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高控制性

时间:2022-10-07 10:14:30

透视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高控制性

《纲要》关于师幼互动的基本要求,正随着幼儿教师观念与行为的不断更新和改善,在教育实践中被逐渐认识和落实。而《指南》中关于幼儿的学习品质也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是通过日积月累的有效的师幼互动来实现的。笔者最近通过对郑州市近40个教改公开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案例分析发现: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们大多能够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其中依然有一些师幼互动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教师的高控制性。

一、关于师幼互动中教师高控制性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是教师一步步牵着幼儿走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好问题,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启迪幼儿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等作用。而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恰当、合理、科学、艺术、开放的提问设计。提问是教师向幼儿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学内容、教育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主渠道和铺路石。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境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的提问还是增进语言交流和合作学习的一种途径,是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的重要信息。

就提问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提问,也应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然而长期以来,提问几乎被教师独占,成为教师的专利。提问在师幼互动中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作为发起人的提问几乎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幼儿的学习活动只能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提问中被步步控制着进行。表面看来,教师的提问设计较以前科学得多,也着重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和实践;而实质上,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能作用于教师或同伴的还寥寥无几,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和保障。这种教师主动发起、幼儿被动应答的提问,实际上是浅层次的师幼互动。

问题二:教师不能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而是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

《纲要》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只有让幼儿感到教师是和自己一起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伙伴,并在自己遇到学习困难时提供恰当的帮助,才能真正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和内在动机,增强其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在有些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自己的想法,不给幼儿自己思考探索的时间和机会,不能对幼儿的主意和想法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而是急于把自己设计好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使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不能分享独特或成功的经验,失去了良好的互动信息的碰撞与交汇。

问题三:教师给幼儿施加的规则过多,幼儿在教师的高控制下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要使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自己和别人不同的需要,教师首先要让幼儿有机会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而在一些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要求幼儿只能这样做、不准那样做,幼儿很少有机会参与制订规则,活动各环节都要在教师的严密监控之下,幼儿成了被动而忠实的执行者。在这种氛围中,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没有一起讨论、对话、表达自己意愿与意见的机会,教师也无法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这跟《纲要》中提出的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幼儿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实施弹性教学管理方法,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发展。

出现以上三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旧的观念依然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不少教师虽然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教育行为上还不能完全体现。如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标准教案为主、只研究教师的教而不研究幼儿的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设计提问时,教师只想着如何一个问题跟一个问题地引导幼儿按照教学环节走,而没有给幼儿留出提出问题的空间。

2.不相信幼儿的能力,求稳怕乱

我在和20多名教师的交谈中发现,关于让幼儿提问这个问题教师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幼儿不会提问,因为平时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怕教学过程出现尴尬;(2)怕幼儿的提问与教学内容无关,无法进行有效的引导而打乱教学秩序;(3)认为教师已经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得很细致了,幼儿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4)怕幼儿提出的问题离学习内容太远(即跑题),而打乱课堂结构等。

在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有幼儿参与提问的教学活动——《大树里的秘密》。这个教学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观察锯开的大小不同的各种树墩,发现树的年轮的形成。教师先让幼儿猜大树里面有什么,然后让幼儿自己选择树墩进行观察,再把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最后把每人的记录展示在黑板上,集体交流每个小组观察的结果。如果在平时,教学活动就该到此为止了,但做课的张老师又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问老师和小朋友的吗?请大家思考一下。”没想到,竟然有很多幼儿站起来进行提问:“树墩的年轮上为什么有黑洞?”“为什么树墩里的颜色有深有浅?”“为什么树墩的年轮有宽有窄?”“有的年轮为什么挤到一起?”“大树里的深黄色和浅黄色是不是树里的虫拉的大便?”……张老师又把这些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激发起孩子们探索这些问题的极大兴趣。有的孩子要求父母教自己到网上查寻,有的孩子要求父母带自己到图书馆查询,还有的孩子要求父母带自己到亲戚家去问……

由此可见,教师的观念和对幼儿的了解是否到位是改变教学行为的关键。教师只有在对幼儿的学习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中,不断内化新的教育理念,并把新理念付诸教育实践,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效的师幼互动。

(作者为河南郑州市教育局幼教教研员)

(责编 黎 明)

上一篇:让我们一起幸福地成长 下一篇:如何建设优秀的幼儿园教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