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件审核,银行应担多大责任

时间:2022-10-07 07:58:30

身份证件审核,银行应担多大责任

2004年,成都男子吴明明在歌厅唱歌时将钱包遗失,钱包里有身份证和他在银行办的储蓄卡。次日上午,吴明明发现钱包遗失后到银行办理挂失时,被告知储蓄卡内现金已在该银行另一家储蓄所的柜台上被一次性取走了6万元。于是吴明明立即向派出所报案。派出所通过调取银行监控录像发现,是歌厅服务员龚力平持吴明明身份证和银行卡到银行取走了这6万元现金。龚力平取款后即逃匿。而吴明明认为,取款人龚力平没有出示本人身份证,只提供了存款人吴明明的身份证、储蓄卡和密码,就取走了卡里的存款,银行在其中未对取款人提交身份证的头像与取款人本人头像进行对照审查,属于未尽法定审核义务,于是了该银行,要求银行赔偿6万元本金及相应利息和维权费用。经过法院两审终审,法院最终确认银行按要求履行了审核义务,依法驳回了吴明明的诉讼请求。

本案争议的核心是银行在办理大额取款手续时是否尽到了对身份证件等的审核义务。那么法律法规对此究竟是怎么规定的呢?

目前没有法律对银行取款时的审核义务进行具体规定。仅是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颁布了一份具备行政规章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1997】363号)。该文件中规定:对一日一次性从储蓄账户(含银行卡户)提取现金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上的,储蓄机构柜台人员应请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经储蓄机构负责人审核后予以支付。此后在2000年12月15日,人民银行作出的《关于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银办函【2000】816号)又进一步规定:《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中规定的“审核”是指取款人提供的身份证件姓名是否与存单、存折姓名一致。

但显然银行和储户在对上述文件的理解上是有不同认识的。

银行认为:关于银行在取款时的审核义务,关键是看双方约定,或法律法规有否明文规定。而从中国人民银行或开户银行本身的规定及银行与储户订立储蓄合同时的约定来看,都看不出有非开户存款人取款时必须出示实际取款人本人身份证件的要求。而且取款人与存款人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法律并不禁止此种行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取款人未申明其取款身份时,要求该取款人在提供存款人本人身份证件后再提供自己的身份证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银行此时只要按照人民银行规定,对取款人提供的身份证件姓名是否与存单、存折姓名一致进行审核(而不是要银行确认取款人就是存款人本人),就已履行完毕了审核义务。

储户则认为,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在大额取款中审核“取款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应理解为:在储户亲自到银行支取时,取款人为储户本人,银行应当审查储户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在非储户本人取款时,储户本人与取款人之间实际是委托关系,银行有义务同时审查实际取款人与储户本人两个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审查储户本人身份证件是为确认存款关系真实存在,授权事宜合法有效;审查实际取款人身份证件是为确认受托人身份。银办函【2000】816号文的规定只是强调了银行对储户本人身份证件的审核责任为一种形式审查责任,但并未免除在取款时,银行对取款人身份证件审查的义务。储户把钱存入银行后,银行在取款时就应当负有确认取款人是否存款人本人,或是否有存款人本人有效授权(如是否持有存款人本人真实卡、折、身份证件及正确密码)的审查义务。如果非本人取款,银行就应当要求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以明确人身份。而本案中银行明知是非储户本人取款,却未要求实际取款人提供身份证件以确认人身份,也未要求人以身份签章。为此银行存在重大过失,应该对储户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双方争议的焦点实际集中在了一个问题上:即银行有否义务审查取款人与存款人是否为同一人的问题。

笔者认为:

第一,从交易习惯看,取款人和存款人不一致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从目前的法律法规及当事双方的约定看,也确实没有禁止过取款,而且也没有对非开户存款人取款时必须出示该实际取款人本人身份证件有专门规定或约定。因此,银行确实没有审查取款人与存款人是否为同一人的义务。

第二,从行为效果看,银行也没有必要审查取款人和存款人是否为同一人。因为如果审查出不是同一人,银行也只能要求取款人在提供存款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储蓄卡及密码之外,额外提供其本人身份证件。可取款人本人的身份证件就在取款人自己的控制范围以内,取款人提供自己的身份证件没有任何障碍,银行的额外要求也就起不到任何风险防范作用。因此要求银行审查取款人和存款人是否为同一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第三,从执行效果看,银行也无法有效履行审查义务。虽然从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银行应尽到妥善、合理的注意义务,尽力识别客户身份。但课以银行该义务至少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银行有这个能力能够履行这个义务,即银行对客户身份的识别可通过通常技术措施而实现;二是识别客户身份的技术手段不能过于烦琐或代价高昂,不超过安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可接受程度,否则就会影响经济效益从而直接影响储户利益。而现有条件下,银行对身份证件的识别仅能通过肉眼识别,仅能通过辨别身份证件的表面格式和记载事项是否与通常的身份证件相符,其上记载的姓名与存折上储户姓名是否一致,其上记载的性别是否与取款人一致,其上记载的年龄经推定与取款人是否相仿等等表面要素进行审查。银行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对储户的身份进行实质性辨别,所以要求银行对储户身份进行实质审查,识别出持有这个身份证件的人是否就是身份证件本人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

为此,笔者认为法院最终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是有理有据,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近年来的司法实践对银行审核义务也确实有逐步实行严格责任的倾向。储户存款一被冒领,动辄就要把银行推上被告席,也无论银行在其间有否过错。而只要银行在兑付过程中有一点点“问题”,也不问与存款被冒领之间有否必然因果关系,银行往往就要被判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其实存款被冒领案件中,储户往往存在重大过失。如本案中,吴明明未尽谨慎管理义务,将自己的储蓄卡和身份证同时遗失,且储蓄卡所设密码与身份证号码有关,遗失后又未及时挂失,从而给冒领人以可乘之机。此外,银行对身份证件的审核情况与损害结果(存款被冒领)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开户时无特别约定,对不超过5万元的活期存款的支取,银行无需审查取款人身份证件。冒领人完全可以通过分笔支取现金的方式规避银行审查,从而达到冒领存款的目的。因此,仅仅加强银行对身份证件审核的力度和加大银行的审核责任,并不是防范该类案件发生的关键。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要加强储户对储蓄卡(折)、密码、身份证件等的保管和保密意识,要告知储户应加大密码设置的难度系数,不要将生日、电话等常用信息设置成密码,卡折及有效身份证件应分开存放,卡折遗失后应尽快挂失等等,要让储户切实认识到自身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有效地防范存款被冒领的风险。

(本文中所涉及人名、单位名称均为化名)

上一篇:企业的多元化与主业回归 下一篇:“蜜蜡”收藏风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