按照‘县级申报、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省公示”的程序,公开择优确定重点县。二是研究制定了重点县省级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评验要求、程序和打分标准,明确各环节、各部位的工作职责。三是切实加大重点县建设日常督查力度,实现了对项目和资金的全程动态监管。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县建设效益,山东省打破“一评定乾坤”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将重点县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结果与重点县资格、资金分配挂钩,实行动态管理,做到项目一年一考评,资格一年一确定,资金一年一调整,奖惩一年一落实,有效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这种“四位一体”推动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各地开展好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作压力和动力,也大大提高了省级管理效率,确保了项目实施成效。

“小农水”建出“大效益”

随着重点县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工程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农业得发展、农民获收益、政府赢民心的显著效果。重点县数量占全省农业县总数的37.8%;耕地面积达到294万公顷,占全省的49.8%;粮食总产量达到2372万吨,占全省的65.6%,充分体现了重点县建设“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目标要求,为成功应对去年九月以来全省秋冬春三季连旱、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明显改善。两年多来,全省重点县项目区共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4.82万座,机井、塘坝及小型集雨工程1.03万处,铺设输水管道1.17万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34万亩,增加蓄提引水能力4.2亿立方米,农业生产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高,许多昔日靠天吃饭的“望天田”一举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项目区面貌焕然一新,农田水利建设真正驶入了高层次跨越、高标准发展的“快车道”。

去年9月份以来,山东省降水明显减少,农田失墒严重,旱情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在48个重点县项目区,由于设施完善、管网健全、灌排通畅,农田全部浇上了“及时水”、“救命水”,春季农业生产几乎未受影响。

“开源与节流并重”,通过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及配套设施,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用水模式,减少了灌溉水深层渗漏,控制了区域地下水的无序开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抗旱保苗和农业生产意义十分重大。

农田灌溉成本也明显降低。通过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区农民实现了“省水、省电、省钱、省心”的良好效果,生产投入大幅减少,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有效调动了农民抢农时、保春灌的积极性。

两年的时间里,山东“小农水”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山东省不仅集中财力成就了“小农水”,更是建设出了山东农业的“大效益”。

上一篇:一次特殊的行动 下一篇:供应商遇到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