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园林的特色与艺术设计

时间:2022-10-07 10:52:57

徽州园林的特色与艺术设计

摘 要: 徽州园林之所以量大势宏,极尽精雕细刻,极尽曲径通幽之妙,有三方面得原因:一是徽州山水美,为它有力借助大自然提供了可能;二是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奇思妙想;其三、徽商经济势力强大,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样,就让我们今天还能享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徽派;园林;艺术;自然

一、徽州简介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境以北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黄山具备“山上有奇景,山下有奇观”的全方位立体之美。已划为江西的婺源,则以其完美的原生态环境,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并非现在部分人理解的安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二、徽州园林的特点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句诗。这个曾让汤显祖“一生痴绝”的徽州,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徽州黟县的宏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村中有明清古民居1300多幢。旖旎的湖光山色与古老的民居祠堂交相辉映,犹如画中的乡村。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之处的便是宏村没有围墙的界限划分,环绕于村旁的层峦叠嶂的翠峰就是这个巨大的古典园林的围墙。

徽派园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徽州建筑师唇齿相依的。没有徽州建筑,徽州园林就不完整统一,没有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就形单影只。徽州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桥坊柱碑哪一样不是建筑实体,哪一样不是园林的肌体,反之,徽州园林又处处衬映着徽派建筑的美。所以说,徽州建筑之于徽派园林是万分重要的元素,徽州建筑中最杰出的三雕艺术也对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徽州园林与徽州建筑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故有人往往将其合称为徽州园林建筑。

到达徽州的第一站便是黟县的宏村。宏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功能和造型的“牛形村落”,村中有明清古民居1300多幢。旖旎的湖光山色与古老的民居祠堂交相辉映,犹如画中的乡村。来到宏村,在铺满古老石板的寻常巷陌中转上两圈,在遍布村落的大小水圳中捧起一捧清凉甘冽的水洗去脸上的尘埃,又或者在美丽的月沼旁眯起眼小憩片刻,这次地,真是怎一个爽字了得。整个宏村在我心中便成了一个气势宏大的古典园林。不同于江南古典园林之处便是它没有围墙的界限划分,如果一定要为它划分一个范围,那么环绕于村旁的层峦叠嶂的翠峰就是这个巨大的古典园林的围墙了吧。总之一句话,整个宏村就是一个“天地合一的园林”。“剑琴榭”为宏村汪氏古宅“乐山书屋”的后院。“乐山书屋”原名“丁华堂”,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已逾数百年沧桑,饱经人世巨变,其间曾一度败落,满目残垣,几毁一旦。书屋建筑以“剑琴榭”、“平康居”和“三英堂”为主体结构,形成融楼亭廊榭、山水诗画于一体的园林式民居。剑琴榭是其中最为别致,最独具匠心的后院。院落虽然不大,但是却是花卉盆景,四季如春;小桥流水,山石如画;半廊半榭,灼灼生辉。远借群山之景,近引月沼之水。再现了古人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有诗赞云:“手中亭廊掌中榭,一样玲珑别样情。山落庭院留得住,水入小塘去无声。”

三、徽州园林的风水

提起徽州园林不可不说的就是其浓厚的风水特点,风水,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计成在《园冶》中对于风水选址问题作了十分详细的阐述,说明了风水思想在传统造园理论中的重要位置。

徽州的水口园林就是这种风水思想在徽州传统园林中的具体体现。水口是指某个风水地中水流去处。徽州人在“天地为庐”的思想支配下,将某些经过良好围合的露天空间与人工环境融为一体,水口被视为村落的门户与灵魂。讲究聚族而居的徽人特别重视水口地带景观的建构,在村落的出入口即“水口”地带建造园林,供村人游玩憩闲,所以称之为水口园林。徽州水口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风景构筑与风水理论结合的最好的一种园林形势。徽俗中水口象征着时间和财富,建村时水系关系到人丁兴旺、财富聚散。古徽崇尚风水理论,将其融入规划建设之中,是为徽派园林重要特征。唐模水口规划独特、建筑精细,充分利用障空补缺原理,以古树、亭台、牌坊、小桥等加以镇锁。唐模的水系构成是在檀干溪上筑坝垒堤,抬高水位,引水入村,供村人生活之用。同时村中水圳密布,不仅生活生产用水方便,还有防火、排污等功能。

四、徽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对比

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同属于中国江南文人园林,它们在造园要素和空间构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除了与文化渊源有关之外,还与明清时期徽商对两地园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园哲学思想不同,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又存在本质区别。徽州园林着重于表现人工控制下的秩序美,造园要素的形体和组合偏向对称、饱满的规整形态,单元空间中轴对称,组合空间层次分明;扬州园林则着重再现自然美,造园要素的形体和组合呈现不规整的自由形态,单元空间不对称,组合空间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流动性。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徽州园林与扬州园林有相似之处,但本质特征是不同的。徽州园林是儒家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以秩序美见长的园林。扬州园林是文人隐逸思想影响下的以自然美见长的园林。一部瘦西湖园林发展变迁史向人们展示了扬州文化对城市园林建设的影响、体现了扬州城市水系沿革的阶段性、代表了扬州不同时期的园林建设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人类从调整自身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服务人类,人与自然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同存的演变历程。其对于探索扬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水系沿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扬州新园林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五、徽州园林所形成的徽派体系

徽派园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徽州建筑师唇齿相依的。没有徽州建筑,徽州园林就不完整统一,没有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就形单影只。徽州园林中的楼台亭阁、桥坊柱碑哪一样不是建筑实体,哪一样不是园林的肌体,反之,徽州园林又处处衬映着徽派建筑的美。所以说,徽州建筑之于徽派园林是万分重要的元素,徽州建筑中最杰出的三雕艺术也对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徽州园林与徽州建筑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故有人往往将其合称为徽州园林建筑。州园林名冠天下,而且其中有很多园林,就是由当时富甲江南的徽商所建,其中多有徽派园林的风韵,而这檀干园,便是徽州园林的最佳代表了。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传说,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当时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娱乐。此种廉洁,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来看,是可以信的。从唐模东向进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西行有一石桥,名“录官桥”。桥下水潭深碧,桥南百年古树,连绵掩翠,约计里许,笼罩着一半湖面和唐模村庄,“全村同在画中居”可谓 名不虚传了。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 徽派建筑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六、结论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徽派古园林多种多样,各式各样的园林把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装点成一座大园林。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城如在野”,“山水引入家”。它之所以量大势宏,极尽精雕细刻,极尽曲径通幽之妙,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徽州山水美,为它师法自然提供了可能;其二是徽州文化底蕴厚,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奇思妙想;其三、徽商经济势力强大,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样,就让我们今天还能享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李荻. 小城镇公共中心环境设计[D]郑州大学, 2004 .

[2]谢宏杰. 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 .

[3]钟旭东. 以人性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5 .

[4]钟文. 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设计[D]湖南大学, 2005 .

[5]张志云. 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

[6]汪亮. 徽州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6 .

[7]田晓军. 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8]郑淼.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9]李. 浅议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10]周坚. 贵州传统山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建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6 .

上一篇:节事与事件旅游研究进展 下一篇:台湾游价猛涨四成 9月游需多掏一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