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时间:2022-10-07 08:35:01

浅析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广,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泛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这也为传统的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品德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入了解及把握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是我们小学品德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中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 因此,要想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不仅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途径。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小学品德课教师仍旧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这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很多学生感到品德课枯燥无味。小学教育是奠基性教育,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提高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小学品德课的特征

小学品德课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统一,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无知”与“有知”、“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这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知、情、信、行等思想要素的转变,使之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1.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灵魂――德

任何社会都会对人的道德提出要求,这种对道德的要求逐步渗透到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的责任心是必须要养成的道德品质。品德课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包括小到对每件事情不说谎,大到要国家忠诚。通过品德课的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

2.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保证――人格

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环境,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与人格力量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因素、意志因素而进行的人格培养。例如: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坚忍不拔意志的培养,勇往直前的奋斗意志的培养等,都是小学品德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品德课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机的人格养成教育。将学生培养成有学问、人格健全、具有较强的为人处世能力的学生。

3.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兴趣

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动力因素。小学生更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积极的态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将发生变化。积极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勤奋向上和健康成长,而消极的兴趣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甚至腐蚀学生幼小的心灵意志。有调查资料显示:27%的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所以,小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将会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或对抗的情绪,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

4.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动力――动机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当小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崇拜和强烈的好奇心走进学校时,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知识奥秘的愿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分数,这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会觉得学习索然无味。这种消极被动的学习动机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发挥小学品德课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策略

培养小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更是不断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小学品德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转变成学生的“顾问”、与学生“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另外,还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转变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生,将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程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围绕学习目标,带着自己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每节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要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过度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提示,将学生推到探究知识的第一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思考问题,将课堂交给学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品德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正面激励因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纠正心理活动的强有力推动。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有趣的故事、歌诀、情景、小游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励,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想而知,教师借助多媒体声、形、图片等资料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强力的求知欲,更推动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

3.指导学生将知识网络化,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品德课的特点是以点的形式来呈现知识的,当学生学会将本学科的内容编织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时,有的学生甚至能够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抓住知识的精华及其内在联系,最终实现在认识上的进一步飞跃。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品德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将本课程的每个章节紧密连在一起,理顺每个章节教学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将分布在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相同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总结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后学生即使遇到再复杂的内容都会在头脑中做到融会贯通了。

总之,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去体验、去讨论,学生主体参与得出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学生所经历的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了主体参与课堂的意识,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李艳凤 辽宁省辽阳县三新学校;徐显祥 辽宁省辽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下一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