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长当“记者”

时间:2022-10-07 09:28:14

公安局长当“记者”

风景秀美的重庆市辖有一个巫山县。巫山县城虽然不大,恶性大案却出了不少。1998年,县公安局一个巡警队员枪杀县长,惊动了国家公安部。事隔一年,县公安局两名警察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的任务时,竟邀请当地有名的"痞子",也是被押解嫌犯的"仇敌"李某同行,任由李某安排食宿。结果造成了嫌犯落江、生死不明的严重后果,再一次地惊动了国家公安部。在这两个警察受审时,《重庆商报》主任记者方春光和另一名记者前去采访。采访期间,他们不断接到群众投诉,反映巫山县治安不好和县公安系统问题严重。怎样才能辨别这些投诉的真伪?问题怎么才能得到妥善处理?这对记者来说,难度很大。他们灵机一动,拨通了新任巫山县公安局局长冯丛林的电话,请公安局局长当"记者",和他们一起采访巫山县的治安状况,听听群众的反映。

冯局长对记者的建议很感兴趣。但由于工作太忙,白天脱不开身,决定晚上9:00以后随记者"微服私访"。于是,从2000年3月9日开始,每当夜幕深垂之后,3名"记者"便出动了:或者车站码头,或者娱乐场所,或者平常百姓家……

在县城的一个复杂地段,他们从居委会主任那里,听到了好几个民警接警、处理不力的案件。那个居委会主任真把冯局长当成了记者,气愤地说:"你说这样一种治安状况,叫老百姓有啥子安全感?我不晓得有些警察是怎么混进公安队伍的。他们跟那些人打得火热,又怎么能跟我们搞好警民关系呢!"

在一家颇有名气的茶楼,经理哭诉了茶楼屡屡遭到地痞洗劫,服务员屡屡遭到流氓,吸毒人员强占房间当窝点,报了案公安人员却不来处理的经过。经理还对记者们说:"你们去打听打听,这伙人大多与公安局的某些人沾亲带故……"

一个邮政局的职工见到记者时声泪俱下。原来他被人无理殴打导致重伤,跑公安局不下百次,不仅没讨来"说法",反而遭到叱责,警察竟让他"滚出去!""小心你背时!"联袂采访进行了4个夜晚,那收获、那震动可想而知。

冯局长感慨地说,他刚来巫山不久,对很多情况不了解。过去搞调研,穿一身制服,听到的赞扬肯定多,远没有这几天当"记者"听到的尖锐、真实。采访--对他来说是"私访"。结束后,他便着手解决私访中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采访中暴露的公安队伍不纯的问题引起了有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继而大力抓清理、整顿,开展素质教育,建立督察机构。逐渐地,公安的威信在人民群众中开始恢复,巫山的社会治安开始明显好转。

记者呢?当然也喜获丰收,他们接连发出了6篇报道。从公安局局长当"记者"夜访知情人开始,到公安系统的治理整顿效果,一步一追踪,一步一深化。他们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报社内部则被评为一等奖。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报道发在3月份,和本文撰写的时间只相隔两个月,还不可能参加市里、省里以至更高一级的年度的新闻评比,所以这里没有更高的荣誉可列。但是,还用得着由荣誉来证明吗?甚至,连更多的理论阐述都是多余的。

人们也许还会记得,1989年12月,《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鞍山市政府办公厅为提高工作效率实行"马上就办"制度。一个读者寄去一张评报《我不信,吹牛吧!》。《经济日报》记者找到这个读者,联袂密访鞍山市政府。结果证实,"马上就办"经得起"密访"。一篇略带传奇色彩的采访实录诞生了,这事在全国新闻界一时传为美谈。

从新闻采访的角度说,联袂采访确实具有自己的优势。由于有了记者之外的"旁证",新闻事实会显得更真实、更可信、更有力。由于有了"读者代表"的参与,就能强劲地调动起广大读者的参与意识。这样,新闻的威信就能提高,新闻的威力就能增强,当然,新闻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就更大了。只是,不要忘了,联袂采访的形式并不是时时处处事事都适用的。它需要一种特定--特定的题材,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因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到处滥用,恐怕就要东施效颦了。

上一篇:关于“公众人物”名誉权弱化的思考 下一篇:让基础研究为传媒发展提供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