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路径

时间:2022-10-07 09:44:32

试论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路径

[摘 要]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致使农村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偏低,“三农”政策执行方面不能很好的贯彻,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适应能力不高,缺乏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在村级事务中的工作效率。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村官能力缺陷的同时,试图探索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89-02

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采用“国权不下乡”的行政体制,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末端的基层政权对“三农”的发展起着调节的作用。在农村,从公社制到村委会制的诞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再到近年来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正式写入宪法,村民自治可谓是一路风雨兼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致使农村精英人才严重流失;农村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偏低使得“三农”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不能很好的贯彻中央方针,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鉴于此,一些地方开始积极探索一些可行的办法。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 大学生村官能力缺失探析

2.1 适应能力相对薄弱

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当中,一部分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应有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虽然近年来农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相对的单调和乏味,大部分农村远离城市,较为偏僻,交通相对不便,信息较为闭塞,娱乐设施和娱乐生活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等,这些现实的差距客观上对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身心的挑战。大学生村官们面临着适应的难题。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是抱怨农村环境差、各种设施落后,而不是尽快通过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基层工作知识、培养基层工作能力。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时,不讲究工作方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强,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农民也好、基层政府也好,不是不存在对大学生的需求,农民普遍期待大学生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资金、农技、信息、市场方面的服务,希望通过大学生们的先进理念和知识带领他们去创业致富,遗憾的是大学生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很多大学生下乡之前根本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农业和农民知识极为缺乏。稍微的挫折便形成极强的挫败感,暗淡的农村工作和生活、较差的适应能力使得他们无法及时的学习农业知识,加快与当地农民的沟通,了解所在村的村级事务,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已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关键因素。

2.2 沟通协调能力差

在大学生村官工作过程中,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沟通与协调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从基本的农业问题、到基本的村级事务管理问题、再到与村级领导和乡镇领导的沟通方面,对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都是毋庸置疑的。在学校学习期间,大学生村官面临的是老师和未社会化的同学,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坐而论道,即使犯了错误也抱以改正学习的心态教导他,促进其成长。但步入工作岗位后,大学生村官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需要查访村民,深入田间地头,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任务,思考村务政策等,这些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做铺垫。然而,因沟通能力较差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的大学生村官事件屡见报端。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村官来自外省、外市,出现“三不”现象,即对群众语言听不明白、对农事民情掌握不清,对村级事务插不上手。

2.3 知识体系与现实工作的匹配度较低

教育存在弊端,涉农教育缺位,实践环节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以城市为导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主要为城市的建设和产业服务,涉农专业很少,针对服务农村的教学内容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相关课程,而且培养大学生村官素质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因此当前的高等教育不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村官。

3 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新出现的问题,究其目前的制度设计特别是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活水——培养选拔机制还存在先天不足。要培养选拔出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能够扎根农村并“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合格大学生“村官”,构建和完善科学、系统、长效的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1 创新课程体系,加大高校选培力度,把好“进口”关

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先期基地,高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入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的高校课程体系中,实行以专业门类指导下的普遍式教育,并未根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区别化的特殊培养。

除了需要创新高校课程体系,更好的适应农村工作之外,我们还需要严把“入口关”,尽可能的让最愿意去,最适合去的大学生赴村做村官。在入口方面,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设计:

(1)在培养机制方面,可以模仿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由国家拨出专门的财政资金,由各省市垫资,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设立“农村振兴基金”,用于专门的村官培养计划。

(2)在村官准备人才的选拔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公共课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思考及与家长沟通下,做出相应的选择。为了避免学生的投机心理,需要对所报名参加村官班的学生进行相应的面试。在学生选择方面,考虑到农村的艰苦性,可实行当地生源、农村生源优先原则。

(3)完成学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国家分配为主,双向选择配合的就业政策赴村任职。参加村官班的学生需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大学期间所产生的学习费用由“农村振兴基金”承担,最终未达到原协议规定者按利息增长率返还学习费用。

3.2 重使用,压担子,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能力

“三农”工作依旧是一项重点工作。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学生村官走上岗位后,如何使他们健康、迅速地成长起来,是该工业区党工委和村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于是,该区党工委决定:在使用上下功夫,用重锤敲打年轻的村干部。各村党组织普遍建立了“一对一”带教制度,有意识地安排青年干部到艰、难、险、重的岗位上,让其经受锻炼和考验。

3.3 建立长期的交流和培训机制

大学生村官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然而先前的理论学习是很难适应村级事务工作,因此,建立并落实长期的交流和培训机制势在必行。《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立岗位培训制度。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示范培训班。市、县两级要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大学生“村官”任职上岗前,都要安排岗前培训。聘用期间,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兼任乡、村团组织职务的,由共青团组织纳入农村团干部培训规划。参加培训情况,要作为大学生村官考核、推优的依据。

抓好上岗前的教育培训,是做好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重要一环。岗前培训的内容,除介绍省情、市情外,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本村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乡风民俗。举办培训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讲课,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可以实行为期一个月的部门轮岗锻炼,使他们及时熟悉机关工作流程,为入村工作奠定基础。

3.4 政府社会合力支持,形成有利于村官发展的良好氛围

从政府角度来讲,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合理的“职业规划”。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为不同种类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他们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村民。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对政绩突出,特别优秀的,可优先提拔担任乡镇领导职务,享受相应职级待遇。正式留任的建议设计“荣誉村民”等渠道,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其带领村民致富;如果要考公务员、考研、社会就业,可适当给予照顾。另外,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建立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他们二次择业的通道建设。要改革户籍制度,既允许他们将户口迁到农村,也允许他们在重新就业时把户口迁走,形成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奖励,对于在服务期间另谋职业的应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对于社会来讲,我们要不断认识到村官的价值。给大学生村官们一个宽松的服务环境,倡导尊重每一人,使大学生村官从心理上认可自己,被社会认可,调整好心态,不断学习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扎根基层,贡献基层。

参考文献:

[1]毋春生.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民的公民性成长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2]侯金超.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时间与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0(5).

[3]郑素娟,孟亚明.高等教育中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为视角[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

[4]代丽云,徐秋梅,赵国友.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1).

上一篇: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SCP范式分析的我国电影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