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分之一到一万亿

时间:2022-10-07 07:37:35

京郊农村成新增长极

随着首都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郊区农村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在刚刚召开的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郭金龙市长指出。在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方面。郊区农村是重要的战略新区:在解决人口、交通问题上。郊区农村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完成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兵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的任务中。郊区农村是主战场和新的增长极。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抓好郊区农村经济发展,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各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期特别报道分别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展现首都郊区农村的建设成果和面临的问题。记者走进平谷、房山和大兴。向您一一展现京郊农村新画卷。

大冷的正月里能赏桃花、摘草莓?若不是亲眼所见,在京郊农村种了一辈子地的郝永芹老人咋也不能相信这样的新鲜事。春节刚过,郝大妈跟着在城里住的儿子一家到平谷区鱼子山村赶了一回时髦,像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一样,她新奇地打量着大棚里百株桃树竞相争艳,不时发出啧啧赞叹。赏完桃花,在隔壁的草莓大棚里,小孙子乐开了怀,不一会儿便收获满满。大棚的主人告诉郝大妈,草莓采摘能从12月份持续到第二年5月份,价格最高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收入3万多。这个数字,比冬天开桃花更让老人感到震惊。自己那一亩玉米地,辛苦一年收入还够不上1千块……

170如何变成了80000告别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化

十多年前,位于平谷区东部的鱼子山村,600多户村民绝大多数都像郝大妈一样以种粮为生。党总支书记王希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家家只操心自己地里的那点事儿,一茬玉米每亩的纯利也就170元上下。

2000年,在政府鼓励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带动下,占地400亩的设施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起来了,110栋大棚全部是砖墙钢架无柱大跨度、内设保温板的永久式结构。到2006年,村里的设施农业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占全村农业产值的九成。尝到了规模发展的甜头,大伙儿琢磨着鱼子山的设施农业应该再上一个台阶。这一年,村民以每亩600斤富强粉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旅游投资商,又建起了面积为300亩的农业生态园。生态园走的是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路线,以种植草莓等反季节瓜果为主。不到两年光景,种植户的腰包便纷纷鼓了起来。

种植大户赵国兴,依靠刻苦钻研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专家,个人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2008年他牵头成立了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从购苗到起垄、栽培、病虫害防治,再到包装销售,统一培训、指导,带领合作户共同致富,也打响了鱼子山草莓的品牌。如今,赵国兴在他的草莓大棚里又搞起了立体化种植,通过套种礼品西瓜、火龙果等新品种,使单个大棚的收入达到了8万元。

而设施农业,仅仅是鱼子山绿色生态产业链条的一环。守着京东大峡谷景区的青山绿水,鱼子山人很早便搞起了旅游接待、观光采摘。集体注资成立的京东大峡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不但解决了8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为每位村民入资源股,年年有分红。事实上,近年来鱼子山村的整体发展思路始终围绕着旅游产业做文章。2010年,全村仅旅游景区收入就达11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今年村里又搞起了平谷特色农副产品展卖园,还添了不少旅游项目,月月都有主题活动。“既然要做旅游,就应该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这几个要素来发展。通过一站式服务,把客人留下来。”王希华如是说。

靠搞活特色经济,昔日的穷山村走上了致富路。鱼子山也因而成为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孝东认为,在北京这样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的特大城市,农业发展必须顺应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趋势,以市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农民的增收为落脚点,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深度挖掘农业的综合价值。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北京正在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8.5%是0.8%的23倍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全市设施、观光民俗和种业三项总收入达到8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

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更高的土地产出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自然也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习惯了“猫冬”的农民如今都成了“忙冬”。他们从11月底就开始忙着从大棚里那一排排整齐码放的菌棒上采摘食用菌了。菇农刘晓云告诉记者,她家有3个大棚,每棚菌棒的生产周期10个月,产菇3万斤左右,每棚年净收入将近3万元。据了解,经过3年多的发展,南独乐河镇已成为北京最大的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共有大棚853栋。

南独乐河村党总支书记乔焕顺说,实现创收的不仅是香菇,小小菌棒同样创造着价值。他带领记者参观了菌棒生产厂和废菌棒加工处理厂。平谷以产桃闻名四方,村里就利用废弃树枝和边角料加工成茵棒,年生产能力可达500万棒。随着食用菌产业越做越大,乔书记又研究起了处理积压废菌棒的学问。他发现,废菌棒燃烧时产生的有害物大大低于煤,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于是,便主动“请出”高污染的化肥厂,在其厂房引进设备,利用废菌棒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此举不但解决了菌棒大量积压的问题,还变废为宝,促进了农民增收。从菌棒生产到食用菌栽培再到废菌棒加工再利用,南独乐河村靠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南独乐河镇主管经济的副镇长康秋明介绍说,目前全镇设施农业已达1200多亩,一亩地所创产值是传统露地栽培的5至10倍,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加季创收的转变。

“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在总结“十一五”三农工作时,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做出上述评价。统计监测显示,201 0年全市粮食产值22.6亿元,同比仅增0.8%,而都市型现代农业(计入总产值的部分)达6115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是前者的23倍。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2家,产值达到600亿元。农业观光园达1300余家,民俗旅游经营户近800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比2005年翻了一番。

一系列数据证明,北京农业已告别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粗放式生产走向集约化发展,由靠天吃饭走向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收的新阶段。

由1%到1万亿“十二五”农业要实现新价值

诚然,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农业正向高效、优质、高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但比重明显下降。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自2002年首次跌入2%以下,就始终徘徊在1%左右,初步核算结果显示,2010年的占比更是降到了0.9%。

人们不禁要问,如何看待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表示,今天的北京农业已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不同,它不单是物质生产,还是一种精神现象,一种文化体验,除了提供农产品,满足人们胃的需要外,还能提供生态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满足人们眼的需要、肺的需要和心的需要。据测算,全市农林水的生态服务价值大约1万亿元,与全市的GDP总量大体相当。农业以其独有的功能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生活在京郊大地上的农民兄弟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美好的生活正等待他们去开拓。而他们的努力还将汇成一个宏伟的新目标:“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一产的增加值保持平稳增长,生态服务价值明显增长……

上一篇:北京向城乡一体化行进 下一篇:这里有片翠林花海